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界问题(英语:demarcation problem)是
科学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包括
伪科学、
形而上学以及文学、艺术、信仰等其他非科学)的标准。逻辑实证主义者最早提出可证实性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标准,而
波普尔则提出
可证伪性作为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即可反驳性,是划界的标准而非意义标准。随后,科学哲学家如
拉卡托斯、
托马斯·库恩和劳丹等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划界标准,其中包括研究纲领的进步性、科学共同体接受的
范式以及对划界问题的批判性看法。保罗·萨伽德、马里奥·邦格等则提出了多元的划界标准,与传统的单一标准相比,他们提供了一组评判标准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可证实性是区分科学与“
形而上学”的标准,即某一陈述如果可以在经验中得到证实,就是有意义的,因而就是科学的;反之则是无意义的,因而不科学。20世纪30年代,
波普尔将划界问题称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并提出
可证伪性作为划界的标准。波普尔强调,如“凡天鹅皆白”这样的陈述是可证伪的,因为在
大洋洲发现了
黑天鹅。他认为经验科学是可证伪的,而不可证伪的则是非科学。
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
典范转移理论,区分了常规科学与非常规科学。库恩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科学共同体在一套
范式下从事解决问题的活动。拉卡托斯·伊姆雷则批判性地继承了波普尔的思想,并借鉴了库恩的范式理论,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的研究纲领
方法论。他认为研究纲领的进步性或退步性是划分科学与
伪科学的标准,其中进步的研究纲领能够导致新奇事实的发现并具有预见性,而退步的研究纲领则仅仅是为了适应已知事实的理论编造。
费耶阿本德和拉里·劳丹等科学哲学家对划界问题持批判态度。费耶阿本德认为不应该划分科学与非科学,而劳丹则认为寻找分界标准的认识形式可能是无效的,因为人们无法找到某种“认识的不变量”可以当作分界标准,因此划界问题是一个虚假的问题。
除了上述观点,还有科学哲学家提出了多元的划界标准。保罗·萨伽德和马里奥·邦格各自提出了一组评判标准来区别科学与非科学,这些标准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标准,而是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科学的性质。这些多元标准的提出,反映了
科学哲学对于划界问题的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