古罗马
公元前9世纪意大利半岛兴起的文明
古罗马是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前期)的正式名称为“罗马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ātusPopulusqueRōmānus),缩写为SPQR。
传说在公元前754年到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古城,开创了王政时代。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罗马城的面积不断扩大。到公元前509年或公元前510年,古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任国王“傲慢者”卢修斯·苏佩布因自己独裁统治及其儿子塞克斯图斯强暴琉克蕾西娅激起人民反抗而被放逐。罗马人民决定摒弃国王制,让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政期一年)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从而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是罗马元老院、高级长官以及公民大会,国家实际的权力掌握在元老院手中。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共和国在历任执政官的领导下先后打败了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以及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之后又征服了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随着罗马版图扩大,平民增多,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加深。平民对贵族的反抗也越来越频繁,到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贵族不得不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让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公元前451年,十人委员会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解除了平民不受法律保护的局面,在各方面限制骑士阶级和罗马元老院的司法专横,保障平民的生命财产,《十二铜表法》则标志著罗马法的诞生。这期间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克战争,在公元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将其设为自己的一个行省。公元前215-公元前168罗马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大部分伊利里亚、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之后罗马又通过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到盖乌斯·屋大维开始独裁统治的时候,罗马的版图已经横跨欧洲、亚洲、非洲三个大陆。
古罗马兴起于公元前9世纪,其优秀的政治、艺术文化为罗马帝国所继承。古罗马在地缘格局上第一次基本统一了欧洲,是欧洲共同的文化渊源。古罗马在军事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军队,其严密的军团建构体系对日后军队编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其法律体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提供了武器。并由之产生德法的欧陆法系以及衍生出英美的英美法系,奠定法律近代化基石。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
据考究,亚平宁半岛最早有人类居住是在旧石器时代,德国罗马史学专家特奥多尔·蒙森认为,早期意大利半岛生活的族群主要是耶皮基人、意大利人、伊特鲁亚人。到了新石器时代,伊特鲁亚从非洲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一些雅利安人部落跨越过喀尔巴阡山,跨过潘诺尼亚平原、多瑙河,并且再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亚平宁半岛,其中有一支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这一支拉丁人也就是最早的罗马人。生活在拉丁平原和台伯河畔的罗马人奠定了罗马最初的文明。与此同时或之后的时间,临近山丘的萨宾人,伊特拉斯坎人也来到这里,早期的多种人种,构成了最初的罗马。
与此同时,另一支拉丁人进入南部地区分布在意大利中西部地区,但是南部的拉丁人后来逐渐被被希腊人同化。到约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铁器时代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组成了一些以血缘关系氏族统治。这些族群有相同的定居方式、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相对稳定的人群聚集体构成了罗马社会最早的族群。
王政时代
创立传闻
关于罗马城的建立,历史上充满了各种传说和轶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母狼哺婴的传说。传说罗马城的建立者罗慕路斯和其兄弟勒莫斯是战神玛尔斯和拉丁姆王国篡夺兄长王位的阿穆留斯侄女,兄弟俩出生就被阿穆留斯装进篮子丢进了台伯河淹死。但篮子被河水冲上了岸,孩子的哭声引来一只母狼。母狼他们叼回山洞,用狼奶喂养他们。一位牧羊人发现了他们,将他们收养并取名为罗慕路斯和勒莫斯。后兄弟两人返回阿尔巴龙加城杀死了阿穆留斯,迎回外祖父努米托尔重返王位。努米托尔将兄弟二人获救之地送给他们,兄弟二人在此建立了一座新城。为争夺城市命名权,罗慕路斯杀死了勒莫斯。罗慕路斯用自己的名字将新城市命名为罗马。据说命名这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因此罗马人将这天作为他们的开国纪念日。
建立发展
据传罗马王国建立后,罗穆路斯劫掠了萨宾女人,双方战斗后达成了罗马首领罗穆卢斯和萨宾首领塔提乌斯双王共治的执政格局。之后,新加入的萨宾人也成了罗马人,罗马城也扩大了一倍。双王执政五年后塔提乌斯被外国大使刺杀,罗穆卢斯成为罗马的唯一的统治者。早期罗马建立后,罗马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以部落组成的氏族。在传说中,罗慕路斯建立了罗马元老院,设立了库亚里大会,也就是全民大会。罗慕路斯还建立了一支自己的军队,相继征服了罗马周边的伊特拉斯坎人城、在拉提姆、托斯卡纳、翁布里亚和阿布鲁佐大区地区。
据传公元前716年,罗马国王罗慕路斯在参加一场阅兵活动后“离奇失踪”,元老院因此判定罗慕路斯升天。之后萨宾国王提图斯的女婿努马被推举为罗马第二任国王。努马·庞皮里乌斯在位期间确立了罗马的法律和风俗礼仪。公元前673年,努马·庞皮里乌斯去世,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继任罗马王国第三任国王。图路斯·荷提里乌斯在位期间,罗马和附近的城镇阿尔巴朗格经常打仗,双方决定通过决斗停止战争,之后罗马胜利,图路斯·荷提里乌斯获得阿尔巴朗格的统治权。
公元前642年,图路斯·荷提里乌斯去世,安古斯·马奇路斯继任罗马国王,萨宾人,他是罗马第二代国王努马的外孙。安库斯·玛尔提乌斯在位期间,罗马首次在台伯河上筑起桥梁,征服了台伯河口的奥斯提亚,首次将触角伸向地中海。公元前616年,安库斯·玛尔提乌斯去世,卢修斯·普里斯库斯继任罗马国王,他是埃特鲁里亚人。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在位期间创设了罗马竞技会还修建了罗马城墙。
王政结束
公元前579年,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遇刺身亡,他的女婿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继任第5代罗马国王,他也是伊特鲁里亚人,他在统治时期推行了改革,他将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财产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供数目不等的军事百人队,共计193个百人队,他创立百人队会议,取代了区会议的宣战、选举、审判权力;193个百人队均有一票表决权。他把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4个。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公元前535年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被自己的女婿卢修斯·苏佩布刺杀身亡,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苏培布斯继任为罗马第6代国王。
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苏培布斯当权期间暴虐无道。公元前509年他的儿子因为强奸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科拉弟努斯的妻子卢克莱西娅而被罗马平民驱逐出罗马,罗马人民决定不再实行国王制,而是选出两名行政官(后改名为执政官)来治理国家,任期一年。第一任执政官是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和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科拉弟努斯,罗马共和国成立。
罗马共和国
成立初期
罗马通过革命成立了共和国,建立初期,瓦列利乌斯立法要求共和国坚决不能出现国王。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家由元老院、公民大会、执政官三者形成三权分立。元老院由贵族垄断,是掌握共和国真正实权的机构;共和初期,元老院的成员增加至300人。公民大会也称人民大会,是代表平民的权力机构,是共和国的立法机构;执政官是由公民大会中的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罗马社会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部分构成。在近500年的罗马共和时期,国家主要沿着三条主线发展:一是平民的争权运动;二是共和国对外发动的战争;三是统治阶层的内部纷争。共和国刚建立,平民就和贵族不断发生冲突,之后,平民不断用脱离运动与贵族展开斗争。
平民运动时期
共和国存续的500年中,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始终不断,双方主要的矛盾是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政治上,贵族掌握了罗马的权力,平民一直遭受贵族的压迫和排挤;经济上,贵族将大量土地收归公有,平民缺少土地,生活贫困;法律上,司法解释掌握在归主手中,贵族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任意解释法律,平民在诉讼活动中往往不占优势,只能听从贵族裁决。
公元前494年,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发展,罗马的平复差距扩大,很多平民由于还不起沉重的债务而沦为奴隶,平民开始强烈反对贵族制定的债务法。同时罗马同邻近部落发生战争,而罗马平民拒绝作战,带武器离开罗马,史称“平民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贵族被迫承认了平民选举保民官和召开平民大会的权力,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利不受贵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会获得特里布斯会议称号,公元前454年罗马成立一个由贵族和平民构成的十人立法委员会。公元前451年,罗马元老院成立了一个十人立法委员会,十人委员会开始制定并颁布了一部法典,刻在12个铜表上,这被称为十二铜表法。但是法典制作完成后,委员会迟迟不对民众公布补充的法律。公元前449年这期间一位贵族看中了一位平民的漂亮女儿并想其占为所有,这位贵族策划了一个将这个漂亮姑娘贬称奴隶的阴谋,这再次引发了平民的不满,平民再次发动了脱离运动。贵族再次妥协,颁布了完整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5年,罗马颁布了《卡努优斯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平民争权时期
公元前367年罗马颁布了《李奇尼亚-塞克斯提亚法》,法律规定每年必须有一位执政官由平民担任,法规限制贵族占有公有土地的的数量,并缓解平民债务。公元前337年,第一个平民执政官被选举出来,公元前326年,罗马颁布《彼提留法》明文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度,禁止将负债的自由人沦为奴隶。公元前312年前不久,公民大会通过了《奥威尼亚法》。新的法律通过后,原本只能由执政官指认的议员,如今检察官也可以指认,同时检察官也可以指任新的地方法官到罗马元老院。到此,平民掌握了众多权力大的职位,平民议员也快速增加。但对于不是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中的平民来说进入元老院依旧非常困难。老贵族通过法律占据罗马的高位,而新贵族通过社会结构重组而存在。双方利益诉求差异化越来越大,因此新旧贵族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大。
公元前287年,平民的经济一落千丈,平民广范围的负债,因此他们要求救济,但是元老院议员们拒绝了。于是平民大范围的脱离罗马。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新上任的独裁官通过了《霍腾西亚法》,法案规定平民大会的决议与森都里亚大会的决议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个法案之后,平民大会真正拥有了立法权,平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护,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也得到了缓解。
通过《霍腾西亚法》,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在政治上取得了平等的地位,但是大多数平民的境地没有改变,一小部分平民家族取得了老权贵家族一直拥有的身份,但新晋升的平民贵族也不关心一般的贫民处境。这个时代的重要的法律依旧是由罗马元老院颁布,元老院在这个时期享有较高的权力。这也是罗马共和国军队最活跃的时期。公元前282年-公元前275年,罗马发动对希腊移民城市他林敦的战争,取得了意大利南部的统治权。罗马至此征服了除波河流域外的全部亚平宁半岛。罗马征服意大利后,并没有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征服地所处的经济和战略地位,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形式。长期的战争让平民的的生活日益困苦,长时间的战争逼迫平民离开田地去参加战争让田地日益荒废。土地贵族开始廉价的收购破产的农场,随着物价下降,农场主日益亏损,越累越多的农场破产,失业的平民涌入罗马寻求政治保障。涌入罗马的平民为了救济,选举照顾他们的平民主义的领导人,因此,越来越多的投票倾向于平民。
共和末期
罗马征服亚平宁半岛后,为取得西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在公元前264年开始又发动了对迦太基(位于非洲北岸,今突尼斯境内)的战争。经过历时100多年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罗马于公元前146年消灭了迦太基,并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近西班牙行省和远西班牙行省。罗马对外的战争一直取得胜利,但是国内的经济日益下滑,军事状况稳定后,大量涌入罗马的平民和士兵加剧了罗马古城内的失业情况。公元前133年,格拉古被选举为护民官,他推行了限制个人拥有土地量的法案,这一法案损失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利益,因此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提比略将法案提交给了平民议会,但是被盖乌斯·屋大维否决了。提比略运用平民议会弹劾屋大维,虽然法案成功实施,但是提比略在下次参选护民官的时候被刺杀了。
公元前123年,提比略的兄弟盖乌斯被选举为执政官,盖乌斯上台后立志削弱罗马元老院并加强民主的力量。在过去,元老院会通过建设一个特殊的司法委员会或者是“元老院最终决定”来清除政治对手。这两种方法能让元老院能绕过一般公民的权利。盖乌斯宣布司法委员会不合法并且“元老院最终决定”是违反宪法的。之后盖乌斯又提议了一个授予意大利盟友罗马公民的身份的法律,但这个法律并不得民意,这导致了他失去了许多支持者。公元前121年盖乌斯在第三次选举中失利,随后被3000元老院的支持者杀害。
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盖乌斯·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让大批无地或地少的公民进入军队。公元前90年,为了摆脱罗马的控制,拉丁人起义,发动了同盟者战争。公元前82年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苏拉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公元前60年,盖乌斯·恺撒马库斯·克拉苏格涅乌斯·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同盟。前53年,克拉苏战死于安息。公元前48年,尤利乌斯·凯撒在内战中击败庞培,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他的独裁统治遭到了公民的敌视,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遭到以布鲁图所领导的罗马元老院成员刺杀。
共和结束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马克·安东尼马尔库斯·雷必达盖乌斯·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同盟。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制。屋大维大权在握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结束了,古罗马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
疆域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罗马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接着又征服了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原住民和希腊人的城邦,完成意大利的统一,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之后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公元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伊比利亚半岛马其顿王国并控制了整个古希腊,又通过罗马-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占领了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和黎凡特地区,建成一个横跨欧洲亚洲、非洲,把地中海变成内海的大国。
人口
罗马最初建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罗马建城之初有3000步兵和300骑兵,根据传说,到罗慕路斯临终之时有46000步兵和1000骑兵,学者王振霞认为,如果这个传说真实可靠,那么在罗马古城及其保护的地区应当有20万人左右。罗马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在发展的过程中罗马不断吸收外来成员,到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登记在册的公民人数达到13万人左右,加上妇女、儿童和奴隶,人数达40万人左右。
到了共和时代,罗马十余个由众多小农组成的城邦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相对稳定,成员构成也比较简单。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罗马城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首都,罗马上层阶级的财富增长,奴隶飞速增加,乡村贫民涌入城镇,罗马城的一度飙到100万。据估计,到公元前225年,在罗马的自由民约440万人,奴隶约60万,至公元前43年,自由民约450万,奴隶约300万人。到公元1世纪,罗马的总人口有5000万到6000万人。
政治
王政时代
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的古罗马,是一个部落,尚未建立共和国。罗马王政时期,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罗马元老院、人民大会。王是由选举产生的,元老院相当于王的顾问团,开始是100人,成员都是贵族,由王指定。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罗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当一个王去世时,罗马就进入了空位时期,此时的罗马暂时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确定。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便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区会议(区会议是王政时期前5位国王的立法机关,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开始,立法机关变成百人队会议),如果这个人选在区会议通过,罗马元老院将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来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国王,但实际上整个过程被元老院掌控着。
共和时代
执政官
执政官取代王政时代的国王,是共和政体下罗马的最高官职,他由市民大会选举产生,经元老院批准后就职。执政官的产生过程和国王一样,但是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执政官可以再选,年龄为40岁以下。执政官的职位有两位,两位执政官相互有权对对方的想法或做法行使否决全,一项政策,只要两位执政官都不同意,就无法实施。执政官的的主要职责是召集市民大会,作为内政的最高领导人,执政官还要在战场上担任指挥。
罗马元老院
罗马元老院也称作长老院,是一个审议团体、立法机关,它在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统治权、否决权,拥有批准、认可、起草法案,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包括财务官、执政官、治安官、监察官、裁判官、独裁官、市政官、保民官、司法官、大法官、大祭司,管理财务、内政、外交、军事等权利,为现代上议院的雏形。
元老院在罗马的政体中是罗马的化身,这个官方团体负责派遣及接待代表城市的使者,指派官员去管理公共土地(包括行省的省长),指挥军队以及分配公共资金。罗马元老院也有任命城市执政官或在战争等紧急状态下提名独裁官的权力。在共和国的晚期,元老院通过依靠元老院议决捍卫共和,达到了避免独裁官任命的目的。这议决宣布戒严法,以及给执政官权力去“留心著共和应该不受到伤害”。元老院的运作,像百人会议与部族会议,但有别于平民会议,是受到宗教约束的。它只能在献祭的神殿开会,通常在霍斯提里乌斯会所(新年第一天的庆典,是在邱比德神殿,战争会议则在柏洛娜神殿召开),之后会议只能够在祈祷礼,献祭,及占卜举行之后进行。罗马元老院每天只能在日出与日落之间开会,而且不能在其它会议进行时开会。
人民大会
人民大会也称公民大会,是罗马的立法机构,大会采用直接民主制,由普通公民直接投票行使权力。罗马人民大会与罗马元老院的组织是当今议会两院制的雏形。大会授予正式的政府权力,设给四个独立分开的人民会议—区会议、百人会议、部族会议、以及平民会议。大会兼有立法、司法与选举的功能。他们可以制定追溯法令,溯及既往地,也可以推翻既往法令。公民大会可以对罗马元老院和执政官的提案进行表决,可以选举执政官和监察官,还可以进行死刑判决,也可以对宣战、和的重大外交事务进行表决。
保民官
执政官是罗马贵族的政治代言人,保民官是平民利益的代言人,保民官在公元前494年第一次平民运动后设立,它由平民大会选举产生,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官员,它不拥有公权力,没有积极的执行权,只拥有消极意义的干预权,也就是否决权。除此之外,保民官还需要受理民众的上述、主持和召集平民大会、提出法案交由平民大会表决。
法律
历史学家认为王政时代元老院以及人民大会参与国王的选举,国王起初主要负责重大宗教职责,代表社群与众神沟通。后来,国王也负责解决公民间纠纷,并在战时统帅军队。这一时期,罗马人民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习惯法生活。公元前509年,国王被驱逐,共和国成立。同一时期字母和文字传入罗马,使得契约、遗嘱等文件开始见于文字。由于习惯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因此也称为市民法或民法。
在罗马共和国一个社会动荡时期,部分罗马人认为习惯法自由裁量权过大,因此推动写下成文法,以更好地知悉法律规则。公元前451年,罗马成立了十人委员会,首次写下成文法。公元前449年,十人委员会完成《十二铜表法》,记录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习惯法,并成为罗马法的基础。《十二铜表法》涉及不同法律领域,不仅有适用于公民的市民法,还有公法宗教法等。
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7年,这个时期的罗马法律又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罗马公民享有公民法的特权,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不能享有公民法,这种法律制度体现了罗马对被征服地区的残酷掠夺和统治。到了共和国中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自由民内部财产的分化,《公民法》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形成了适用于公民和非公民的《万民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自由民之间、自由民与自由民之间的法律关系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法律体系,其基础是人类和文明社会的共同原则及其推论以及自然法。自然法基于所有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原则,如与生育有关的法律,或防止人身被攻击的自卫法。
军事
王政时代
罗马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正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崛起于亚平宁半岛,最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罗马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指罗马的步兵军团,步兵军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数次改革,经历了从最初的希腊方阵到中队军团、再到大队军团的转变。罗马军团发轫于王政时期,发展于共和时期,完成于帝国时期。军团是罗马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和建制单位,军团数目以及官兵人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均有所不同。
王政时代的罗马军队是由每个部落或胞族各征集一定数量的公民组成。作战时,国王率领由同一个部落组成一个作战单位的军队,这样的作战方式带有浓厚的氏族制的特点。王政后期,莫鲁斯··塞尔维乌斯·诺拉图斯进行了军事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将罗马公民分为5个等级,规定各等级中17-60岁的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创建了公民兵制度。这时的军队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箭手和投石手以及少数骑兵组成,作战队形是希腊方阵。
共和时代
共和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和扩大,罗马的军事制度发生变化罗马军事家卡密鲁斯(Camillus)实行改革,从最初在军队中发放军饷,并由国家供给武器和给养,到后来的逐渐改进军事组织、战斗队形和武器装备。在布匿战争中,罗马的军事制度又进行了多方面改进,终于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军事制度。每个军团通常由4500人组成,包括3000名重装步兵、1200名轻装步兵和300名骑兵。重装步兵为军团的主力,配备投枪、短剑、大盾、金属头盔、胸和胫甲。每个军团分为30个中队,每个中队分为两个百人队。罗马军团主要由三个战列组成。第一列是青年兵,也称为“枪兵”,武器一律是长枪。第二列是壮年兵,又称“主力兵”是军团的核心。第三列则是“后备兵”,由老兵组成。
除了上述三列重装步兵外,每个百人队配有20名轻装步兵,每一军团配有300名骑兵,由10个30人的骑兵小队组成。轻装步兵和骑兵亦分为小队,战斗中轻装步兵通常配置于军团前面,骑兵则掩护两翼。征服意大利后,罗马军队中还有臣服于罗马的城邦或部落,即所谓同盟者提供的大量辅助部队,配合军团作战。最高军事指挥权掌握在执政官手中,军团的指挥官是6名军事保民官,由公民大会推举或执政官委任。下级军官最重要的是百人队长,从士兵中挑选任命。
到了公元前2世纪,随着共和国对外扩张到达巅峰,而小农经济衰败引起的兵源枯竭,公民兵制度已无法满足对地中海地区的防御和作战任务。盖乌斯·马略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打破入伍财产资格的限制,无产者也可入伍,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扩大了战术单位,以大队代替中队(1个大队包括3个中队,整个军团由10个大队组成),百人队成为基本战术单位;统一并改良军队的武器装备;整顿军纪,提高军团的战斗力。这时的军队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和骑兵组成,作战队形变成了三列阵,短剑和重标枪成为士兵必备的进攻性武器。此外,罗马人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攻城武器,主要有弩炮、破城锤、攻城塔、盾车、弹弩和抛石车等。盖乌斯·马略的军事改革使罗马军团成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职业军队,为军事独裁提供了条件。
教育
古罗马上古时代的教育,是在罗马固有社会组织和固有思想下,以罗马传统英武杀伐精神为教育精神,单纯就是罗马人的教育。共和国前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时的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是主要的教育者。男童跟随父亲,在实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农业生产的知识、技能以及各项军事技能,同时接受敬畏神明、服从父母、热爱国家、勤劳、勇敢等道德品质的教育。女童则由母亲教以家政。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值得注意的是,除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军事技能、道德品质和宗教等方面的教育外,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后,大批希腊学者来到罗马办学,罗马社会吹起一股希腊风,将希腊文化视为一种时尚。这时期,罗马全面吸收古希腊的教育,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共和后期罗马的学校主要包括:初级学校,罗马的小学,只招收七到十二岁的男女儿童,学校的主要内容是拉丁语,学校的设施简陋,这类学校通常为私立,教师大多由有一定文化的奴隶担任,因而教师的地位非常低下;文法学校,这类学校招收十二岁到十六岁的男童入学,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教师由希腊人担任,教学为希腊语。到共和后期末,由于拉到文学的发展,学校又增加了拉丁语、拉丁文法和拉到文学的教学;修辞学校,这类学校招收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性(他们通常是贵族和上层平民的子弟),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修辞学、希腊语、希腊文学、哲学、历史、法律、数学和音乐,教师大多为希腊人;拉丁文法学校。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前1世纪初,斯迪罗.普雷科尼努斯仿照希腊文法学校的样式,建立了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经济
农业
公元前二千年代初叶,意大利北部已有畜牧业和农耕。到公元前8世纪,埃特鲁里亚地区(今托斯坎乡)的农业获得了发展。人们排干沼泽、改良土壞、开始了复杂的人工灌溉。王政时期,铁制农具有耙、锄、镰、犁等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业是古罗马的主要的经济部门,在罗马向外扩张以前,商业和手工业一直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和希腊相比,意大利本土的粮食是比较充足的。公元前509年王政时代结束,随后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早期的200多年,共和国统治加强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促进了罗马农业的发展。在王政末期,随着阶级分化,氏族贵族占有了大量土地和财富,共和国初期对外扩张侵占的土地收归国有,大片土地出租给费族,连年战争加速了小农破产,土地也向贵族集中。士地问题一向是平民和费族斗争的焦点,共和国时期,这一问题成为社会斗争的中心内容。公元前367年通过的瓦莱里乌斯·李锡尼一塞克斯发展,对贵族古有“公地”加以限制,使平民(主要是富裕平民)正式获得了分配“公地”的权利。公元前326年通过的波提利乌斯法案,发行了了债务奴役法。这些法案的实施,使罗马小农生产得以发展。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几乎征服了意大利全境。统一后的罗马继续支持农业发展,在适合耕种的意大利北部地区种植蔬菜和瓜果,在山地地区种植葡萄
奴隶制经济
持续不断的对外侵略战争,使得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就成为了比较庞大的奴隶占有制国家,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被征服城邦的居民以及海盗掳掠的人口。奴隶的数量不断增加,补充了因战争造成的劳动力短缺,保证了罗马经济的发展。因此奴隶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古罗马经济也成为典型的奴隶制经济。
在古罗马,奴隶主要分为三类:农村奴隶、家庭奴隶和国家奴隶。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罗马经济时代,农村奴隶是其主要劳动力,奴隶主们在种植园或者大牧场大规模使用奴隶进行劳动。家庭奴隶是指在奴隶主家中为奴隶主个人或家庭服务的奴隶。国家奴隶主要指在政府机关、城市官署等机构担负维修、缮写、档案保管等卑贱职役的奴隶。罗马奴隶制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购买奴隶的成本以及榨取最多的利润。
工商业
罗马优越而适中的地理位置,使其很快变成意大利中部的主要市场和贸易中心。大批商人被吸引至罗马进行商品交易,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了对货币及兑换的需求。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罗马开始制造钱币。原始的铜钱重约1罗马磅,其余铜钱为1罗马磅的倍数或分数。公元前269年,古罗马采用新的货币制度,主要采用银币和铜币,银币称为第那流斯,铜币称为阿斯,一个银币值十个铜币。铸币的出现方便了流通,更进一步促进了古罗马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
货币
古罗马的货币最早出现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称为阿司。它为一圆形,上有一定印记,它是一斤重的铜币,是仿希腊货币铸造而成。阿司以下分成谢米斯(1/2斤),翁启亚(1/12斤)。阿司的正面是双面神雅努斯的象,背面则是船的头部。阿司出现的同时,罗马在协商的原则基础上利用某些坎佩尼亚城市的造币厂,发行了带有罗马印记的希腊式的银币(德拉克玛)。银币上的铭文是罗马。至公元前268年,罗马发行了自己的银币第纳里乌斯(10个阿斯)和其以下银币单位,到后来最通行的是塞斯退斯(二又二分之一阿司)。直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罗马才能铸造金币。到帝国时期盖乌斯·屋大维曾确定一金币合一斤黄金的四十分之一等于二十五银迪那里,等于一百塞斯退斯。帝国时期货币贬值,金币中杂质逐渐增多,三世纪危机时尤多。戴克里先时曾规定新的金币必领有六十分之一斤的黄金,迪那里必须有九十六分之一白银。
宗教
宗教是罗马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马的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与罗马城邦的发展一样,罗马宗教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过程。古代罗马的原始宗教属于多神教,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者兼而有之,罗马人将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山川、河流、森林、气候变化等都加以神化,认为每一种物体和每一种现象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神祇,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过程都有保护神。最初,罗马没有专门的神殿和庙宇,也没有统一的神话体系。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扩张,希腊神话开始传入罗马。在希腊宗教神话的影响下,产生了与希腊文化对等的诸神(比如朱庇特、朱诺、密涅瓦对应希腊神话中的宙斯赫拉雅典娜)。罗马人的神灵观念逐渐从有灵无形人神同形同性转变,他们开始建造神庙供奉、祭祀神祇。而随着罗马由共和制向元首制、元首制向君主制的发展,罗马宗教也不断发生变化。
文化
语言
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也是整个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不过,在东部,希腊文亦为受过教育的人所使用。一般人在埃及使用古埃及语文,在中东使用闪族语系中的阿拉姆语文。在西方,高卢与不列巅地区的普通人使用塞尔特方言,莱茵河多瑙河地区的日耳曼人讲古老的日耳曼语文,迦太基一带讲腓尼基语文。
文学
罗马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原则。罗马文化是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相继吸收了埃特鲁里亚希腊、西亚和埃及等文化成果的产物,尤其是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罗马文学才开始形成。相比于希腊人的浪漫诗意,罗马的文学更注重写实性和叙事性。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古罗马文学开始迅速发展,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文学。这一时期是共和国繁荣时期,也是古罗马文学的发轫和兴起时期。罗马文学在自身文学萌芽的基础上借用和吸收了希腊文学成就,在不长的时期里使各种文学体裁和类型迅速兴起,尤其是在戏剧、诗歌方面的成就较高。罗马的戏剧有悲、喜剧之分,尤以喜剧见长,代表作家有普劳图斯、泰伦斯等。
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公元1世纪初的罗马文学。这一时期是古罗马文学的繁盛时期,被称为古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的文学影响减弱,古罗马文学开始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在散文和诗歌方面的成就较高。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西塞罗,他的主要散文成就是演说词和书信,代表作有《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等,被认为是罗马散文的典范。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家是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维吉尔(约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主要作品有《牧歌》10首、《农事诗》10卷和史诗《埃涅阿斯纪》。其中《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树立了罗马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贺拉斯(约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是奥古斯都时期的抒情诗人、讽刺诗人,代表作有《讽刺诗集》《长短句集》《歌集》等。奥维德(约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是奥古斯都时期的爱情诗人,代表作有《恋歌》《变形记》《爱情三论》等。
史学
罗马最初的历史由希腊人攥写,特别是西西里的希腊人,早期的罗马有记载国家大事的传统,大祭司会记载罗马主要官员的名字。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迦太基人发生两次大战,战后,希腊的菲力斯图斯、蒂迈欧开始撰写罗马的历史向希腊人介绍罗马。之后罗马的史学开始萌芽。最早用散文写作的史罗马史学家费边·皮克托,他首次叙述了罗马王政时代以来的历史,只不过他的作品已经失传,部分内容可能保存在波里比阿德著述中。罗马第二位史学家是加图,他著有《论农业》和《起源论》,这两本书讲述了公元前2世纪左右罗马大地初兴时代的农业和意大利以及罗马的的起源。加图之后,罗马人用拉丁语撰写自己国家德历史形成一种风气,公元前2世纪到1世纪,罗马人纷纷撰写自己的国家的历史,只不过内容没有流传下来。
哲学
古罗马哲学是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公元前3-2世纪,随着希腊斯多葛派学说和伊壁鸠鲁派学说在罗马的广泛传播,罗马的哲学思想开始发展起来。相比于希腊哲学思想探究宇宙的本源和人性的真谛,罗马人更注重实用,希望哲学能满足罗马社会的需求,从中找出治国方针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罗马哲学对人在世界的地位、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幸福的问题做了深入阐述。
古罗马哲学,一方面是卢克莱修琉善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他们坚持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学说,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学说。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对原子论哲学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和说明,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古代原子唯物论思想的完整著作。它对近代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各种唯心主义哲学盛行。如以塞内加为代表的新斯多葛学派、以恩培里克为代表的怀疑论派、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马库斯·西塞罗的折衷主义和以菲洛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哲学。罗马帝国后期,哲学开始沦为宗教神学的工具,从此古罗马哲学开始逐步向中世纪哲学过渡。
地理
古罗马的地理学始兴起于公元前2世纪,最早论及地理学知识的是波里比阿所著的《历史》。这部著作阐述了地理学的概念,并且对意大利西班牙高卢各区的地理特征做了详细的论述,开创了描述地理学的先河。共和末期和帝国初期,帝国疆域的开拓、经济的发展和各地交通联系的加强,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奥古斯都的女婿阿格里帕绘制了当时全部已知世界的地图,梅尼普斯的《海航行记》中详细的记叙了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的地形情况。而当时对罗马地理学影响最大的是斯特拉波。斯特拉波(约公元前64年-公元23年)著有《历史学》和《地理学》。《地理学》共17卷,全面、系统的描述了直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整个古代西方世界,是西方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对西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农学
古罗马科学技术反映了罗马人的务实精神,相比于对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他们更崇尚知识和技术的务实致用。古罗马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民族,农业是其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所以罗马人特别重视农业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就出现了研究农业的著作。此后,农学著作不断增加,至公元1世纪,已有4部之多。罗马史上有名的农学家有马古斯·伽图、马库斯·瓦罗等。
马古斯·伽图
马古斯·伽图(约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49年),罗马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农学家。他于公元前160年左右完成罗马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农学著作《农业志》,比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要早近700年。《农业志》用拉丁文写成,共162章。伽图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从事农业经营和管理的具体经验,也对前人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和概括。《农业志》不仅涉及农业,还涉及罗马人的建筑技术、手工业技术、医疗技术、宗教信仰和生活风俗等诸多方面。直到今天,仍是研究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意大利中部农业生产和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
瓦罗
马库斯·瓦罗(约公元前116年-公元前27年),是罗马史上第二位农学家,著有《论农业》3卷,约完成于公元前37年左右。他的作品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农业经济状况,特别是奴隶制大农庄的经济状况。瓦罗对农业史、农学史、农业的定义和范围、农牧业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做了概括性的论述,使单纯的具有指南性质的农书开始转变为比较系统完整且带有理论性的农学著作,标志着罗马农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医学
古罗马时代的医学与古希腊的医学有继承性的联系,特别是在医学的态度、方法和实践上,几乎完全是希腊式的。因罗马战事频繁和重视人口生育,所以医院十分重视外科和妇产科的研究。罗马医生还发明了手术用的钳子、镊子和其他医疗器具。罗马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较高水平,利用奴隶劳动修建了城市的水道、下水道和浴场,在《十二铜表法》中,禁止在市内埋葬尸体,指出注意饮水卫生等。罗马史上有名的医学家有塞尔苏斯、盖伦等。
盖伦
盖伦(约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99年),医生、解剖学家,古典医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医学实践、解剖研究、写作,共有131部著作,流传至今的有83部,有《论理想的医生》《解剖过程》《论医术》等。他建立了血液的运动理论,对人体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为世界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盖伦的医学成就奠定了西方医学的基础,也代表了古希腊、罗马医学的最高水平。
塞尔苏斯
塞尔苏斯(约公元前30年-公元前45年),医学百科全书编著者,著有《医学大全》。《医学大全》共8卷,第1、2卷论治疗学和病理学原理,第3、4卷论内科各症,第5、6卷谈外科,第7、8卷专论手术。他对医学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保存了希腊时期和亚历山大里亚外科学的有关材料,创造了医学拉丁术语,影响了后世西方医学的发展。
艺术
综述
古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崇尚武力征服的罗马自身艺术并不发达,但当罗马人征服了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在内的许多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后,通常将那里的大量艺术品,尤其是雕塑和绘画当作战利品劫运到罗马,连同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当奴隶和人质皆被集中到罗马,从而为繁荣罗马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是宏伟、坚固、实用、美观和耐久,这也反映了罗马民族的性格特征,相比于希腊人的艺术多样性、灵活性以及对神的崇拜,罗马人更注重实际用途,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服务的。古罗马文明留下的众多建筑遗产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共建筑,如高架水道、圆形剧场、竞技场、神庙、凯旋门等。
就建筑风格来说,罗马早期受埃特鲁里亚人的影响,神庙和住宅都以埃特鲁利亚人的模式为基础。共和时期,由于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艺术品和工匠不断涌入罗马,给罗马建筑带来决定性影响。共和国末期,希腊建筑理论和范例已占据主导地位。罗马人采用希腊建筑的三种样式,分别是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罗马人在继承希腊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革新和发展,创造出新的风格。比如,罗马的多立克式建筑更高,柱头线条更复杂;图斯卡纳式结合了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发展而来。
就建筑技术来说,罗马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普遍采用了拱技术。罗马建筑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都跟拱劵技术密切相关。拱劵技术因经济、实用而且审美效果好,在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不仅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中,后来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如道路、桥梁、剧场、住宅、仓库等。
雕塑
古罗马的雕塑在内容题材上大都反映现实事物,尤以真实人物的肖像和具体历史的事件居多。早期的罗马人有保存死者肖像以之纪念的古老习俗,因此古罗马的雕塑被广泛用之于表现具体的现实人物和曾经发生的事件。古希腊已经出现反应现实的雕塑,然而较之于希膳雕塑,罗马雕塑更为具体和真实。罗马的雕塑不光反映君主、名家,普通的民众,还有猎人、战士、少女、牧羊人等普通民众。雕塑表现的内容,从理想的神话世界回到了现实的具体个人,成为当时罗马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共和国时期,肖像雕刻开始盛行,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共和时期的雕刻带有浓厚的理想化特点。
壁画
古罗马的壁画继承了古希腊的壁画风格,大多是湿壁画。这种笔划是以矿物质颜料绘制在湿灰泥底上,技法巧妙,带有浓烈炫丽的色彩,虽然史料上对古希腊的壁画描述颇多,但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少。
在罗马共和时期,壁画是豪华住宅不可缺小的。那时候罗马人的房间墙壁上布满壁画,除了上下边缘部位留作绘制装饰纹样,大的平面上展开了诸多人物的构图,表现一个场面壁画,多是与秘密祭祀仪式有关的内容。壁画运用深暗的暖色调背景来衬托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造型准确。罗马还有一些专门的风景壁画,这些壁画有描绘山蛮、海洋、原野的,其中也会参杂人物和建筑。这些风景画的手法很特别,其中的人物以近于草图的手法描绘,建筑物和其他景象也多量散状安排,打破了图画平面的中立性状态,显出一种生气勃勃的效果。
社会
古罗马人与古代世界的许多民族一样为父系社会,重视家庭生活,结婚的儿子及其家庭和奴隶常住在一起,为一种大家庭。父亲或家长有很高的权威,也是家庭祭祀的主持人。一般人居住的房子是四边的房间即前庭,后来在四边加盖其他房间,它就变成客厅。城市中有一层的房屋或多层的公寓,乡间则有豪华的别墅。饮食方面,罗马人吃三餐,但除了晚餐外,都很简单。至于衣著,常穿宽的外袍,其款式和颜色随著身分与财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古罗马人喜欢竞技和赛车。赛车常在一种长圆形的竞技场进行,大赛场有时可以容纳30万名观众,而大竞技场也很壮观。此类活动充斥血腥与暴力,而一般穷人在政府供应的节目中乐此不疲,以致诗人朱维纳感叹他们只知面包和竞赛。
虽然相对于希腊女性享有更多自由,妇女在罗马社会中地位并不高。在家庭上,妇女为丈夫的所有物,丈夫可以任意支配、惩罚甚至杀死;在法律上,罗马法并不承认妇女有订定契约、处分财产和继承的权利。不过,上层社会的妇女享有较多的自由,拥有支配财产和婚姻的权力。
后世影响
古罗马文化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法律、公共建设、语言与宗教信仰。罗马由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政治制度上历经王政、共和、独裁和帝制等,成为历代政治家和学者效法与研究之对象。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最早的代议制,其宪法为后来的许多民主国家树立了榜样。罗马人还发展了法治的概念,即法律应平等适用于所有公民,无论其社会地位或财富如何。罗马法律体系还引入了成文法的概念,至今在许多国家仍在使用。十二表是最早的成文罗马法典,是后来所有罗马法典的基础。罗马法律体系影响了西欧和美国现代法律的发展。古罗马在建筑和工程上还开发了复杂的工程技术,如混凝土、拱门和圆顶,这使他们能够建造以前不可能建造的巨大结构。这些工程技术也被用于修建道路,道路连接着广阔的罗马帝国。这些道路促进了军队、货物和人员的流动至关重要,并促进了罗马文化在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传播。
古希腊罗马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罗马通过占领希腊,吸收并发展地中海周围的文明最终其形成了欧洲最根本的文明认同,奠定了欧洲艺术的发展倾向,孕育了不断被瞻仰回顾的艺术遗产。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
王政时代
创立传闻
建立发展
王政结束
罗马共和国
成立初期
平民运动时期
平民争权时期
共和末期
共和结束
疆域
人口
政治
王政时代
共和时代
执政官
罗马元老院
人民大会
保民官
法律
军事
王政时代
共和时代
教育
经济
农业
奴隶制经济
工商业
货币
宗教
文化
语言
文学
史学
哲学
地理
农学
马古斯·伽图
瓦罗
医学
盖伦
塞尔苏斯
艺术
综述
建筑
雕塑
壁画
社会
后世影响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