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铭显
时铭显
时铭显,石油化工机械专家,教育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研究的第三级旋风分离器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的“旋风分离器尺寸分类优化组合设计法”在全国炼油厂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出“催化三旋”技术和系列高效旋风管产品在全国炼厂推广应用,分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个人履历
中国石油大学时铭显教授曾是党的第十二大代表,并被中共北京市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还荣获过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研工作者、石油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作为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采访时铭显教授,我们被他的执著追求和奋斗精神深深感动,称得上是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和奋斗之歌。
时铭显于195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旋即入清华大学石油系攻读研究生,此后成为我们北京石油学院成为第一届研究生。他认为,青年时期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最紧要的几步往往都是在年轻时候决定命运。1954年5月,他挥着炽热的感情加入党的行列。虽然选择了石油专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但他自入党之日起,决心以祖国的需要,作为人生的第一志愿.
倏忽四十余载,每当谈起往事,他总是深有感触地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使我终生受益,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只有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数十年来,他满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把生命之根扎在教学科研的沃土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今,他先后获得过6项国家级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为发展我国炼油工业催化裂化技术装备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我国化学工程及装备这一专业领域深有造诣,享有较高的声望。
面对令人羡慕的丰硕成果,时教授并不满足。他懂得,这些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然而,出成果不易,推广成果则更难,十多年来,他亲自带人上大庆市,下茂名市,到兰州市,去岳阳……东奔西走,南北奔波,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全国所有大型石化企业几乎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他竟是一位重病缠身的人。19年前,他的胃作了大部分的切除手术,14年前,他的心脏又装上了起搏器。10多年来,他的心脏是完全依靠起搏器来维持正常跳动的,他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心血和汗水,默默的书写着令人吃惊的纪录。
为此,不少亲朋好友曾多次劝告他说:“别太玩命,悠着点儿。”然而他仍然拼命的忙碌着。
到目前为止,他主持完成的“催化裂化三级管旋风分离器技术”,已使全国近30个厂家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烟机配套,每年可节电近4–8亿度,折合人民币约0.6–1.2亿元。1989年底通过既定的炼油催化用pv型旋风分离器技术,使我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催化裂化旋风分离器设计方法。如锦州炼油厂利用技术解决了一项难题,而且昂贵的催化剂损耗率降低到0.3千克/吨油,效益显著。如今,该项技术成果已在全国大型炼油厂内推广了近千台,年经济效益在一亿元以上。
近十几年来,时教授主要把精力用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上,至今他培养的硕士生已有25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培养中青年教师13名。他对研究生的培养,强调责任感,他善于教书育人,一贯坚持从严从细的工作态度,尽可能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有时学生在论文实验阶段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他总是作好思想工作,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与学生一起做实验。面对学生依据实验提出的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新观点,他反复校核实验数据,从理论上分析论证,支持年青人大胆创新,使有的项目在理论上有了拓展。他坚持实践创新的做法,为年轻人树立了严谨治学的榜样。
时教授原来的实验室在该校老校址内,条件较差,粉尘多,工作又脏又累是这个实验室的特点。再看他的办公室,一个能通往实验室的过道式房间,被一个个书架和几张旧桌椅挤的满满的。墙上醒目端庄的“文明单位”、“先进集体”的镜框和锦旗,与一块写的密密麻麻工作安排的旧黑板形成鲜明对照。来此学习和参观的同志都不敢相信,那些丰硕的科研成果竟是出自这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创业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发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时教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在这个研究室工作的年青人个个安心,人人努力,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时老师不仅艰苦奋斗搞科研,而且在克己奉公方面也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他所在的研究室同志介绍说:1990年6月,时老师去法国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国家给他12000太平洋法郎作为生活费。他省吃俭用,只花了7000法郎,其余的钱回来后全部上交,令人惊叹。要带出一只好队伍,首要看“领头雁”。时教授以他一贯的“一身作则、严以律己”的博大胸怀铸就了队伍的凝聚力。他指导年轻的教师研制成了新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快分技术,可以提高轻质油收率,有显著经济效益。虽然方案是他提出的,但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及成果报奖时,他却把年轻人列为第一名。他主持开发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高效卧管式多管旋风分离器,基础方案是他提出的,大型冷试是他带领完成的,计算方案是他制定的,但在评奖时,他却推辞不列自己的名字。
采用他新技术的一些工厂,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指导与服务,一定要给他咨询酬劳,他实在拒绝不掉时,就把几万元咨询费全部交给学校党组织。学校想以他的名字设立学生奖学金,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党员应做的事,不值得称道”。在学校用他上交的钱作为奖学金颁发的会上,他深情的对与会的学生讲:“微薄的一点奖金仅能为少数品学兼优的同学解决一点生活困难,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广大同学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德智体全面发展,早日成材,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培养。”而他自己在生活却十分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的家里没有高档的家具和豪华的装修,书房里摆放着极普通的旧式书桌和书架,一切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然而,这一简单性原理包含着深奥的理性内涵。他的精神、品质、全部的人格力量都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众多的获奖证书记载着他奋斗的苦乐年华,平凡礼赞生命,辉煌诠释人生。
时铭显教授以他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以他对名利的淡泊,对年轻人的热情扶持培养,以他“人生奋进无终点,源水长流润无声”的信念,实践着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人物生平
个人概况
时铭显简介:男,1933年4月出生,常熟市人,中共党员。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1953年9月入清华大学石油系(研究生),1956年7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研究生),1956年8月至今在石油大学任教,历任炼厂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等职。现为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荣获中共北京市委命名的优秀党员称号。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评为“石油工业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93年被人事部及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六项。
技术狂人
时铭显院士长期从事高温特种条件下气固分离技术的研究。旋风分离器结构尺寸分类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开发了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在全国炼油行业中全面推广,覆盖率已达95%以上,每年可为企业节支1.5亿元,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又于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功了新型多系列的高效多管式旋风分离器,分别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引领科研集体开发成功了新型“一串一的丙烯腈两级旋风分离技术”,使昂贵的丙烯催化剂耗损率及压降明显低于外商提供给我国的保证值,为生产能力提高50%的扩容改造创造了前提条件,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了“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出口三快组合技术”,在炼油企业广泛推广应用,分别获两项中国石油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两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著书立说
时铭显院士参与编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气态非均一分离》篇和第二版中《气固分离》篇,以及《化工机械工程手册》中的第3篇《流体力学》。时铭显院士严谨治学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敬佩。
时铭显院士曾担任《化工学报》第八届至第十届编委会执行主任,为推动《化工学报》这一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获荣誉
时铭显院士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评为“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别津贴;1993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991年被中共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淡泊名利
时铭显院士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名利淡泊,对年轻人热情扶持培养。他用个人薪酬设立“育英奖学金”,支持优秀的石大学子;2005年,癌症手术之后,仍悉心指导六名博士研究生、五名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坚持把年轻人排在自己的前面。时院士以他“人生奋进无终点,源水长流润无声”的信念,实践着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时铭显院士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和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科建设鞠躬尽了一生。在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时院士终身简朴、宽厚豁达,他的人格魅力永远感染着我们。2009年9月24日16时30分因病治疗无效逝世,时铭显院士的逝世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重大损失,敬爱的时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科学技术成就
开发多管式旋风分离技术
与三名青年教师建立了第一个旋风分离器实验室。在实验中,他们细心观察,科学分析,抓准了导叶式旋风管中的主要矛盾——短路流引起的颗粒夹带,巧妙地利用旋流的急剧转向,解决了这个难题。1986年,研究组的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诞生了(86100974.6-用于旋风分离器中的分流型芯管),由此专利而产生的EPVC-IA型导叶式高效旋风管,在大庆石化总厂的第三级旋风分离器(简称“三旋”)内采用后,原来在三旋出口进入烟气轮机(简称“烟机”)的高温(650℃)烟气中还有大于20μm的颗粒,现在彻底除净,而且使10~12μm颗粒含量在3%以下,含尘浓度相应降到200mg/m3以下,该烟机使用寿命从原来只有三个月延长到三年以上,达到了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7年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后来,全国多数炼油厂都采用了这项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1991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适应不同炼厂的需要,科研组又为燕山石化公司东方红炼油厂开发成EPVC-IB型高效旋风管,为石家庄市炼油厂开发成EPVC-Ⅱ型,为胜利炼油厂及茂名石化公司炼油厂开发成EPVC-Ⅲ型,从此形成了EPVC系列产品。
随着催化裂化原料油的日益变重变劣,对催化三旋的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此,在时铭显的指导下,科研组又开发出了更新的PDC和PSC型高效旋风管,把三旋的性能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994年在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第一次使用就显露出了优异的性能,三旋出口进入烟机的高温烟气中已基本没有大于7~8μm的细粒,含尘浓度已降到100mg/m3以下,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保证了该厂的心脏——催化裂化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1995年后大面积快速推广应用,迄今已推广了1000多套。该项技术1996年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旋风分离器尺寸分类优化组合设计技术
旋风分离技术虽然是已有百年历史的通用传统技术,看起来结构简单,但由于其内部的气固两相三维流动与分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直还未形成一套通用成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尤其在高温高浓度下困难更大,各国只有依据经验归纳而建立的专有保密技术。
我国炼油工业的主力装置催化裂化装置,1964年问世以来,已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但其中关系到装置物耗、能耗的关键设备之一的高温旋风分离器却一直困扰着人们,没有自己的设计技术,只会简单搬用,致使装置剂耗长期居高不下。
国外的习惯做法是改进旋风分离器结构来改善其性能。但在高温高浓度要求结构越简单越好的前提下来提高其性能却是个大难题。经过多年的多相旋流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总结分析,时铭显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在于“尺寸的优化组合”。在悉心钻研旋风分离器内流场与浓度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他首先明确提出了“旋风分离器内存在三处薄弱环节:顶灰环、短路流与灰斗返混”的新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了旋风分离器尺寸与操作条件对这些薄弱环节的影响规律,从而独创了崭新的“旋风分离器尺寸分类优化组合设计法”,并且编成了计算软件,供工程设计之用。从此,我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催化裂化高温旋风分离器设计技术”。用它设计出的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在短短8年中几乎被全国所有的炼油厂采用,彻底解决了催化裂化装置中的这个难题,促进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催化裂化家族技术的成套国产化。该技术1990年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迄今已推广应用1000多台,每年为国家节支1.5亿元左右。
丙烯腈生产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大公司的专利所垄断,索价特别高,为此,我国花费了大量的外汇。为了打破这一垄断,中国石化总公司作了艰苦努力,在其核心问题——催化剂及反应器技术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反应器内三级旋风分离器没有解决。1996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时铭显。他依靠深厚的旋风分离技术功底,指导青年教师,用不到一年时间,就从理论计算和大型对比试验两方面,证实了他们的PV型旋风分离器在性能上还略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接着又用一年时间,开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丙烯腈一串一的两级旋风分离技术”。
当时,美国只比他们早两年宣布开发成两级串联新技术,但是一个大的串两个小的,每组仍是三个,所占据的反应器空间并没有减少太多。时铭显的科研组开发的却是一个串一个,每组只有两个,所占空间可减少30%。这就意味着,当一个反应器需要提高生产量30%时,就不会受到旋风分离器的制约,为丙烯腈装置的扩能增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项成果已在大庆市、上海高桥、齐鲁等石化厂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十分昂贵的催化剂消耗明显下降。
向气固分离的世界技术高峰冲刺
催化裂化装置是炼油生产的主力,而提升管—沉降器系统则是它的心脏。它包含着众多的技术问题,其中一个颇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提升管出口气固快速高效分离、油气快速引出和催化剂高效汽提。时铭显领导的科研组看准了生产上的需要,从1995年开始,连续三年研制成具有自己专利的三套新技术:挡板汽提式粗旋(简称FSC)、旋流式快分(简称VQS)、环流汽提式快分(简称CSC)。前两项技术已在生产装置上应用成功,产出投入之比接近10,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我国独创“全大庆减渣催化裂化”新工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和国外大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又赢得了宝贵的一席之地。
煤的洁净高效燃烧——发电,是一项国际上竞相开发的高新技术,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科技项目之一。其中的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发电(简称PFBC)和煤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简称IGCC)是两个主攻方向,它们都迫切需要可靠而高效的高温气固分离设备。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迄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已完全过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铭显就带领科研组参加了由东南大学牵头的PFBC技术攻关科研。他们结合国情,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要求除净7~8μm细粒,含尘浓度在150mg/Nm3以下。1993年开发成功了DTC型小多管高效旋风分离器,小型热模试验已证实可达到此指标。接着又在徐州贾旺煤矿建设了一个15Mwe中试电站。第二阶段是要攻克高温陶瓷过滤器,科研组集中精力在研制崭新的强力高效脉冲反吹清灰系统。
个人简历
1933年4月26日 出生于常熟市虞山街道
1949-1952年 南京大学化工系学习。
1952-1953年 清华大学石油系研究生学习。
1953-1956年 北京石油学院炼厂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
1956-1965年 北京石油学院炼厂机械教研室副主任、助教、讲师。
1965-1983年 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副主任、讲师、副教授(1970年学校迁至山东省,曾改名华东石油学院)。
1984年至今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9月24日16时30分因病治疗无效逝世.
主要论著
1 时铭显,施从南,等。化学工程手册。气固分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第二版)
2 时铭显。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气固分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27-295
3 干式除尘器研究组(时铭显执笔).天然气集输管线用导叶式旋风子多管除尘器的工业试验及其设计。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80(3):1-16
4 时铭显,毛羽。炼油厂多管旋分离器旋风管的试验研究.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85(3):1-8
5 周世辉,时铭显.EPVC-I A型旋风管的流场分析。化工学报,1988 (5):599-6067 时铭显,汪云瑛.PV型旋风分离器尺寸设计的特点。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2,13(14):14-18
8 时铭显,刘隽人,白彪。高温燃气旋风分离器的性能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增刊,1992,22(9):14-19
9 时铭显,吴小林。旋风分离器的大型冷模试验研究。化工机械,1993,20(4):187-192
10 联合攻关组(时铭显).催化裂化卧管式三旋的开发与应用。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3,14(5):2-712 曹占友,时铭显。催化裂化提升管末端旋流式快速分离系统的研究。石油炼制与化工,1996,27(10):10-13
13 时铭显,金有海。新型高效多管旋风分离器的开发及应用。炼油设计,1996,26(3):28-31
人物纪念
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党委工作部和图书馆联合推出“教师楷模—时铭显院士”特展,展览于9月10日—9月12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一层大厅举办,展出了时院士在教书育人和科研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所获奖励以及珍贵手稿等。
社会职务
时铭显曾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顾问,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学报》第八届至第十届编委会执行主任等社会职务。
参考资料
时铭显先生生平.时铭显先生治丧委员会 .2024-08-05
目录
概述
个人履历
人物生平
个人概况
技术狂人
著书立说
所获荣誉
淡泊名利
科学技术成就
个人简历
主要论著
人物纪念
社会职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