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流秋(1919年11月-2011年2月27日),祖籍
潮安区,生于
泰国,
浙江省油画协会首任会长。1938年回国参加抗战。1945年毕业于延安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系。后到部队从事美术工作。
曾任《江淮画报》记者、文工团美术股股长、军政治部美术队副队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长,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油画家协会名誉会长。
1949年 7月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任候补委员,9月由山东
新华书店总店出版社出版《人物画初步》一书。
1950-1954年 在教学同时在油画\素描和
连环画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期间有油画“
淮海战役”,素描创作搞“反霸”,连环画“白母鸡的故事”等。
1955-1957年 参加
中央美术学院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油画班,1957年战争题材油画《黎明》和《转移》奠定了他作为一个
现实主义著名油画家的地位。
1983年 主持成立
浙江省油画研究会(现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并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2011年2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4岁。3月8日,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举办追思会。
20世纪40年代木刻作品《宣传卫生》、《新年劳军》收入《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20世纪50年代初作素描《斗霸》、《劝降》。油画作品《转移》、《黎明》、《露宿》收入《
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部分作品为
中国美术馆及
江苏省、
上海市、
浙江美术馆收藏。20世纪80年代起,画风倾向写意与表现,重视线条与色彩的价值。离休后继续作画,作品频繁展出,晚年出访
泰国、
法国并举办展览。先后在上海、
杭州市举办个人回顾展,1996年11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王流秋从艺50年回顾展”。同时出版《王流秋油画集》。
中国传统画论历来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统一,王流秋自己亦相信“先要有高格调的人,才有高格调的画”。我与王流秋相识相交已久,他为人的格调是很高的,他的画我认为亦是格调很高的。王流秋的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新中国成立前后到1957年“反右”,这个时期中他积累了在革命队伍中的丰富的生活经验,画的大部分是革命题材。1947年所作《伤员看望医生》创作素描,朴素、单纯、深沉,此时已见手笔不凡,为新中国成立前的他的代表性作品。
由“双兰”画廊所举办的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展。展品甚多,亦富力作。但是,映我心目而为之一亮者,惟王流秋先生之静物画--《秋菊青瓶》一图而已。此画篇幅并不大,但充满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创意难得。因为油画东渐百年间,无数行家在注力中国化,却成功者不多。我喜见其一变旧风。细品这幅画之好处是:色彩斑斓,既有油画长处例冷暖、调子处理之妙,又有中国民间所乐见之“红对绿一块玉”的年画风情,有感染力。构 图方面将主体兀突居中,直率地开门见山如儿童画之稚拙,而其内在巧构,布伏着
保罗·塞尚的线块法则,这手段又与传统写意画章法暗合,寓巧于拙,咀嚼有味。论其笔法,走笔自由,浪籍环回,与西洋人描型之笔触大相径庭,它讲究气息。王流秋先生作画既中肯又温文尔雅,有别于摹、作、削--呈现出
中原地区文人之风度。我欣赏数回,徘徊久良于画件下。并将感受告诉主办人李木兰小姐。她说我是王流秋先生的知音,希望我以文张之,因为,王先生之画曲高和寡。我闻之而沉默了,甚欲一抒己见。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王流秋先生之作品与时流之不同。
黄宾虹先生曾为好画家下过定义:“胸饶卷轴、外遣势利,绘事斯称美备”。这是真理。当今画坛鱼龙相杂,胸饶卷轴者可寻,而能外遣势利者寥寥。因为世俗是一种巨大的诱惑,画家内心世界也是
炼狱。而画幅却是画家的“心灵门户”,是无法遁形的。王先生历五十年之困斗,但见他没有生搬西欧、东欧的画法,没有以巧致而堕末法,没有以香艳而媚俗趋势,他是一管凤霜老笔。可能他已深知历史画与文人油画的迥异,因此,在晚年画件中恪守
中国画是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宝训,又掇取西画之坚实的塑造能力和丰富的色彩方法;他更将黑白处理到最低程度,而让笔触如同笔墨水份一般,显示出
国画旨趣。这是王先生以毕生思索奋斗所交的功课,甚为悲壮呵。他似已悟出中国画立意、为象之本乎“心正笔正”的道理,并且认知传承即是历史之责任!中国文化旨在意味,而有意味的传承即是历史!当然,“静物风景”不及“历史题材”来得壮观,但王先生晚年之作实实在在体现一位严肃艺术家的内心精神。肯定较早期作品更有深度。如果要我进一言的话,则我要告诉王老:“海外有画家评论大陆画家是--凡严肃画家皆有‘骚意’”。“短发萧骚,扣舷独啸,表里俱澄澈!”殷期王先生再自我内省,更开拓入无我之境,出“俱澄澈”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