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婆庙
陕西西安长安区斗门街道的寺庙
石婆庙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白家庄村,现存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石刻像距今2100多年。当地人称“石爷”“石婆”。早在公元798年,这里就建有“石爷庙”“石婆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至今还保留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的大规模民俗文化活动。
基本概述
石婆庙简介
当地人叫它石婆庙,也叫织女庙。由两间总面积不足千平方米的院落组成。第一间院落中立着一块石碑,上写:“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郎织女石刻,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1956年8月6日立。”织女石像位于第二间院落没有门窗的老宅里,墙上的彩绘记录着牛郎织女的“凡间恩爱”、“鹊桥相会”等百姓耳熟能详的传说情节。
石像历史记录
据史书记载,刘彻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区斗门镇附近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织女,也就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东汉时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古诗描述他们的爱情。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一直称呼两石像为“石爷”、“石婆”,久而久之,现在的很多人居然不知道这两个石像就是象征着中国传统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了。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石婆庙与七夕节
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或“上巳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晚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传说在这晚,抬头就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系相会,在瓜架下可以听到两人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当时的石婆庙只有两间破旧的房屋里面没有石婆神像(汉代石刻“石婆”在文革时遭到破坏被遗弃到户县草堂一代,改革开放后在镐京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80年代末将“石婆”请回镐京南丰村),屋子的外面有一块3、4平方的大石头表面较为平整,相传这是“石婆”的炕,有“石婆”就有“石爷”但是石爷没在这里,在5里之外的斗门花园村一小学内。
据介绍,明代每到七夕前夜,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于碗中,放露天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中午时,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雾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如果针影或粗或直,五花样者,就是“乞得拙”了。如今在陕西省很多地方,民间还有妇女在七夕乞巧的民俗,乞巧的女子还被亲切地称为巧姑,意为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的好女孩。每年农历七月初六晚,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为石婆洗面、穿衣,然后进行献饭、献茶、点烛、上香,耍灯、拜四方神、敲打锣鼓、扭秧歌等一系列活动,以求夫妻和睦,因此,斗门镇南村一直享有牛郎织女故里的美誉。
凡是到石婆庙观看节目的情侣或者夫妻,都能获得一根特制的丝带,别小看一根简单的丝带,这是斗门镇流传多年的爱情吉祥物,传说用丝带将两人手腕牵在一起,在七夕节时走过鹊桥,有情人就能终成眷属,而且生生世世不分开。所以,这样的丝带又被叫做“爱相连”、“腕相连”。
发展现状
西安将建情侣公园
据了解,西安市规划部门已经出台了七夕情侣文化公园规划的初步方案。参与此方案策划的囊括了规划、历史、建筑、民俗的专家。情侣主题文化公园工程包括人工湖、道路广场、乞巧楼、婚庆历史文化公园、百戏楼、临时餐厅、游船码头以及绿化等工程,预计投资8500万元。
地理位置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白家庄
乘车路线
乘302到花园村站下车向东1KM即到、405路到新常村站下车向北穿村而过1KM即到,可以走过去或坐个三轮车。下车后可咨询当地老乡详细方位。
参考资料
陕西旅行.新浪微博.2023-11-15
目录
概述
基本概述
石婆庙简介
石像历史记录
石婆庙与七夕节
发展现状
西安将建情侣公园
地理位置
乘车路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