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珍(1937年4月-2024年1月1日),河南省
太康县人,毕业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商南县茶叶站原站长。
张淑珍于1961年参加工作,1962年开始在
商南县试种茶树,经4年尝试,成功证明商南种茶的可行性。1970年,商南县县委阅读完张淑珍的种茶报告后,开始大规模种植茶树。1985年3月,张淑珍联合全县36家乡、村茶场,成立了
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多年发展,商南县在张淑珍等带头人的带领下,被授予“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张淑珍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获过全国和全省的先进荣誉称号,当选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党代会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21年6月28日,张淑珍获“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2月,获“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张淑珍一岁时,父亲已经去世,她和兄妹5人被母亲带着逃荒讨饭。
新中国成立后,张淑珍被党和政府送进了学校读书,后来她考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时,被组织分配到
陕西省林业厅楼观台苗圃。张淑珍主动要求前往艰苦的地方去给人民做事,后与未婚夫一起被分配到了
商洛市商南县林业站。
1961年秋天,张淑珍来到陕西
商南县当林业技术员,在基层搞林业普查期间,张淑珍偶遇野生老茶树,在中国的种茶史上,茶叶大都在北纬30°以南生长,而地处北纬33°的商南县没有人工种茶先例,为造福大众,张淑珍开始在商南尝试种茶。
1962年,张淑珍从外地引来杨树、桉树、茶树等在
商南县试种,试图从中找出生长快、有效益的树种。经4年尝试,张淑珍所种植的茶树产茶1.9公斤,证明了商南种茶的可行性。1970年,张淑珍在浙江省绍兴县参观时发现当地群众种茶的经济效益颇高,便写成报告送给县委。县上经过调查论证,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的规划,并动员开挖茶园,茶园很快发展到2.7万亩。
1975年,张淑珍领导的茶场首次向国家缴售商品茶250公斤,但好景不长,大批茶苗在几年后死去,张淑珍专程回母校请教,弄清了茶苗死亡与土地
碳酸钙含量过高有关,于是让群众通过滴稀盐酸来测试石灰浓度,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茶苗死亡。
1985年3月,48岁的张淑珍联合全县36家乡、村茶场,成立了
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并动员同事一起下海经商,自负盈亏。到了1995年,联营公司的茶场面积由6千亩发展到至4.7万亩,茶叶产量由1万多公斤增加到40多万公斤,产值达2000多万元,公司资产累计至500多万元。2000年5月,
商南县在张淑珍的建议下举办了首次茶叶节。2006年,第二届旅游茶叶节被
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乡村世界”栏目拍摄,向全国人民展现。
商南县在张淑珍等带头人的带领下,被授予“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张淑珍1992年试制出的茶品“
商南泉茗”获全国茶叶奖项“陆羽杯”奖,被评为中国西部名茶。之后,张淑珍带领科研人员开发研制出“商南仙茗”。
截至2023年7月,
商南县在张淑珍的带领下,茶园面积达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可采摘茶园19万亩,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达10亿元,户均增收5000元,商南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60多年,在
秦岭大山里,张淑珍种的是茶,献的是心,留的是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则好比这常青的茶树,永远根植于当地群众的心中。(
商洛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