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铮,河南项城人,1925年3月生,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
曲艺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
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政协河南省第一、六届委员,民盟河南省委七届委员。
赵铮最初是一名小学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省立开封艺术戏剧专修班,1950年毕业留校并兼任地方戏曲课教师。1955年秋调至省文化局曲艺组,从事河南坠子专业演唱和研究工作。在从事河南
坠琴的艺术工作实践中,她在“乔派”坠子的基础上博采南北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声腔庄重高雅,活泼俊俏,表演细腻,突出神韵,既凝重清雅又柔美华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派河南坠子艺术”。她创作演唱的《摘棉花》《晴雯撕扇》《
苏三起解》等曲目,在中国广为传唱,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1961年调入
郑州市说唱团,创作演出了《双枪老太婆》《
焦裕禄》等曲目。1973年调入省曲艺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她创办了
河南省首届
曲艺班,弥补了河南省曲艺教育的空白。她担任10年班主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曲艺工作者。赵铮1992年退休。2006年12月1日凌晨逝世。
赵铮在
新中国成立前当过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省立开封艺术戏剧专修班,1950年毕业留校并兼任开封师专体艺科的地方戏曲课教师。她酷爱河南坠子,经常到开封相国寺听评书,与民间艺人切磋技艺。1955年秋调至省文化局曲艺组,从事河南坠子专业演唱和研究工作。在从事河南
坠琴的艺术工作实践中,她在“乔派”坠子的基础上博采南北之长,在唱腔表演上勇于重新创造,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声腔庄重高雅,活泼俊俏,表演细腻,突出神韵,既凝重清雅又柔美华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派河南坠子艺术”。她创作演唱的《摘棉花》《晴雯撕扇》《
苏三起解》等曲目,在中国广为传唱,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1956年,在第一届中国音乐周上,她演唱的河南坠子《摘棉花》以独特的魅力,与
郭兰英、
黄虹并称为
民俗音乐界的“三条辫子”。1960年起,她被错划为
右派在农村劳动3年,1961年调入
郑州市说唱团,创作演出了《双枪老太婆》、《
焦裕禄》等曲目。1973年调入省曲艺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她创办了
河南省首届
曲艺班,改变了传统的心传口授、拜师收徒的陈旧教学方式。她以严谨的教学态度,系统地传授曲艺知识和表演演唱技能,弥补了河南省曲艺教育的空白。她担任10年班主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曲艺工作者。她任唱腔设计及导演的《春妞进城》《罗悲歌》荣获省第一、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赵铮1992年退休,1993年10月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在第二届
中国曲艺节上,她设计唱腔及导演的参赛曲目《清廉石》《宴席迷》《
苏武牧羊》《高原英魂》同时荣获“
中国曲艺牡丹奖”。2000年,《赵铮河南坠子艺术》一书出版,收集了数十个由她演唱、编导的河南坠子优秀唱段,为河南坠子的教学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教材。2006年12月1日凌晨逝世。
从事河南坠子艺术近半个世纪以来,赵铮先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锐意革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赵派”河南坠子艺术,极大地丰富了河南坠子的音乐表现力。她一生共创作曲目百余段,代表作有《摘棉花》《晴雯撕扇》《双枪老太婆劫刑车》《岳母刺字》等,在河南坠子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被誉为“
河南省曲魂”。
改革开放初期,赵铮先生在全国率先创办了
曲艺班,开了北方曲艺系统教育之先河。步入晚年,赵铮先生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将半生的创作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先后出版了《赵铮河南坠子艺术》《
赵铮回忆录》及《赵铮河南坠子精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赵铮,是同
常香玉先生齐名的一代曲艺大师。被誉为“中州曲魂”——(河南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