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
《列子·汤问》中记载的神箭手
纪昌,是古代寓言故事《纪昌学射》中的人物。《纪昌学射》,出自于战国时期列子著的《列子·汤问》。
纪昌为学习射箭技术,拜神箭手飞卫为师。飞卫让他先练不眨眼睛,于是纪昌回去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几年后练成。飞卫又让他练习看小物体像大东西一样清晰,纪昌回去就要野牦牛尾巴上的毛系住一只虮子挂在窗户上练习,几年后,虱子在他眼里就有车轮那么大。飞卫知道后,高兴地跟他讲,他已经掌握射箭的诀窍了。为让自己成为射技第一人,纪昌计划暗杀飞卫,然而飞卫技高一筹,暗杀失败。纪昌感到悔悟,决定与飞卫结为父子关系,并承诺不会将这项射艺传授给其他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只有立足根基,才能成就能手,另外,还要有毅力和决心,能吃苦,持之以恒才会成功。由此,引申出一个歇后语:纪昌学射——勤学苦练。据说,纪昌是春秋时晋国杨氏邑纪家庄人(今纪昌庄),2000年,纪昌庄村人在村庄北口处、烈士陵园内雕塑了纪昌学射的塑像,以示永久的纪念。
原文出处
出处
纪昌学射的故事出自于战国时期列子著的《列子·汤问篇》。
古文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闲,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捍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角色经历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上满弓还未发射,鸟兽便都趴下了。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有个人叫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三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野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虮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抬高脚踏歩并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心里盘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敌的,不过一人而已;就想杀害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态射在飞行途中碰在一起,落到地下,却不扬起灰尘。飞卫的箭先射完了,纪昌还剩下一支。他张弓发箭,飞卫用棘刺的尖端来抵挡迎面而来的飞箭,竟无丝毫差失。于是,两个人激动得哭着扔掉弓,在路上相对跪拜,请求结为父子。他们在胳臂上刻下记号,发誓决不把射箭的技巧告诉别人。
思想内涵
从纪昌学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学好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大本领往往要从小处练起,只有立足根基,才能成就能手,另外那种不费力气的“窍门”和“捷径”其实是没有的,要像纪昌那样,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毅力,能吃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坚持,持之以恒才会成功。
影响
故事收录
纪昌学射》被收录进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相关作品
纪昌学射的故事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日本人中岛敦根据中国《列子》等古籍中的传说内容,写成小说《名人传》,其中就有关于纪昌的故事。1988年,日本导演川本喜八郎根据这部小说加以改编,拍成动画片《不射之射》,片长25分钟,于1988年1月上映。
歇后语
由纪昌学射还引申出一个歇后语:纪昌学射——勤学苦练。
后世纪念
纪昌是春秋时晋国杨氏邑纪家庄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将纪家庄改成纪昌庄,“纪昌学射”的典故就发生在纪昌庄。民国《宁晋县志》载:“纪昌庄即纪家庄,为古纪昌所居,纪昌以善射名载《列子》。”人们崇敬纪昌,热爱纪昌,把纪昌精神作为远古的“根”而津津乐道,并用行动践行纪昌精神。“纪昌学射”也作为一个具有宁晋县乡土气息的成语典故而广为流传。2000年,纪昌庄村人在村庄北口处、烈士陵园内雕塑了纪昌学射的塑像,以示永久的纪念。
相关著作
《列子》又名《中虚经》,旧题战国列子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入道家,早佚。今本八篇,学界一般认为是魏晋时人托名之作。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杂有佛经内容。今本虽为魏晋人托名之作,但并非凭空捏造,他们在重新编纂时,毕竟采录了许多先秦古籍中有关《列子》的记载,因而保存了不少古本《列子》的资料。注释有晋·张湛《注》、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等。书中收有《杞人忧天》《佝偻丈人》等寓言、故事。
目录
概述
原文出处
出处
古文原文
角色经历
思想内涵
影响
故事收录
相关作品
歇后语
后世纪念
相关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