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
党中央、国务院主办的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奖项
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包括企业职工、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国家级荣誉称号。
自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共举行了4次劳模表彰工作会议。伴随着国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表彰的重点从工农兵转移到工业战线的先进人物、再转移到文教战线的先进人物,与这一时期国家恢复生产、发展工业,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紧密呼应。1960年以后至1977年3月,由于对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过渡,再加上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活动相应暂停了。1977年4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劳模评选工作得到恢复,至197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举办五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其中前三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进行表彰,表彰对象多为1960年至1978年的劳动模范;后两次仅以国务院的名义进行表彰,表彰对象为1978年至1979年的先进典型,这种变化体现出十三届三中全会前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此后至1988年,没有进行全国性的劳模评选。
1989年9月,第十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劳模评选表彰进入常态化制度化阶段。2015年,全国劳模的表彰单位回归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这是继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以最高规格对这一群体进行表彰。2020年11月24日上午,第十六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劳模评选分配原则规定企业一线职工不得低于总数的35%,农民应占总数的20%;企业负责人不得超过总数的8%。2010年劳模推荐评选要求坚持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其中企业职工不低于45%,农民不低于20%。2020年共表彰2493名人选,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689名、全国先进工作者804名;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1192人,占总人数的47.8%;农民500人,占20.1%;机关事业单位人员801人,占32.1%。
劳模评选制度随着革命、建设的主题任务改变而相应改变,每一时期都彰显出时代特征,劳模精神内涵也相应地被赋予特有的时代元素。另一方面,劳模作为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起到了引领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习近平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历史沿革
时代背景
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6年10月以后,中共中央在陕北地区领导民族抗战和革命事业,由于陕北的自然资源相对贫瘠匮乏,于是广泛动员根据地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生产就成为战略安排和现实选择。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为了发展经济、团结群众,借鉴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开展劳动竞赛,利用英雄和先进人物的带头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了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并奖励了一些先进工厂和劳动英雄,正式开启了劳模评选运动。1939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
1940年至1942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有以吴满有赵占魁、刘建章和李位等为代表的近千名劳动英雄,而且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等也曾被推选为特等劳动英雄。为进一步规范劳模评选工作,1943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详细规定了选举范围、条件和方法等。1945年以后,劳动英雄的评选表彰不再由边区政府统一进行,改为由各县政府自主选择区域和日期举办。1947年,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劳模评选工作暂时中断。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49至1957年期间,中国开展了对全国劳动模范的国家级荣誉表彰活动。1950年国际劳动节之后,为适应历史背景的需要,党中央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明确指出,要把对劳模的评选内容作为国家荣誉表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此后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中,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劳模选举的详细流程等。1950年9月25-10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劳动模范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军队等行业,鉴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情,在劳模评选标准中专门规定了农业劳模的评选条件,把“带领组织群众实行生产互助或精耕细作勤劳增产,发家致富取得显著成绩者”作为首要条件。会议授予以李凤莲、赵占魁孟泰等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会议先后设立了关于在劳动、农业、工业等领域相关国家级荣誉称号(如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生产者等),并对其表彰的内容和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要求。至此,我国对劳模表彰制度开始确立起来。
1956年正值我国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表彰大会名称定为“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并且把“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的先进生产者”“达到优等质量指标的先进生产者”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大部分则来自工业系统,且是受表彰人数最多的一次。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对过渡时期工业战线中涌现出的先进生产者的褒奖。会议于4月30-5月10日召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以华罗庚、钱学森为代表的全国先进生产者4703人。
1959年9月,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大会(全国群英会)在北京举行。次年6月,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举行。1959年和1960年的两次劳模评选与前两次相比,评选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工业战线进一步扩大到教育文化战线。同时来自农业战线的劳模大幅度减少,先进的“内涵”更为宽泛,受表彰人数众多,开始强调对先进集体的表彰,1960年先进集体数量多于先进个人数量。1960-1965年,劳模评选活动因政策调整而暂停。1966年以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劳模评选活动暂时中止。
改革开放初期
1977年至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五次召开大会表彰劳模,开启了劳模表彰工作的第二次高潮。分别是1977年4月20日—5月14日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1978年3月18日—31日全国科学大会,代表人物陈景润林巧稚;1978年6月20日—7月9日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称号381人,代表人物有张秉贵等。自1979年起,全国劳模的表彰单位变更为国务院。9月28日,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22人;1979年12月28日,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40人,代表人物申纪兰、袁隆平等。五次表彰中前三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进行表彰,表彰对象多为1960年至1978年的劳动模范,带有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性质;后两次仅以国务院的名义进行表彰,表彰对象为1978年至1979年的先进典型,表彰对象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这一时期的劳模表彰具有频率高、名称多、标准单一,来源广泛等特点。3年内进行了5次表彰。这一时期劳模评选的首要标准是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不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具体评选范围上,主要包括四类人员:对超额完成全国先进定额和计划指标有重大贡献者;在完成生产建设任务,实现增产节约方面有重大贡献者;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者有重大合理化建议者;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者。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劳动价值导向的时代性特征十分明显,那就是紧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种变化体现出十三届三中全会前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9年以后
从1950年到1979年的9次劳模表彰,名称各不相同,频率长短不一;对象各不相同,人数变化大,既有集体又有个人;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表彰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1979年到1988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开展全国性的劳模评选。1989年9月28日—10月2日,第十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803人。代表人物包括徐虎、申纪兰包起帆、邓稼先、蒋筑英、聂卫平等。后从1995年开始,固定为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015年,全国劳模的表彰单位重新回归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这是继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以最高规格对这一群体进行表彰。4月28日,中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2064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授予9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自1989年至2020年,共举行了7次全国性表彰,从表彰名称、表彰频率,到表彰人数、表彰对象逐步趋于稳定一致,这意味着劳模评选表彰进入常态化制度化阶段。这一时期的劳模评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在倡导“无私奉献”的同时,将“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作为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并且在评价指标中增加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要素。评选对象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体育明星均可参加全国劳模的评选。并注重持续提高一线职工和农民的劳模比例。
荣誉概况
分配原则
2000年,劳模评选分配原则规定企业一线职工不得低于总数的35%,农民应占总数的20%;企业负责人不得超过总数的8%。2010年劳模推荐评选要求坚持面向基层和工作一线,其中企业职工不低于45%,农民不低于20%。2020年共表彰2493名人选,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689名、全国先进工作者804名;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1192人,占总人数的47.8%;农民500人,占20.1%;机关事业单位人员801人,占32.1%。
主要机构
1950年至1978年,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单位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79年至2010年,表彰单位变更为国务院。2015年以后,再次回归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负责。
评选概括(2020年)
2020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专门成立2020年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办公室设在全国总工会,负责推荐、审核、表彰等日常工作。筹委会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相关部门和成员单位积极协同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2月,制定印发《推荐评选工作有关政策说明》,指导各单位做好人选推荐工作。3月,召开筹委会办公室会议,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研究部署工作,指导各单位上报推荐材料并进行初审。5月,基本完成初审工作。6月,指导各地认真做好省级公示及后续工作。7月,基本完成复审工作。10月15日至19日,在《人民日报》进行为期5天的全国公示。10月21日,中央领导同志主持召开筹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大会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审议通过拟表彰人选名单,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11月,将拟表彰人选名单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评选特点
以2020年劳模评选为例,这一时期的评选呈现出三个特点:
人选特点
评选环节
推荐劳模人选时,在组织培训并掌握相关条件和标准的基础上,人选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居民会议、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等民主程序,在基层单位公示、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无异议后,才能够按程序申报推荐材料。不符合要求的,退回重来。审核时将人选按身份划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职工、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人选,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人选,三是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人选,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统战部按照统一标准分别牵头审核。同时并对所有人选进行初审和复审。
审核后要在所在单位、省级和全国进行三级公示。首先在本单位进行5个工作日公示,第二次是在各省份主要媒体进行5个工作日省级公示,第三次是10月15日至19日在《人民日报》进行全国范围内公示。对于公示中反映的问题,相关省级主管部门逐一核查、出具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省级党委同意。筹委会办公室再对各单位上报的核查报告和处理建议认真研究把关,确保人选质量。
在征求意见环节,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在省级层面,所有人选均征求公安部门意见,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所在单位性质,分别征得组织、纪检、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税务、市场监管、工商联等部门同意。在全国层面,对于企业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负责人,须分别征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委同意;对于垂直管理人员,分别征求了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等7个单位意见。
荣誉奖励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奖励与往届相比提高了一次性奖金标准,同时还重新设计了奖章。新设计的奖章,通径从55毫米扩大到60毫米,凸显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彰显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奖章主章部分将“五星”“天安门”“旗帜”“书籍”“齿轮”“谷穗”造型融合。“五星”象征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中国人民;“天安门”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国家荣誉;“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农民等广大劳动群众;“书籍”象征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工作者,代表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旗帜”象征先锋,寓意每一个获此殊荣的人,都是一面光辉旗帜。
外圈部分将“电磁波”“祥云”“光芒”“红色五角星”造型融合。“电磁波”象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广大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信心和决心;“祥云”象征“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携手共创”;“光芒”象征劳动者无尚的荣耀;“红色五角星”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影响意义
带头作用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他们能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理想信念的忠实捍卫者;能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周围的工友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职工跟党走;能够以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将先进个体的引领变成广大职工的共识,进而赢得全体职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骨干作用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通过刻苦钻研最先掌握了相关的生产技术,提高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展现了先进的生产工艺。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对深化创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这对于充分发挥劳动模范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榜样作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劳动在我国被当作受苦的代名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真正的领导阶级之后,一些人仍然把劳动看成是下苦力。劳动模范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使人们对劳动有了新的解读,即不仅可以在劳动中注入感情,也可以在劳动中进行创造。新时代的劳动模范是一群最为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生产工艺的改革创新,或者仅仅是因为兢兢业业的辛勤付出而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这就是劳模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服务他人,成就了自己。因此,应该用劳模精神去引领、感召、影响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敬业奉献、互助友爱、敢想敢为的时代风尚,从而提升整个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
表彰会议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你们(劳模)是全华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1945年1月毛泽东评)
“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2005年胡锦涛评)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2015年习近平评)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名单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
改革开放初期
1989年以后
荣誉概况
分配原则
主要机构
评选概括(2020年)
评选特点
人选特点
评选环节
荣誉奖励
影响意义
带头作用
骨干作用
榜样作用
表彰会议
相关评价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名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