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里古村,位于
太湖西山岛西部,方圆一里许,居民百余家,背山面湖,依山傍水,风景殊丽。
相传宋煦宁年间,徐卿任苏州
平江府太守。徐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重臣,喜好苏州山水,多次到西山堂里等地游览,并嘱其子“异日必葬我于是”。煦宁三年(公元1070年),徐喆卿卒,其子葬公于堂里,于是大兴土木,筑建邱墓、厅堂、房舍、宗祠、桥亭,当时一些达官显贵巨商纷相效仿,来到堂里造房起屋,一时大小厅堂竟多达七十二处之多,堂里遂由此得名。
堂里以块状分布,街道呈十字型,南北长2000米,东西长1500米,均以侧砖条石砌成。村内目前尚存沁远堂、仁本堂、容德堂、遂志堂、崇德堂、树德堂、礼本堂、乐耕堂等清代建筑十多处。沁远堂在花园巷内,是堂里最大的古民居,建于清
乾隆,占地1622.4平方米,巍峨宽敞,气势轩昂。整宅建筑以备弄分隔成南北两路,每路两进。南路依次为照墙、门厅、书楼、楼厅;北路依次为客房、大厅、楼厅。各进建筑以砖雕门楼和墙垣隔成庭院。内部有东西向、南北向的两条备弄相互贯通,形成可互相通连的宅院。仁本堂是清
咸丰年间建造的,其书楼的建造形式极有特点,为满轩省柱造,步柱不落地,代以短柱,柱头
透雕成花篮形,俗称花篮厅。厅内梁枋及裙板上满布各种图案的雕刻。厅前筑有小庭院,堆以湖石假山,植以花木,透露出浓重的书卷气息。堂里西头有条堂里岭,登岭顶称‘观风台“,是登览
太湖的绝佳处。附近山上有水月坞,坞内水月寺,最早建于
唐朝。无碍泉终年久旱不。山上产茶即著名的
碧螺春,唐代诗人
刘禹锡一首”遥望
洞庭湖山水翠,白银盘里一清螺“,乃是最好的写照。
千百年来,沧桑巨变,堂里至今尚存仁本堂、容德堂、沁远堂、树德堂、崇德堂、礼本堂、乐耕堂等
清代宅第建筑20余幢,其中以仁本堂、沁远堂、容德堂保存状况较好。仁本堂规模最大,建于清
咸丰五年,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它的门楼砖雕和窗格木雕,线条之流畅,图案之秀美,造型之活泼,雕刻之精细,艺术价值之高,在
苏州市也是数一数二的。而建筑造型最优美的要数容德堂,它的厅堂四周做轩,其
透视效果之佳,堪称一流。堂里古镇的古民居院落的层次有深有浅、有高有低。院落规模有大有小,格局有长有宽,因而产生起伏和节奏感。特别是清
乾隆的民居建筑,地方风格非常突出。它们不仅仅在精湛的砖木结构技术所创造的建筑形象上,而且在建筑空间的意匠上,更能充分体现西山岛民的特殊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念。这里的建筑体现出诸如因地制宜、空间变更、群体组合、明暗虚实、民俗风情,乃至于“儒让人静于世故,道让人静于自然,佛让人静于报应”等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