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山
北京电视台播出人文历史纪录片
《大西山》是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十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
剧情简介
《大西山》立足北京市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充分展示“大西山”厚重文化底蕴,深刻诠释古都北京历史文脉。第一次提出“大西山”这一人文地理概念,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大西山的地理方位,找到大西山深厚历史底蕴的地理依据,第一次通过影像的形式记录大西山,以纪录片样态全方位呈现西山的深厚历史文化,进而折射出北京城的历史和精神谱系。
地理范围:据纪录片《大西山》总导演王淳华介绍,为了确认大西山的历史地理学定义,摄制组先后邀约国际级、国家级、市级、区级及当地村落各级专家和研究者二百多位群策群力,最终明确:大西山,属太行山山山脉,古称“太行之首”。北至昌平关沟,南抵拒马河谷,东临北京市小平原,西与河北省交界,总面积约占北京市域的近六分之一。它像一只臂弯护卫着北京城,故有“神京右臂”的雅称。
文化内涵:“大西山”涵盖以灵山、百花山、妙峰山等为代表的富蕴人文历史的流域名山文化;以潭柘寺戒台寺为代表的以北方佛教宗派中心寺院著称的流域宗教文化;以上游的许家窑人遗址涿鹿县幽州,中游的东胡林人遗址、沿河城、举人村、爨底下村、琉璃渠等为代表的可以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流域古人类、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文化;以永定河的起源、变迁、治理、开发为内容的流域水文化;以京西商旅古道、进香古道、军事古道等为见证的流域古道交通文化。
幕后制作
《大西山》的摄制克服了诸多困难,拍摄前学术界对大西山的研究空白众多,历史影像资料匮乏。拍摄制作耗时三年,拍摄地点纵跨北京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数万公里,后期制作体量大、打磨时间长等,拍摄难度远远超过预想。
在拍摄京西古道时,为恢复历史的场景,摄制组从外省运过来一些骡子,请来骡,为让骡子适应环境,提前三天运到了,但拍摄当天这些骡子还是不听话,拍摄了很长时间,“驴比人难拍,又好笑又气人。”
播出信息
2021年4月,《大西山》在北京电视台播出。首轮播出10天,收视率约1.5,虽然是非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可与热播电视剧媲美。
11月26日,北京电视台推出纪录片《大西山》。总导演王淳华表示,该片在纪录片美学上做了大胆尝试:“这部纪录片用了4K数字高清、逐格拍摄与航拍、水下拍摄等特殊摄影技术,大胆尝试情景再现,并首次运用绘画元素、三维动画的特殊包装手段。”该片分为《缘起》《基石》《香火》《烽烟》《园说》《文脉》《魂归》《融流》《家源》《问道》十部分。立足北京市建城3061年和800多年建都史,展现“大西山”这一北京人文历史的底蕴和特色鲜明的历史景观。该片12月5日-7日、12日、13日,23:05-0:05播出。北京电视台承制的大型纪录片《大西山》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於12月5日起在北京卫视播出。纪录片《大西山》拍摄历时近三年,共分为十集,描绘大西山守护北京数千年所呈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物这两大独特面貌。 《大西山》12月5日起在北京卫视、新闻频道、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新闻频道12月5日—9日、12日—16日,每天8:30—9:00《北京您早》栏目时段内直播一集 北京卫视12月5日—7日、12日、13日每天23:05—24:05连播两集。纪实频道12月5日—9日、12日—16日每天20:30—21:00播出一集。
作品评价
从山脉、文脉到人脉,专题片《大西山》把大西山的传承表现出来了,呈现出了北京市这个超级大都市的记忆和乡愁。(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等多位专家)
职员表
演员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播出信息
作品评价
职员表
演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