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陈德仁(1922年-2007年)是航天科工集团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高级顾问,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德仁于1945年从重庆交通大学毕业,长期从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他曾担任巨浪-1潜射导弹副总设计师,并历任七机部一院12所副所长、17所副所长、所长、七机部二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原航天工业部二院副院长、航空航天部二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等职务。他还担任过全国战略导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某工程顾问、国家高技术863某专题组顾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顾问等职务。1987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7年12月21日,陈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人物介绍
陈德仁,1922年10月22日出生,火箭制导技术专家。50年代末开始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在中国地地弹道导弹研制初期,在他新创建的制导与控制系统研究室,主持研究横向坐标转换方案和纵向“双补尝”方案,开拓了中国战略导弹惯性制导的道路。
60年代末,他借鉴液体地地导弹的研制经验,针对固体、潜地导弹的特点,采取相应对策,突破多项重大关键技术,使中国第一个潜地型号控制系统的研制获得成功,并根据“一弹两用”原则派生研制出一个陆基机动型号。
80年代他长期负责导弹飞行试验工作,直至定型。他是中国弹道导弹制导技术的开拓者、固体潜地和陆基机动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主要奠基人。
个人履历
1922年10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今锡山区)。
1940-1942年在交通大学学习。
1943-1945年在重庆交通大学学习,获工学学士
1945-1946年在重庆中央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任实习员、工务员。
1947-1952年在(上海市)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研究所(解放后上海电工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
1952-1957年在(北京)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后电信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副研究员。
1957.01-1968.04年在(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
1968.04-1980.01年在固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研究所。
1980.01-1992.01年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
1998.01-2007.12年在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
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型号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陈德仁,1922年10月22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今锡山区)一个普通铁路职员家庭。父亲少年时因家贫,加上家乡连年遭灾,仅上过几年私塾而终身遗憾,衷心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陈德仁自幼学习悟性较高,成绩常名列前茅,他就读的无锡县立第六小学和上海市上海中学都是知名学校。他上初中时曾多次帮助担任列车运转车长之职的父亲拟写过火车行车事故报告,从中得知规章马虎不得,稍一不慎即可造成人、畜伤亡等严重后果。父亲借此教育他处事必须谨慎,准时、准确、一丝不苟,这对他日后治学严谨、工作深入细致的习性养成影响很大。
1940年夏陈德仁以优异成绩考入在上海的交通大学电机系并获奖学金。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教学屡受日伪干扰,他与同学冒险结伴奔赴内地重庆交通大学继续学业。1945年夏毕业,获工学士,分配到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实习,期满后任工务员,先后在设计组、研究室工作。1946年底研究室迁至上海市并扩大为中央无线电器材总公司直属研究所。1949年初陈德仁拒绝了公司去台湾的动员,并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护所活动。上海解放即投身于新中国的电信科研事业,先后在华东工业部、中央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领导的上海电工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师。1952年9月随所迁到北京,在新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后电信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从事军事通信装备研制。
1957年12月陈德仁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从事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工作,任系统研究室主任、某型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该室在通过P-2近程弹道导弹仿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系统自行设计,出色地完成了从中近程到中远程导弹的控制系统研制任务,并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弹道导弹制导与姿态控制系统专家。1962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4月,陈德仁被调到新组建的固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研究所任所长,开始了固体潜地型号控制系统的开拓与初创。在基础极其薄弱的艰苦条件下,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边组建技术队伍、边加强基本建设,同时全面开展型号控制系统的方案论证和设计、试验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适应固体导弹和水下发射特点的制导与控制关键技术问题。1979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和“派生的”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
1980年后,型号研制进入飞行试验阶段,他作为二院副院长、型号副总设计师长期负责飞行试验的技术准备和发射工作,处理试验产品生产及导弹总装中的质量问题和靶场试验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力争飞行试验圆满成功。1988年他继任总设计师,积极参与领导了两个型号的设计定型工作。1988年核潜艇水下发射固体战略导弹定型飞行试验中他任首区指挥部试验总师,全面负责导弹、核动力潜艇和地面测发控系统之间的技术协调,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1991年在陆基机动型号定型后的首批交付产品抽检飞行试验中,他作为总设计师全面负责发射试验的技术保证,使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导弹的验收和列装奠定了基础。
1992他退出型号工作第一线后继续担任《固体弹道导弹》系列丛书编委会常务副主编,全面负责14册丛书的编审工作,系统地、完整地总结了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经验,为后续型号提供了借鉴。以后他受聘担任多项技术顾问工作。1999年8月受聘,任新成立的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2007年12月21日12时,陈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所获荣誉
陈德仁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年他主持研制的“地地型号导弹补偿方案制导系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潜地导弹水下发射飞行试验成功后他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二)。
技术创新
陈德仁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是在火箭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陈德仁在组织制导系统自行设计中,敢于突破旧框框,走技术创新之路。针对无线横偏校正系统需配置后方地面站,易暴露自身和受敌干扰,且不适应山区使用,以及原纵向的常值补偿制导方案不能补偿风等法向干扰造成的射程散布等弱点。他主持开展方案大讨论,集思广益,提出横向采用坐标转换方案,取代无线横偏校正系统;纵向增加法向加速度测量提供补偿信息,由原来的“单补偿”变成“双补偿”,从而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惯性制导的道路,提高了制导精度,改善了导弹作战使用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陈德仁以其远见卓识,非常重视预先研究工作,在中、近程导弹研制同时,他就在研究室内成立了控制理论组和远景方案组,开展了惯性平台制导、三维坐标转换制导、远程导弹制导、固体导弹制导及制导精度分析等课题的研究,他经常亲自主持课题讨论,审定方案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丰硕的预研成果为后续型号制导和控制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指导研究的“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外干扰全补偿”理论为中国捷联式制导方案闯出了新路子。他主持确定的常系数积分型关机方程、导引方程,使制导实现简单,对各种飞行干扰适应性好,制导精度高,而且用一个中速率、小容量的弹上计算机就可以完成原来要求的高精度复杂运算,这种制导方案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突出的优点和创造性,为中国惯性制导系统的早期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1965年陈德仁任副所长,兼某中程弹道导弹的主任设计师,主持该型号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他在预研成果的基础上,决定该型号的纵向制导采用理论上更完善的全补偿制导方案,即利用轴向视速度差信息对轴向干扰作针对性补偿以取代原来的统计性补偿。其具体实现采用陀螺积分仪,并提出在一般陀螺积分仪的装定、测速盘外,加装一个标准视速盘成为“三盘陀螺积分仪”,作为实现全补偿的理想技术途径。这种全补偿制导方案使纵向制导的方法误差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这在当时中国的陀螺平台和弹上计算机尚未达到上弹水平的年代里,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控制系统发展道路。中国发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的运载火箭就用了类似的制导技术。在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他全面负责该系统内外联试和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例如,在初样综合试验中因电源共用,出现通道交连难题,影响计划进度,他提出用改变滤波器线圈绕法,巧妙地解决了通道隔离问题,使计划顺利完成。
1968年4月陈德仁被调到新建的固体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研究所任所长,主持固体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起点高、技术难度大。由于新建,该所的研制队伍、技术基础和生产试验等基本条件都很薄弱。他带领科技人员在抓技术队伍配套调整、生产试验条件建设充实的同时,在技术工作上他首先组织了控制系统各项技术方案的全面论证。根据固体推进剂燃速快、导弹出水姿态大、运动基座上瞄准难及要求弹上仪器高度小型化等特点,下决心放弃有一定研制基础的捷联补偿方案,大胆采用了刚开始研制的液浮陀螺稳定平台和计算机方案。在主持控制系统研制中,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解决了设计和试验中的许多技术关键,如改变初始程序角以适应固体推进剂的高燃速;优化关机方程中的时间补偿函数以减小推进剂秒耗量散布大引起的射程偏差;采用非线性控制技术解决导弹在海的浪、涌作用下出水的大姿态稳定问题等。
一弹两用
1979年陈德仁被任命为潜地和陆基机动两种固体战略导弹的副总设计师。他积极贯彻“利用潜—地导弹的控制系统和地面测试设备满足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的“一弹两用”方针。这在中国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史上是创下了先例。不仅节约了研制经费,而且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为早日装备地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作出了积极贡献。
飞行试验
从1980~1988年,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自始至终地参加了中国最早的两种固体战略导弹的历次研制性飞行试验、定型飞行试验和定型生产后的抽检性飞行试验,是每次试验现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长年在外,不辞辛劳,深入实际,处理各种技术问题,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
人物评价
陈德仁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科技专家,他在科技工作中很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凡事他都要寻根究底,探求理论根据,不单凭经验处理问题。他认为理论依据充分的技术方案才是可靠的,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他还经常鼓励和指导设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高。
陈德仁又是一位善于发扬技术民主的技术领导。他在工作中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严作风”。他主张在方案论证中,要让每个持不同设计观点的人员敞开思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大家热烈讨论,认真剖析。他认为这样既能保证工作质量,也有利于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他虚怀若谷平等待人,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认真听取,仔细推敲,并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完善原先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60年代他曾提出过一套责任分明的管理办法:拟制计算任务书、技术报告等文件必须经过认真的拟制、校对和审核。每道工作程序不仅要签字负责,还要求记下所发现上道工序的不足之处。经过整顿,原来经常出错返工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陈德仁很注重知识更新和人材培养。在六十年代初他就主张设计人员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学好外语,以便能直接阅读原文资料,准确掌握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他自己就在第二外语德语之外,自学了俄、日、法语,可借助字典阅读多国科技文献。他尤其注意培养技术拔尖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提高理论水平,支持他们提出各种方案设想。在两个研究所工作期间,通过工作培养了一支中国第一代液体地地弹道导弹和固体潜地导弹的控制系统专家队伍。
40年来,陈德仁在科学技术上的主要业绩在于他善于把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型号研制的各个关键历史阶段,以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带领广大技术人员,群策群力,解决了前进中的大量控制技术难题,促进了中国战略导弹研制的成功和定型,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德仁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几十年如一日,甘做无名英雄,为革命事业鞠躬尽,死而后已。他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勤勤恳恳、默默奉献、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克己奉公、诲人不倦、平易近人,深受相关领域广大职工及部队指战员爱戴。(中国科学院评)
主要论著
1、陈德仁,王世洪。固体潜地弹道导弹外场试验中的经验教训。航天事业三十年(科技经验篇).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内部),1988:137。
2、陈德仁。固体潜地和陆基机动弹道导弹研制工作的简要回顾,固体潜地和陆基机动弹道导弹研制工作总结。北京:宇航出版社(内部),1990:6~12。
3、陈德仁。飞行试验初期的测试质量控制,航天质量启示录。北京:航天工业总公司,1995:212。
4、陈德仁。(编委副主任).固体弹道导弹系列丛书(共14册).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1996。
5、陈德仁。负反馈式阻抗升高压,电信建设。
6、陈德仁。声频功率输出计的设计,电信建设。
社会职务
后世纪念
2008年12月15日,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陈德仁科技奖"设立暨捐赠仪式现场,徐瑞芝老人遵照中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陈德仁院士的遗愿,将50万元捐赠款亲手交到四院院长潘旭东手中,此时距陈德仁院士逝世近一周年。
参考资料
陈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04-10
陈德仁.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2024-04-10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个人履历
所获荣誉
技术创新
一弹两用
飞行试验
人物评价
主要论著
社会职务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