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棉纸
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
白棉纸是云南省地区传统的生活用纸,原料取自当地树木的树皮,当地人称这种树为“马三”。据说,用这种纸来包装普洱茶的做法,是由茶马古道上的“鹤庆商帮”与马帮在上四十年代推广开来的,制造白棉纸的构皮原料来自鹤庆中江镇及朵美一带,有栽培及野生两种。这种白棉纸透气性非常好,带着一股淡淡的木香味,有防虫蛀的功效,因此云南及缅甸一些庙里的经文、经典都是用这种纸张来抄写的,保存几百年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相关书籍
白族的手工造纸(朱霞;李晓岑
--作者:朱霞;李晓岑 载于:《云南社会科学》1998 年第6 期
2008-04-14
从1990 年以来,我们曾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发表了一组文章,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的造纸技术[1 - 3 ] ,引起了海内外一些刊物的注意,但这些工作对现存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技术是注意不够的,这促使我们陆续到白族、纳西族彝族傣族、哈尼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对现存云南少数民族造纸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现在我们把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从手工造纸技术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这篇文章就是我们的系列调查成果之一。
背 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作为文化发达的标志纸和造纸法很早就由内地传入了白族地区[1 ] ,并由当地白族人民结合自己的习俗造出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纸张,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的造纸术内容,造纸技术还从白族地区影响到云南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并与缅甸、泰国、孟加拉等国家的造纸术都有一定的技术关系[2 ]。对白族造纸技术的探讨, 将有助于研究历史上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
从明清时期以来,云南鹤庆县就是白族造纸业的中心,历史上它曾对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造纸业产生过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保留有传统工艺造纸法。至于鹤庆的造纸技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则是一个很难考究的问题,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管所保存的佛图塔出土的经卷中有《大通方广经》残卷,卷末有“玄化寺内造镇”“造经施主三宝弟子某某某修”等字样,另一《大通方广经》残卷上有“至正二十六年太岁丙”等字,所以,很可能元代至正26 年(1366 年) 在鹤庆的玄化寺已成批制造经卷。今天大理地区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经卷一般都可肯定是构皮纸[3 ] ,但是否就是鹤庆白棉纸,则尚无充分根据。
由于鹤庆到清代才流传下来地方志,所以,见于地方志的鹤庆造纸也迟至清代才开始有记载,如清《鹤庆州志. 物产》记载,当时鹤庆生产“白纸、草纸、锡箔纸”。这与今天鹤庆县手工纸的种类是一致的。民国9 年(1920 年)《鹤庆劝学所造报地志资料》(抄本) 记载说:“鹤属工业大宗草纸、棉纸二种,产地在灵地坡、龙珠、厚本阱等处,以竹麻、皮( 即构皮) 为原料,用途甚广,销迤西一带。每年生产草纸三千驮,棉纸一千余驮。”这是民国初鹤庆手工纸的生产情况。
在工艺方面,1940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曾对鹤庆造纸作过详细的调查[4 ]。1998年2 月我们也对鹤庆六合与龙珠一带的土法造纸工艺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从我们的实地考察来看,1940 年国民政府的调查是非常认真的,可以说一丝不苟。以下笔者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详加介绍,试以还原白族古代的造纸技术。鹤庆土法造纸业大都集中于六合、龙珠等地,这些地方原料丰富,水质很好,主要生产白棉纸和竹纸等。
白棉纸生产
原料
白棉纸(stencil tissue paper)的原料是构皮,构皮纸的生产见于云南省的白族、傣族汉族,早在晋代云南已懂得使用构皮《, 太平御览》卷791 引郭义恭《广志》说“墨在永昌西南, 山居耐勤劳。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丈夫以皮为衣。”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已能够制造构皮布,从制作构皮布到制造构皮纸,在技术上是十分容易的。南诏时称构树柘子树,并大量栽培,唐樊绰蛮书》卷7 说:“蛮地无桑,悉养柘,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这里“柘”树就是指构树。鹤庆白棉纸的产地主要在鹤庆六合乡一带的灵地、上木禾、地基蜜、松园、濞龙等白族村庄,而以灵地最多,全村300 多户人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家都在造白棉纸,以每户人家为一个造纸作坊单位。并且几乎一年四季都在造纸,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华民国该村就约有2/ 3 以上的人家造纸,合作化以后就大大下降了,1981 年后一度发展很快, 但近来由于构皮价格上涨,造纸的人家已逐渐减少。
灵地村位于距六合乡十多公里的一座大山的山腰上,这是一个非常偏远的乡村,我们从龙珠爬了一天的几乎荒无人烟的山路,路过的两个小村庄都有人家造纸,到达灵地村后眼前突然出现极为众多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位于村边的一个水涧里,水涧里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一百多个简陋的造纸作坊,数百位白族男女纸工在忙碌着造纸,场面甚为壮观。
白棉纸的原料为构皮,构树桑科乔木,表皮很滑嫩。纸工们告诉我们,制造白棉纸的构皮原料来自鹤庆中江镇及朵美一带,有栽培及野生两种。都是用马驮来的,约一元零一毛一市斤,向白族和彝族购买。构树在2 至3 龄即可砍伐其树皮,一般在春季、秋季或冬季砍伐,所以当地有春构、秋构、冬构几种称呼,每棵树的砍伐周期是两年。我们主要考察了六合灵地村,但对木禾村、地基蜜村也进行了一些调查,这些地区太偏僻,外人极少进入,当地纸工对我们极为欢迎。在灵地村,晚上住宿在64 岁的高祖珍先生家,与这位对白棉纸极为熟悉的老纸工彻夜交谈。白天,我们直接参加了白棉纸的生产过程,边干边记。据我们的直接调查,白棉纸土法生产工艺流程为:
浸泡———加石灰———蒸煮———去灰———压榨———抹灰———二次蒸煮———洗涤———舂碓———加药———捞纸———榨水———揭坑———裁齐
各个工序
1)浸泡把捆束着的构皮原料打开,浸在清水中,3 - 5 天之后,再捆成小把,然后再浸2 - 3 天就打捞出水。一般冬季浸泡约20 天,夏季11 - 12 天,秋季只用8 天。
2)加石灰将构皮堆放在地上,然后用铁钩钩放进调好的石灰乳中,随即捞出放入蒸煮锅(石头砌成的窑) 中。石灰的碱化作用将使构皮发软、脱皮。
3) 蒸煮构皮装满蒸煮锅后,加上清水,燃柴火蒸煮,3 - 4 天后,构皮在蒸煮锅中呈现黄褐色,再从蒸煮锅中捞出。
4)去灰大水池中用清水反复搓洗,把不干净的黄色外皮洗去,并除去大部分石灰,放入缸中,加满清水浸泡一天,用棍棒搅拌清洗后,把水放出,再换新水浸泡一天,如此反复达10 余次,共20 天之久,此时料中的石灰已完全洗去。
5)压榨将纸料从蒸煮锅中捞出,放到木榨上,用木头压榨,并用钢丝拉紧,一般要压榨一天一夜,以除去大部分水份。
6)抹灰把灶灰均匀地拌在构皮上,一小块一小块地拌,并用稻草扎起,每千斤料可扎出650 块左右。
7)二次蒸煮把纸料再放入蒸煮锅中,顶上再盖上灶灰,加柴燃烧作第二次蒸煮,3 个昼夜后顶上的灶灰变为黄色,纸料则变成灰白色。
8)二次洗涤将纸料搬出,放入水池或流水中洗,把灶灰洗去,并把料中污黑的杂质拣出来。然后用手扭干一些。此时纸料为长30CM ,直径10CM 的团状。
9) 舂碓把纸料从水池中拿出来,放到碓石上,分批用脚力碓,舂细为止,每团料舂15分钟左右,舂后纸料成为白色。每晚上约舂10 团料,舂碓时需2 人,1 人舂碓,1 人不断地翻料。
10)加药经过冲碓后纸料纤维已经非常均匀,此时可放到捞槽中,加清水调稀,并把残余灶灰完全洗去,再加沙松树根汁作为纸药,每抄2 把纸(700 张) 用5 桶沙松树根。用木棍搅拌,约拌400 - 500 次,把纸料完全搅细为止,搅拌时间约为一个小时。并先在木凳上放上稻草,再铺一层废旧竹帘。
11) 捞纸让纤维均匀地分布于浆液内,把纸帘放于木架上,双手平抬,一端先沉入纸浆中,接着沉另一端,向内送,用手摇动一二下,再沉一端立即抬起以获得一边很厚的“纸头子”,然后用两手把纸帘平提起,再把帘上的湿纸扣在木板上。
12)榨水把湿纸放在木凳上,放上木板,先用人力压榨,然后再用钢绳将木板绞紧,压一个昼夜的时间,使纸呈半干状态,此后纸压为原厚的三分之一。
13) 揭炕榨水后用木板把纸抬到火炕旁,将纸一张张揭开,趁潮湿贴于炕墙上。50 至100 张贴一叠,若是冬天就烧大火烘烤,夏天则视情况,也可以不烤火,贴在院内墙上,太阳光自然晒干。
14) 裁齐烘干后,取下裁剪,造纸过程完成。
工具
1) 竹帘:长0. 6 米,宽0. 3 米,用约一毫米的细竹丝织成,上涂土漆,以前是自已制造,现在已买自浙江省
2) 捞槽:长1. 8 米,上宽1. 0 米,下宽0. 4 米,用木板制成,它与造白棉纸的捞槽完全相同。
3) 蒸煮锅:上直径2. 6 米,下直径2 米,高2. 3 米,用一块块的木板围成。
4) 脚碓:一边为木头,一边为石头,长约2 米。
二者比较
以上白族制造竹纸的工艺与四川夹江制造竹纸的工艺[8 ]比较,竹料的处理方式不同, 加碱方法不同,二次浸泡和冲碓的方法也有区别,说明白族对内地的造纸工艺有一定改进。从基本流程来看,龙珠的造竹纸方法与明代《天工开物》的造竹纸的方法相同,说明这是明代以前中国造纸技术的遗制。
云南省各民族生产的竹纸中,龙珠的竹纸的质量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好的手工竹纸。其匀细、光洁、柔软皆属上乘。一些龙珠的老纸工告诉我们,过去龙珠生产的竹纸最驰名的是水红纸和红表梅纸。远销西南各省,民国时还作为报纸用纸。现在由于受机制纸的冲击,龙珠的竹纸基本上只用于祭祀用的钱纸了。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用于白族民间写对联的纸,这种纸,应使用胶水(牛皮胶) 脱胶一次,晒干后,写字就不阴了。为了使纸张透明,还可以在纸上着蜡,这种纸旧时可用于临摹。有龙珠的村民告诉笔者,在附近山上有一块乾隆的墓碑讲到当地的造纸情况,可惜路途难走,笔者末能去考察。
由于龙珠所造出来的竹纸质量好,民国时建水县的人和漾濞彝族自治县的人都来龙珠学过造竹纸的方法,而建国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有20 多人来学习,记载所见,丽江市的手工纸也受到这一带地区的影响。另外,50 年代昆明市的云丰造纸厂、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滨造纸厂以及鹤庆造纸厂建厂时都来请龙珠人去帮助建厂。所以,龙珠白族的造纸业为云南省各民族的造纸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据调查,中华民国和建国初,鹤庆县还有稻草纸的制造,其制造方法是蒸煮———洗涤——— 脚碓舂细———抄纸———烤纸———切边。据介绍抄纸的方法与白棉纸很相象,炕干亦完全同于白棉纸,这种纸称为剪草本色纸,但其详细的生产情况目前已不清楚了。稻草纸的坚韧性很差,可能是其被迅速淘汰的原因。
以上鹤庆造纸工艺,据国民政府1940 年的调查报告说,200 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而据我们的调查,民国时期和现在相比竹纸制造工艺没有变化,但白棉纸的工艺则有很小的不同。总的说来,技术是相当稳定的。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鹤庆县白族还生产朱红纸(一种构皮浆和竹浆混合的纸) 、麻壳纸(也是一种构皮纸) 和茶票纸(一种尺寸较大的白棉纸)。
近期问题
现在,鹤庆的造纸也面临着资源的挑战,由于蒸煮过程要消耗大量的木柴,对林业资源有很大的破坏,山上树木减少很快;造纸原料构树和竹子都是野生的,再生性差,原料越来越少了;纸药用沙松树根对林业也是有影响的,所以,造纸的成本越来越高,若不找到新的方法,将很快面临危机。例如灵地的白棉纸制造,附近的木柴砍完了,就只有挖树根,现在附近的树根也挖完了,只有到远处去挖树根,可能预见,不久以后,远处的树根就会挖完,他们将怎么办?
这方面,白族应向禄丰九渡彝族以及附近小粟树的汉族学习,他们的手工纸制造就没有蒸煮过程,但进行充分发酵,并且纸药也不用沙松树根,而是用一般的仙人掌汁,这样就完全避开了资源问题,这一点,当地彝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是极为聪明的。由于手工纸制造过程中,仅消费竹料,而九渡彝村和当地汉族人民一起,年年都大量地种竹子,从而尽管每年造纸,竹子却一年比一年多。禄丰彝汉人民的造纸技术及其环保思想是极为宝贵的,白族的手工造纸的前途无疑只能是向彝族的这种方法学习。这种方法代表着云南省乃至中国手工纸的希望。
注释:
[1 ]李晓岑《: 谈白族古代造纸术》《,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5 辑,1990 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 ]李晓岑《: 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路线》《, 历史研究》,1992 年第2 期。
[3 ]李晓岑《: 云南少数民族的造纸与印刷技术》《, 中国科技史料》,1997 年第1 期。
[4 ]《云南鹤庆之造纸工业》,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1940 年。
[5 ]潘吉星《: 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239 ─245 页,文物出版社,1979 年。
[6 ]袁翰青《: 中国化学史论文集》116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年。
[7 ]李硕久《: 云龙老末白棉纸生产历史》《, 大理州文史资料》,第9 辑。
[8 ]潘吉星《: 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229 ─238 页,文物出版社,1979 年。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相关书籍
背 景
白棉纸生产
原料
各个工序
工具
二者比较
近期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