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一部由
陈晓卿执导,李立宏主讲的美食类纪录片,共7集。该片是《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于2012年5月14日晚21:00在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首播,于2012年5月22日完结。该片以食物为线索,介绍了
中原地区各地的美食生态,全方位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一季由陈晓卿任总导演,通过食物的呈现,展现了中国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风俗礼仪、生活状态等。该片在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关注,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
记录片制作
创作背景
2011年中央电视纪录片频道成立,
陈晓卿认为一个纪录片频道应当播放各类纪录片,其中当然有美食旅游类的需求,因此,他向台里申请选题的时候,临时选了个名字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更名为“舌尖上的旅行”,最后定为《
舌尖上的中国》。
“拍《舌尖上的中国》,要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这是陈晓卿给执行总导演
任长箴的命题作文。
任长箴受《慢食运动》(作者卡罗·佩特里尼是
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慢食运动”创始人)中对美食学以及领域分类的启发,划分了《
舌尖上的中国》的每一个分集。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就是“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
前期调研
大框架确定之后,剧组开始了前期调研。调研分三个部分,文献考察、网络收集和最后的实地调研。
剧组从
中国烹饪协会得到了一本《中国烹大全》,里面罗列了和烹饪有关的所有素材,
任长箴复印了书中很多关于“
酱板鸭”“调味料”“
湘西腊肉”具体的材料,后来还让三、四集的两位导演在网上各自买了一本,专门研究里面的“转化的灵感”和“时间的味道”。任长箴还买来1995年至今的《
国家地理》杂志,只要看到有吃的东西,就加上条以方便检索。
2011年的“
国际劳动节”三天假期,任长箴和调研员龚瑜等人把这些资料按地域划分,汇集成表格。后来觉得还是麻烦,就把所有杂志全撕了,整整撕了两天,把杂志里有用的资料装进20多个活页夹子,每个夹子都是用省份来命名。
剧组派出前期调研员3人实地调研,提前去踩点、找景、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
拍摄制作
摄制组邀请了美食家
蔡澜、
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当顾问。摄制组拍摄历时13个月,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70多个拍摄地,最终由8位导演,15名摄影师,3位
剪辑师共同完成。
摄制组使用高清设备进行拍摄,采用微距摄影的方式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与构造。《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一集包含800多个镜头,场景调度快,通过解说词的转换,在地理上进行大跨度的切换。
剧情简介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着转化的灵感。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本集主要内容: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
云南省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本期节目本集 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所获奖项
作品评价
《
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的播出,已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外国人从
中原地区美食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将视线伸展到中国百姓的生活之中,修正着心中的中国记忆与映像。走向世界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的中国、经济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历史的中国,同时也是一个“舌尖上的中国”。(人民日报评)
《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很多奇迹,无论是知名度、美誉度,还是收视率、播放量,甚至是商业回报和市场影响力,都几乎无出其右。毫不夸张地说,《
舌尖上的中国》的巨大成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的中国纪录片行业,不再那么小众、那么苦情。(中国经济周刊评)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新浪娱乐评)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到海外主流播出机构的认可,受到海外华人和海外观众的好评,一是它选择了独特性和共通性兼具的美食这个题材;二是它采用了国际化的制作和表达手法;三是它充分贴近真实,以情感人,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国家情怀和乡土情节,成功地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出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这正是“
中原地区题材,世界表达”这一国际传播理念的成功实践。(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评)
该片的成功有两点很值得注意:立意上小中见大,战略上味中品人。首先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部事先张扬的小题大作之作。《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标题就表明这个纪录片的立意就是从小入手,从而
透视宏大的中国文化的主题。这个纪录片给人耳目一新就是它善于小中见大,从吃上,从味上,从
舌尖上来点透中国文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院长评)
这部作品特别大的不一样是它引起整个社会关注层面大大增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会让电视纪录片相对窄众,相对小众,相对精英化的文化形态从此以后变得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加大众的,更加被广泛的社会接受的一种节目形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尹鸿教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