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庞村
士庞村
士庞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镇团结村。
概况
这里土地肥沃,景色迷人,三面一马平川,既有名川之胜,亦有风花雪月之美。地处东经100°02′30″,北纬26°03′02″,海拔1976米。距洱源县县城18公里,距州府下关镇所在地60公里。士庞村现有人口2605人,539户,其中移居外地80户240人。
士庞村始建于元初。据地方史志记载,云南省回族先民在元、明两个时期迁入,“元初从世祖取云南,逐占籍”。“及明洪武中,傅友德、沐英平云南,军来者屯田。”以后继续有商者迁入定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士庞村回族先民落居此地后,便与当地汉、白、彝等多族毗邻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在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中,早已血脉相连,何曾有域之别,亲疏之分。但清咸丰年间,清朝大搞民族歧视和压迫,据史料记载,士庞一村遭难最甚,曾六次被张正泰洗劫。据《滇西变乱小史》记载,“士庞武举马耀龙因刺杀张正泰未遂,咸丰五年(1855年)士庞村被张正泰杀戮尽。”当时本村青年奋起反抗,积极响应和参加杜文秀反清起义。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士庞村遭到了更加残酷的镇压。村民几乎被杀光,房屋被夷为平地。危急时刻,周围的一些兄弟民族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对处于灾难之中的士庞回族伸出援助之手。到同治年间,清朝实行招抚、归籍政策,一些劫后余生的乡亲又陆续返回故里,他们以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坚定的伊斯兰教信仰,抚平创伤,重建家园。纵观士庞村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反民族歧视反民族压迫的血泪史、抗争史。到清光绪25年(1899年),全村人口恢复到21户60至70人,他们节衣缩食,信仰在心,在度过了二十多年无清真寺礼拜的艰苦岁月之后,在本村第一任教长马迎安(杜文秀帅府大教长马杰诚之子),武举马奉璋、记名简放总镇都督府笃勇巴图鲁马遇春将军等,管事乡老的共同努力下,在士庞村清真寺旧址上“勤心公务,积聚公贮千百余两,是以勉仕之志,先建三楹,后修大殿。”(《清光绪丙生年重修士庞村清真寺礼拜堂大殿序》),在惨遭劫难后建起了第一座朝真殿,使本村信众朝拜真主有了归宿,让伊斯兰教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制定“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纲领,严申各民族一律平等,士庞人民才逐渐有了政治地位、宗教信仰自由,生产生活也得到保障。
中华民国的士庞村正处在恢复元气阶段,由于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清朝作为逆产充公,先辈们只好开荒种粮,打工,做小生意,逐步买田置地,恢复生产,起房建屋。他们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勤俭节约,勇于开拓,本村二十多名青年先后“走夷方”,远走缅甸泰国去谋生计、搞经营,赚钱后,或作为再投入资本,或回乡搞建设。在当年的茶马古道上,还活跃着士庞村的马帮,本村初具经济实力的马佩璋,马镇国以及马秀山、马士明,是民国年间士庞村驰名的四大马锅头。他们每家拥有骡马数十匹或上百匹,购置粮田数十亩,建盖有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民居大院,是士庞村恢复重建时期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也是适逢我国早期市场经济萌芽在士庞村的具体表现。直到今天,这些民居和古典主义建筑部分还保存下来,它承载着士庞村昔日的辉煌,打上了马帮文化的深深烙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