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烈士陵园的前身是烈士祠,始建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位置在县旧衙门遗址上,原址建有烈士
聂氏宗祠属砖瓦结构。
利津县烈士陵园坐北朝南,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物主要包括牌坊、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广场、
毛主席纪念堂等,由南向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利津县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170人。
原址内陈列有烈士牌位,祠前矗立着一座纪念碑。刻有“忠通壮烈”四个大字和“
利津县烈士祠堂碑记”一文。烈士祠门朝南靠大街建有烈士亭,共有三层,高约15米。第二层内正中置有上面体的烈士碑,刻有“为国捐躯”四个大字,壮严肃穆。三面刻有李竹如等33名抗日烈士姓名、年龄、籍贯和职务。第三层亭子中央是泥塑的一个全副武装,威风凛凛,骑在战马上的人民战士
塑像。塑像后上方悬挂着“烈士亭”三个金光大字的横匾。由于1969年
渤海湾地震,烈士亭倒塌。
烈士亭倒塌后,县委、县府决定迁址,新址北靠西村,南临三里庄,东与民政局福利公司为邻,西与油田四矿钻进公司为邻,总面积14950平方米,1972年建成,定名为“利津县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高18.75米、烈士纪念堂、平房九间,砖瓦结构。
毛主席纪念堂主要是供展和陈列烈士遗物,便于人民群众瞻仰。烈士陵堂,平房九间,砖瓦结构。陵堂主要是存放烈士骨灰盒,烈士陵堂前东西两侧是
烈士公墓(共有73座)。烈士陵园东侧附设职工陵堂。
在烈士纪念堂,一楼主要展现的是“以星星之火”为主题的
利津县早期的革命活动。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以来,利津县以李竹如、李贞、李文、
张昕、安克平等为代表的优秀儿女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二楼陈列的是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光辉的战斗历史。
烈士陵园建成后,每年
清明节县六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举行全县悼念革命烈士大会,每年参加人数均在八千人以上,“六一”节、“
五四青年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到陵园扫墓悼念,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级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举行入团宣誓仪式。烈士家属也经常到
两周王陵来祭扫
烈士墓。
目前,陵园共恭奉了571名革命志士,他们当中有134人为了民族的利益,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敌为国捐躯;有346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敢作战,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有33人响应党的伟大号召,发扬
国际主义精神,在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有4人在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的青春;还有55人为保卫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壮烈牺牲。他们当中,有我省早期的共产党员、创办
山东省《
大众日报》的领导人之一、为创建和巩固
山东抗日根据地、为党的宣传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兼民政处长李竹如烈士;有正军职务的原总后长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政委张昕烈士;有奋不顾身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而英勇牺牲的著名烈士、
一等功荣立者共产党员姚占岭烈士;在等功荣立者共产党员梁玉功烈士;有在
南疆前线英勇牺牲的赵新平等四名烈士。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有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我国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也使一个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旧
利津县,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利津。他们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