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戏》是一档融合戏曲文化体验的真人秀节目,由人民日报《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
北京电视台、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华传文化传播集团联合出品。第一季由文曦若执导,第二季由
秦峥和张释文执导,刘兵担任总制片人。节目共播出两季,邀请了
汪涵、
张颜齐、
何冰、
吴宣仪、
徐梦桃等嘉宾参加。
《最美中国戏》聚焦戏曲文化,节目中,嘉宾们从一件戏服、一张脸谱、一段
瑞安鼓词入手来体验和学习戏曲文化,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国戏曲,用一种有趣味、有温度的方式来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
2022年7月,该节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评选的“2021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奖项,10月,入围中国电视文艺
政府奖“
星光奖”电视戏曲节目奖。2022年3月,该节目获评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第一季于2021年10月23日在
北京卫视首播,每周六晚21时20分更新,第二季于2022年12月6日收官。
节目历史
节目背景
戏曲在当代文化市场中相对边缘的地位。尽管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市场并不广泛,通常只吸引戏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关注。因此,以戏曲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虽然不时出现在荧屏上,但多数情况下,这些节目只能吸引一小部分特定观众群体,即戏曲的忠实拥。在大众文化的广阔领域中,戏曲节目往往处于一种“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节目立意
《最美中国戏》这一电视节目的立意在于传播和传承中国戏曲艺术。节目旨在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将戏曲艺术融入年轻群体的生活场景,促进戏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此外,节目还着眼于利用电视语言和场景的创新,以及通过衍生作品和二次创作的方式,包括文创产品和实景演出项目,来扩大戏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节目内容
节目形式
《最美中国戏》是一档探索中国戏曲艺术的电视节目,突破传统舞台概念,融合多元化表现形式,旨在贴近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体验。节目在
颐和园的园林实景中探索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景,围绕“临川四梦”“丑”“生”“旦”“净”“三国”“红楼”“西游记”等八个主题进行。
节目从“百戏之祖”入手,深入浅出地解构戏曲行当,并以经典名著故事作为每季的结尾,完成戏曲的解读。第二季以“颐和研戏社”的角色扮演为主线,由
何冰等多位艺术家担任不同角色,共同构建“最美”的戏社氛围。节目成员们将从现代人的视角“穿越”到古代戏文场景,深度探讨和解读戏曲文化。
此外,第二季节目从颐和园听鹂馆搬到了安徽会馆戏楼,带领观众探索京城胡同里的古戏楼,通过研读戏曲中的中国传统故事,挖掘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学价值。节目由专家团队把关,邀请戏曲名家讲解和演绎剧目名段,并有专业演员介绍戏曲基础知识。每期节目设有剧本围读、解析经典剧目等环节,确保在综艺化的同时保持节目的专业性。
节目列表
第一季
参考资料
第二季
参考资料
节目成员
第一季
颐和戏社社长
参考资料
戏社小班事
参考资料
颐和戏社社员
参考资料
好戏推荐官
参考资料
第二季
常驻嘉宾
参考资料
飞行嘉宾
参考资料
制作人员
第一季
参考资料
第二季
参考资料
节目制作
前期筹备
在筹备《最美中国戏》第一季时,节目的内容创作受到了《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内容质量,杂志社与北京市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单位进行了多次专题协商和论证。此外,他们还征求了文旅部艺术司、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央戏剧学院等相关负责人、专业人员和业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节目方案进行了十几次修改。
在拍摄前,导演团队多次前往相关场地进行实地勘查,以便对节目方案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作为首个由
人民日报社属单位自主研发的文化节目,它得到了人民日报社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社的高层领导,包括震社长、于绍良总编辑,亲自指导节目的制作,方江山副总编辑担任节目总出品人。他们参与了多次专家学者研究论证会,并对节目的主旨、内容和导向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保证节目内容的品质,《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邀请了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加入,组建了一个全链条审核团队。该团队负责审核节目脚本创作、后期制作和播出,从
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艺术表现等多个维度提出意见。每一期节目的创作都经历了从脚本初稿到成片的多轮反复打磨,包括初稿、多轮审核、修改、定稿、拍摄、剪辑、样片审查等环节。以第二季为例,8期节目中,审核团队反馈给导演组的正式意见文本达到了3万多字。
制作团队
《最美中国戏》的制作团队主要由90后和00后的年轻成员组成,他们与戏曲专家及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了创作。这个过程包括了对戏曲的学习、了解和逐渐产生的喜爱。节目的创作目标是在吸引年轻观众的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庄重感,力图在众多综艺节目中突出,成为具有深度内容、深思考和文化价值的节目,以此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当代青年)对戏曲的关注和热爱。
总编剧李纯梦在谈到节目的创作时曾提到,团队最初认为戏曲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品,但深入了解后发现,戏曲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人间故事。节目设计不仅考虑艺人的专业挑战,还着重于揭示不同行当的精神内核、人物宿命和幕后故事,旨在以多样的艺术体验引导观众走近戏曲。编剧裴晓冬以第一季的创作为例,说明了如何使昆曲这一高门槛的剧种被年轻受众所接受和喜爱。他们选择了《临川四梦》作为切入点,通过结合独特的园林场景,创造了一种“梦中梦、戏中戏”的观看体验。
戏曲总导演彭晓亮曾指出,节目在尊重戏曲艺术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嘉宾的学习和体验过程,展现了不同年龄层中国人对戏曲文化的感受和热爱。节目融合了话剧、情景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探索了
戏曲的多种表现方式。
拍摄过程
《最美中国戏》第一季的拍摄过程呈现了实景拍摄带来的新挑战和创新。不同于传统的棚内录制戏曲类节目,该节目选择在
颐和园内进行全实景拍摄,打破了传统戏曲演出的舞台边界,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然而,这种拍摄方式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节目总导演
雪文曦若提到,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场景资源的稀缺性。由于颐和园内不允许进车,转场拍摄费时费力,同时可用于调度的空间非常有限。为了保证每期节目的新鲜感,主创团队精心细化拍摄方案,充分利用每个场景,经常工作到深夜。面对游客众多的颐和园环境,团队在11天内完成了8期节目的录制,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通过这种拍摄方式,佛香阁、知春亭、鱼藻轩等
颐和园内的建筑与多彩的
戏曲表演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节目以独特的方式融合戏曲和景观,带给观众深入中国美学情境的体验。节目制作人王永刚表示,将颐和园作为故事场景和表演舞台,实现了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的对话,同时活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5G科技
在《最美中国戏》的制作过程中,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咪咕公司与节目合作,旨在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通过科技优势推动戏曲文化的创新和普及。节目中引入了新国风形象的虚拟偶像组合“麟犀”,作为咪咕好戏推荐官,与青年戏曲人
张晓涵和
戚琦共同演唱主题曲。这种结合旨在通过虚拟偶像的加入和5G技术的应用,为戏曲艺术带来新的展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节目中不仅展示了虚拟偶像的参与,还借助了中国移动的5G黑科技,如“5G超高清视频彩铃”。这项技术允许用户在电话接通前观看一段高清短视频,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推广和分享戏曲文化。此外,用户可以通过
咪咕音乐客户端下载与节目相关的视频彩铃,使戏曲文化在现代通信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选景
《最美中国戏》选择了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作为主要拍摄地点,并在其中成立了颐和戏社。节目通过全实景拍摄的方式,展现了颐和园内多个著名景点,如佛香阁、德和园、知春亭、苏州街、清晏舫等。除此之外,节目还首次向观众展示了澄怀阁修复后的模样及颐和园的夜景。
2021年10月16日,节目的开播发布会在颐和园内的听鹂馆举办。听鹂馆作为皇家听戏赏曲的场所,德和园大戏楼作为
中原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均是颐和园内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地点不仅展现了皇家园林的美学特色,而且反映了
京剧的发展历史。
节目原声
播出情况
播出平台
收视情况
截至2023年2月,电视节目《最美中国戏》第一季和第二季在全网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了20亿次。与此同时,节目相关内容在全媒体平台上的总曝光量接近60亿次,并在相关热搜和热榜上出现了超过140次
第一季
参考资料
第二季
参考资料
节目影响
相关评价
《最美中国戏》之所以能够“破圈”传播,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丰收,正是因为牢牢抓住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成功密码。(新闻战线 评)
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最美中国戏》聚焦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从一件戏服、一张脸谱、一段
瑞安鼓词入手来体验和学习戏曲文化,又在传统与现代的关联中拉近观众与戏曲的距离,带领观众一步步领略中国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拓展了戏曲综艺的宽度与厚度。(北京晚报 评)
传统艺术在今天要赢得时代的青睐,赢得年轻观众的支持。《最美中国戏》将综艺节目与戏曲结合,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门艺术。国粹需要靠大家传承,培养更多观众,戏曲才有更好的未来,才能永葆青春。(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张关正 评)
大众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3年12月5日)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