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男,
固镇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复旦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后。现任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先后在《
民国档案》、《
历史教学》、《
学海》、《
南京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人文杂志》、《
南京大学学报》、《
复旦学报》、《
中共党史研究》、《
党的文献》、《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社科文摘、新华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现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政治、
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设课程包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党建理论与实践》、《政党制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专题研究》等。2012年以来,先后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近期代表作
论文
《威权主义政治下政党话语的双重性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民初政党经费来源研究——以共和(统一)国民(同盟)两党为个案》(《
民国档案》2007年第1期)
《政见商会与毁党造党说》(《历史教学》2007年第2期)
《民初宪政对国民党早期政治发展的影响》(《学海》2007年第4期)
《共和精神的缺失——民初政党失败再思考》(《
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乡村社会改造中“公民塑造”的路径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群众路线:民主的中国路径》(《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民初共和党基层党员研究——以江苏昆山、川沙为个案》(《
民国研究》2008年总第13、14辑)
《革命视域下的乡村妇女解放》(《
天府新论》2010年第1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户计划》(《
中国农史》2010年第1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
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2期)
《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复旦学报》2010年第2期)
《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入党誓词考证》(《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
《改造民主:抗战时期“三三制”选举的革命面像》(《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党员登记》(《党的文献》2011年第1期)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独创性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制度建设的逻辑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运动——以延安县冬学为中心》(《
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社会治理视域下政党组织变革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情况的历史考察》(《
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9期)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资源配置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的考察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我国多党合作的民主监督问题研究——基于比较政党制度的视角》(《学术界》2013年第1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兼析新民主主义理论生成的实践逻辑》(《
福建论坛》2013年第3期)
《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研究的可能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根据地政权建设中的选举委员会》,《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6期。
《组织发展的弹性空间——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吸纳党员机制的历史考察》,《
人文杂志》2014年第10期。
《互联网时代的政党与社会沟通——基于中国情境的现实观察与理论思考》,《
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专著
《夭折的合法反对——民初政党政治研究(1912-1913)》(江苏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主持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乡村政权建设研究,主持人。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造研究,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选举研究,主持人。
江苏省委统战部委托项目:民主党派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主持人。
江苏省委统战部委托项目:中国多党合作的民主监督问题研究,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