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万国图片公司总经理。是
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摄影史》编委。1949年任中央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摄影记者。1950年赴
朝鲜从事新闻摄影采访。1952年起历任
新华出版社摄影记者、新华社上海分社摄影记者、摄影组组长、新华社中国图片报上海记者站站长。曾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新闻工作者。
《大师与幼苗》获1979年
上海市摄影比赛
一等奖,首都(全国)第一届新闻摄影展览一等奖。业务文章《政策是灵魂,实际是基础》刊1959年新华社《新闻摄影工作经验汇编》第二集;《掌握新闻摄影规律,提高工业照片质量》刊《
中国摄影》(1981年,第5期);《新闻摄影用光》刊《
摄影世界》1982年第4期,连载于《新闻摄影》(1985年,第6期和1986年,第1期);《新闻摄影的现状与改革》刊《新闻业务》(1982年,第13期);《
新闻摄影》刊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丛书》;《新闻摄影讲座》(合作)连载于1983年《文科月刊》;《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刊《
新闻记者》(1984年,第7期);《工业摄影》刊《新闻记者》(1985年,第9期);《要珍惜生活感受》刊《摄影家创作经验谈》由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窗口里飞出的天才记小提琴家钱舟》刊《人才开发》(1999年,第8期)。
杨溥涛曾是
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的新华社记者,“志愿军入朝参战之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中央决定对外不公开发布任何消息。1950年11月7日,第一次战役结束时,
新华出版社播发电讯稿是首次对外报道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是毛泽东授意撰写并由他亲自修改审定的。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对
朝鲜战场的军事新闻报道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并指出新华社应派记者去朝鲜采访发电。”
他们中有在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一时间秘密入朝的摄影记者
袁苓、杨溥涛,并在志愿军出国前回到北京,当时新闻摄影局把他们拍的照片发往国外,这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发布的第一批朝鲜战地新闻照片,包括
美国在内的全球媒体纷纷采用。“美军战俘的家属还来信让他们帮忙探听亲人下落。那一次,袁苓、杨溥涛是追随
朝鲜人民军南下最远的外国记者。”陈小波说,杨溥涛也是胶片时代
新华出版社摄影记者中留下照片最多的摄影记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