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是明代因
科举制度而诞生的一个特权阶层的代称。
张居正改革期间曾整理
学政,大大减少了学霸的数量,但有关律令后被
朱翊钧废除。此外,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就已出现了“学霸”一词,意指学界的“恶棍”,即胡作非为、作恶多端的人。
明朝的学制,两京(南京和北京)国子监是直辖中央的国立大学,与地方无干。各府、州、县有府学、州学、县学,都有一定的学额,归各省学官管辖。乡村之中又有
社学,民间子弟自由入学,不受学额的限制,但是没有强迫入学的规定。当时的问题,集中在地方学制的府、州、县学。
朱元璋洪武年间规定,府学 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膳”,称为廪膳
生员。
洪武十五年定令,廪膳生每人每月领米一石,鱼肉盐,由官供给。
朱瞻基宣德三年规定,府、州、县学各设增广生员,学额与廪膳生员相同。他们没有领米的权利,但是和廪膳生员一样,一家之内,除本身外,优免二丁差役。换一句话说,就是家中只要一人入学,可以三人免除徭役。以后增广生员以外,又增附学生员,现代术语称为特别生,虽也不能领米,但仍有免除徭役的权利。
通常人们用
秀才称呼这些人,这些秀才,有米可领,遇役可免。文理通顺,学问优长的,当然还可以考取
举人、
进士,为国家做事;但大多数永远只是秀才,做一世的府、州、县学生员,领米免役,成为地方的特权阶层。这一群特权阶级的人物多了,发生连带关系,在地方上隐隐成为一众实力,可以欺辱一般民众,同样也可以压迫地方官吏。他们尽管满口孔孟仁义,但是事实只是地方的祸害,这就是学霸。
嘉靖十年提准:“
生员内有刁泼无耻之徒,号称学霸,恣意妄为,及被提学考校,或访查黜退,妄行讪毁,赴京奏扰者,奏词立案不行,仍行
巡按御史拿问。”便指的这些人,然而行动并无多大成效。万历二年,特敕吏部“慎选学官,有不称者,令其奏请改黜。”然而也无成效。
见到如此情形,内阁首辅
张居正决心尽除学霸。然而,
明朝以来,政府的官吏,都出自于这个阶层,地方的舆论,也操纵在这个阶层手中。他们固然压迫普通民众,然而一般的民众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喊出反抗的呼声。民众中的优秀分子,又往往因为知识发展的关系,随时为当时的领导阶层所吸收,因此
秀才们不但没有受到民众的反对,反而出乎意料地受到民众的拥护。因而在居正死后,
朱翊钧亲政,在这些秀才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一系列的清除学霸的措施。
崇祯年间,
大学士温体仁也提出过同样的主张,刑部都给事中
傅朝佑立即提出弹劾,
奏疏称温体仁“又议裁剪茂才(即秀才),国家三百年取士之经,一旦坏于体仁只手,此为得罪于圣贤。”后来剪裁
生员的计划终究落空,学霸这一特权阶层也就伴随着
科举制度至到其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