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测量仪
测量血压的仪器
血压测量仪是测量血压的仪器,也叫血压计。按测量血压的设计原理来区分主要有听诊法血压计和示波法血压计。19 世纪 80 年代,意大利人希皮奥内·里瓦罗奇(Sciopione Riva Rocci)发明了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不需要掌握柯姓音听诊术,小巧轻便,使用简便易掌握,噪声小,无水银外漏,适合家庭自测或出差旅途中测量。
分类
按测量血压的设计原理来区分主要有听诊法血压计和示波法血压计。听诊法血压计主要有:水银血压计(压力计)、弹簧表式血压计(压力表)、数显血压计、光柱血压计、光显血压计、液晶血压计等;示波法血压仪主要为电子血压计,一般分为上臂式、手腕式、指式等。
水银(汞)柱血压计
水银(汞)柱血压计耐用,测量血压值稳定,较精确;完全依赖人的主观性,重复性差,准确度依赖临床医师的经验,外界噪声干扰对“柯姓音”的识别,携带不便。
气压表式血压计
气压表式血压计体积小、没有液体、便于携带,无外漏问题,但难以保证测压数据始终准确,必须定期与汞柱血压计进行校准,通常读数偏低。
电子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不需要掌握柯氏音听诊术,小巧轻便,使用简便易掌握,噪声小,无水银外漏,适合家庭自测或出差旅途中测量。灵敏度高,抗干扰性较差,容易受受检者的体位、上臂位置和袖带缠扎部位等因素的影响。
医疗用途
血压测量仪用于在手臂或手腕部位测量患者血压。
结构原理
构造
血压测量仪由三部分组成。
1.输气球及调节空气压力的活门。
2.袖带 :为长方形扁平的橡皮袋,长24cm,宽12cm,外层布套长60cm(小儿袖带宽度是上臂直径的1/2-1/3),袋上有2根橡胶管,1根接输气球,另一根和压力表相接。
3.血压计
(1)汞柱式血压计:在盒盖板壁上有一固定的玻璃管,管面刻度为0——40kPa(0——300mmHg),每小格为0.5 kPa.玻璃管上端和大气相通,其顶端盖以金属帽,帽内有软木垫,皮垫和金属网,可使空气自由出入。玻璃管下端和槽相通,内装60g水银,调节开关与水银相通,使用时,将开关打开,槽内水银可进入玻璃管,用毕,关紧开关,防止水银外溢。
(2)弹簧表式血压计:外形似表,呈圆盘状,盘面标有刻度,数字为2.6——40kPa(20——300mmHg)中央有一指针,以指示血压数值。其优点为体积小,便于携带,但每年应和汞柱式血压计校对一次,以免仪器不准确。
(3)电子血压计:用探头输入,电子自动抽样,取样后的讯号由模数转换器把模拟讯号转换为数字讯号,再经过数字运算后由液晶显示板直接显示舒张压、收缩压和脉搏三个参数。由于采用自动取样、数字运算和自动放气形式,所以仪器省略掉听筒和放气系统。数字能直接显示和贮存,这样完全排除人为测量误差,精确度较高。
原理
我们测量血压通常会说“高压”多少或是“低压”多少,这里的“高压”指的是收缩压,由于心室收缩时血压最高,故称为“高压”;“低压”则为心室舒张时的血压,舒张压。目前家用的血压计的测量方法,使用的都是间接测量的方法,分为听诊法和示波法。
听诊法血压计主要有水银血压计和弹簧表式血压计。听诊法是通过向袖带内充气来对肱动脉施加压力,在压力超过人体的收缩压时,血流会被阻断,当压力升高到一定值后开始慢慢放气。在此过程中,袖带内的压力会随之减小,当压力减小到血流刚刚能通过时,此时,心脏收缩期动脉内压力刚超过外加的压力,而使血流得以断续通过形成涡流,在被压动脉的远端即可听到声音,此时所示压力值为收缩压。继续进行缓慢放气,由于血管仍处于受压状态,每当心脏收缩,仍能听到声音。最后,当血管所受压力不足以挤压血管,血流能够正常流过,声音会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血压计所示压力为舒张压。
大多数的电子血压计都是采用示波法进行测量的。示波法原理为在袖带充气放气过程中,血流通过血管时冲击血管壁会形成一定的振荡波,由压力传感器接收这种袖带内压力的变化,选择波动最大的时刻为参考点,以这点为基础,向前寻某一个值的波动点为收缩压,向后寻某一个值的波动点为舒张压,该值不同厂家设定不同。由于示波法测得值是浮动变化的,不存在规律性,可能存在若干个最大值,所以根据计算得到的数据,无法真正体现血压的数值。
注意事项
1.测量时因手臂受到挤压,可能会导致急性内出血。请勿在血压计附近使用移动电话或其他发射电磁场的装置。请勿对血压计的本体或袖带自行拆卸和改造。
2.测量时需保持正确测量姿势,并在温度适宜的房间内测量血压。测量前预先去洗手间。在进食、饮酒、抽烟、运动和淋浴后,至少等30分钟才开始测量。测量前请至少休息15分钟以上,连续测量时,请至少间隔2分钟以上。
3.依测量结果自我诊断及治疗有风险,应遵从医生指导。在普通心律失常(比如说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等)的情况下测量会造成误差。请勿对袖带过度加压,会造成手臂淤血或麻痹。患有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学的患者,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管理类别
发展历史
起源
世界上第一个测定血压的人,是 18 世纪的英国人哈尔斯,。不过,他当时测定的是马的动脉血压。1733 年,哈尔斯切开马腿的大动脉,将一根铜管插入切口,铜管另一端与一根垂直放置、长为2.74米的玻璃管相连,观测到马腿动脉的血压是83英寸(即210.82厘米)。由此开创了有创血压测量的先河。19 世纪 80 年代,意大利人希皮奥内·里瓦罗奇(Sciopione Riva Rocci)发明了式血压计,这是目前所有血压计的鼻祖。
发展
我们现在水银式血压计的测压方法,就源于20世纪初,俄罗斯学者尼古拉•柯洛特科夫(Korotkoff)的改进。柯洛特科夫发现,用臂带绑住上臂并加压,然后再减压病,随着外压力的降低,从臂带内的听诊器中,可以听到血流重新冲开血管后,发出与脉搏同步的摩擦和冲击音。这种摩擦、冲击音就以柯洛特科夫的名字命名为“柯氏音”。由此可以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
发展方向
血压计的今生——电子血压计,虽然基本原理和结构与水银血压计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但是微型气压泵替代了人工挤压皮球,从而使加压更省力、稳定。另外避免了挥发的潜在危害(挥发的水银是有毒的,而且只被人或动物吸收)、因此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更为安全和方便。
使用方法
由于测量血压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正确测量血压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确的测压步骤:患者取坐位,被测的上臂应裸露,手掌向上平伸,肘部位于心脏水平,上肢胳膊与身躯呈45度角,袖带下缘与肘前间隙间距为2—3厘米,充气至挠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加4.0千帕(30毫米汞柱),此时为最大充气水平。如果加压过高会得到收缩压过高的结果。如果充气到达40.0千帕(300毫米汞柱)水平时,即会导致“气囊充气性高血压”。然后逐渐放气,速度为0.27千帕(2毫米汞柱)/秒,第一听诊音为收缩压,搏动音消失时为舒张压(旧制单位血压读数应精确到2毫米汞柱)。充气压迫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血压升高的假象。
选择合适的血压计:一般最常用的是汞柱式血压计,气压表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亦常用。血压计的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2/3,同时袖带长度需达上臂周径的2/3。如果袖带太窄则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太长则测得的血压值偏低。
选择合适的测压环境:患者应在安静、温度适当的环境里休息5—10分钟,衣袖与手臂间不应过分束缚,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如膀肮充盈或吸烟、受寒、喝咖啡后测压。
头部厂商
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康复护理、医用供氧及医用临床系列医疗器械的专业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共计50多个品种,近400余种规格,是国内同行业生产企业中产品品种最丰富的企业之一。公司秉承做专做精的理念,力争每个主要产品做到行业前三名,目前公司前六大产品有制氧机,雾化器、血压计、听诊器、超轻微氧气阀五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第一,其中制氧机产品更是达到了全球销量第一的水平。舒适康、电子血压计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
集团1933年5月10日创业至今的70多年中,通过不断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厂商,掌握着世界领先的传感与控制核心技术。
MI小米
小米集团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让每个人都可享受科技的乐趣”是小米公司的愿景。小米公司应用了互联网开发模式开发产品的模式,用极客精神做产品,用互联网模式干掉中间环节,致力于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用来自中国的优质科技产品。
panasonic中文“松下”(早期叫National,1986年开始逐步更改为Panasonic,2008.10.1日起全部统一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业;发展品牌产品涉及家电、数码视听电子、办公产品、航空等诸多领域而享誉全球;更有松下营销文化的积淀,使得该企业品牌跃入《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集研发、生产、 国内外销售于一体,自从1995年在天津南开新技术产业园区建厂以来,已经成功推广包括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远红外测温仪、血糖测量仪等生理参数测试仪器,以及低频治疗仪、多路低频治疗仪、远红外加热仪、手持按摩仪等保健器材。占据着全球HHCE相关医疗仪器重要份额,仅电子血压计一个单品就已进入世界六强。
参考资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查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12-29
血压计的前世今生.澎湃新闻.2023-12-29
血压计的种类及构造有哪些?.正保医学教育网.2023-12-29
血压计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三明市人民政府.2023-12-29
血压计的来历.家庭医生在线.2023-12-29
测量血压知识知多少?心血管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23-12-29
2023年血压仪品牌排行榜.牌子网.2023-12-29
目录
概述
分类
医疗用途
结构原理
构造
原理
注意事项
管理类别
发展历史
起源
发展
发展方向
使用方法
头部厂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