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凤尾蕨
水龙骨目凤尾蕨科的植物
三色凤尾蕨(学名:Pteris aspericaulis var. tricolor Moore apud Lowe),是凤尾蕨科凤尾蕨属的陆生蕨类植物。紫轴凤尾蕨的变种。
形态特征
三色凤尾蕨植株高1-1.5米。根状茎短而斜升,粗1.5-2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鳞片。叶簇生;柄约与叶片等长,粗4-5毫米,连同叶轴、羽轴、叶边或囊群盖多少饰有浅紫色,有时为禾秆色,基部被鳞片,无毛,略粗糙,有分散的小疣突;叶片长圆状卵形,长50-80厘米,宽20-25厘米,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羽片沿羽轴两侧有白色或玫瑰色的宽带。侧生羽片6-14对,对生,斜展,无柄或下部的具短柄披针形,长(6)15-18(23)厘米,宽(1.5)2.5-3(5)厘米,先端具线形尖尾,基部圆楔形,略偏斜,篦齿状深羽裂几达羽轴,顶生羽片的形状、大小及分裂度与中部的侧生羽片相同,但有长1-1.5厘米的柄,最下一对羽片和其上的羽片异形,即其基部下侧有一片(偶有2片)篦齿状深羽裂的小羽片(形状和羽片相同但较短小);裂片(17)22-25(32)对,互生,毗连,几平展,长圆形,略呈镰刀状,长1-3厘米,宽3.5-7毫米,先端短尖或为钝头,并有一小突尖,基部稍扩大,全缘或不育边缘偶呈微波状。羽轴下面隆起,光滑,上面有狭纵沟,沟两旁有刺。侧脉两面均明显,斜展,从基部二叉,裂片基部下侧一脉出自羽轴,基部相对的两条小脉向外斜行达到缺刻上面的叶边。叶干后近革质,灰绿色,边缘常为浅紫色,无毛(幼时下面无毛,上面近无毛)。
分布范围
三色凤尾蕨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盈江县)。除此之外,印度不丹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三色凤尾蕨性喜温暖,生长适温为15~26℃,湿度70%~80%,在半荫蔽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而且三条彩纹更为明显美丽。耐旱力不强,须经常保持湿润。
繁殖方法
选择生长发育良好,没有病虫害的成年三色凤尾蕨植株,剪下长有成熟孢子的叶片,通过自然脱落并挑选获得不含杂质的孢子。将孢子用双层擦镜纸包好,放入无菌水中浸泡6小时;然后用75%酒精消毒6秒,再用无菌水冲洗3遍,用0.1%氯化汞水溶液进行消毒6分钟,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水反复水洗5遍。然后用镊子夹起擦镜纸包,再用剪刀剪开擦镜纸包,通过拖带擦镜纸将孢子散落到萌发培养基S1(1/2MS+蔗糖20克/升+琼脂5.6克/升,pH值5.8)中。接种后15天,将萌发的孢子转接到萌发培养基S2(1/2MS+NAA0.5毫克/升+蔗糖20克/升+琼脂5.6克/升,pH值5.8)中,继代2次,获得健壮的小苗备用。
将小苗的茎尖组织接种至诱导增殖培养基(MS+KT2.0毫克/升+2,4-D1.0毫克/升+蔗糖20克/升+琼脂5.6克/升,pH值5.8)上,每瓶接种5块组织。25天后茎尖组织出现绿色突起,继续继代培养3次,绿色突起进一步长大直至形成大量绿色小球(GGB),增殖率可达1:10。
将获得的GGB转接至分化生根培养基(1/2MS+IBA0.1毫克/升+IAA0.1毫克/升+蔗糖20克/升+琼脂5.6克/升,pH值5.8)中,30天后开始出现孢子体和根的分化,得到大量生根的三色凤尾蕨小苗,生根率90%以上。
将分化生根培养基中的带根小苗进行移栽。首先将瓶苗半开盖放在大棚内炼苗3-4天,然后从培养瓶中取出生根苗,洗去附着的培养基,略微晾干水分后进行移栽。移栽基质为经5%甲醛水溶液消毒过的腐殖土:沙土=2:1,栽好后浇透定根水,前期视小苗生长状况进行及时通风或补水处理,待试管苗长出新叶后,揭膜粗放管理,移栽成苗率80%以上。
栽培技术
三色凤尾蕨栽培时须经常保持湿润。每半月追施稀薄肥1次即可,栽培土壤必须松疏,以利通气和排水。栽培用土用用河沙、腐质土、珍珠岩、泥炭土按1:2:2混合调剂。
主要价值
三色凤尾蕨的三条彩纹明显美丽。是一种稀有的凤尾蕨类变种阴生观赏植物,适于室内盆栽。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