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乌梢蛇
游蛇科乌梢蛇属动物
黑线乌梢蛇,游蛇科乌梢蛇属物种,颊鳞1枚;背中央4-6行鳞起棱,背面绿色或黄绿色,背脊两侧二黑纵纹在体前部有时不显,腹鳞两侧有一黑纵纹。
形态特征
大型蛇类,全长1554~2560毫米。头颈可区分,眼大;体长,圆柱形,尾长。上唇鳞8(3—2—3)枚,颊鳞1枚;眶前鳞1枚,有1枚小眶前下鳞,眶后鳞2枚;鳞2枚+2枚。背鳞16—16—14行,中央4~6行起棱,腹鳞193~206枚,肛鳞2枚,尾下鳞113~130对。背面绿色、草绿色或绿黄色,体后部有4条黑纵纹直达尾尖;头背灰棕色,上唇黄色;腹面前段白黄色或浅黄色,后段浅蓝绿色。
物种保护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分布
国外分布:越南、缅甸、锡金王国尼泊尔印度特征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生境:生活于海拔900-2600m的山区。常见于农田及周围草坡上,以稻田边及潮湿田埂上多见,偶见于民宅附近。
体型:大型蛇类,全长1554-2560mm。上唇鳞8(3-2-3);颊鳞1;背鳞16-16-14行,中央4-6行起棱;腹鳞193-206;肛鳞2片;尾下鳞113-130对。
食性:食蛙、鼠,亦可能食鸟、蜥蜴。
形态
全长2米以上。背面绿色或暗绿色,两侧各有2条黑色纵带,幼蛇纵贯全身,随年龄增长身体前部者逐渐模糊不显,成体仅身体后部及尾部有。腹面浅绿色或绿白色。头橄榄棕色,与颈区分明显;眼大,瞳孔圆形。背鳞成偶数行,身体中段16-14行,中央4-6行强烈起棱。
现状
以其体型较大,被用作食物,又以其颜色鲜艳可供观尝;此外,由于砍伐森林,其栖息环境相对缩小,故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繁殖方式
卵生、有雌性集中产卵的习性。
参考资料
动物网.www.wwfchina.org.2010-06-1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物种保护
分布
形态
现状
繁殖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