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寺
会昌寺
会昌寺出自《长安志》 卷第十。《长安志》卷第十,于金城坊中前后两次出现“西南隅”。其一是:“西南隅道府即汉思园”。另一是:“西南隅会昌寺”。在该书中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殊事例。究竟西南隅是汉思后园抑或是会昌寺?要么两者同处西南隅,一东一西,或一南一北;要么,两者之中必有一误。现存记述唐两京坊里最早的是唐朝韦述的《两京新记》,该书残第三卷金城坊西南隅仅记载会昌寺。那么《长安志》中西南隅的汉思后园根据从何而来呢?汉思后园是刘彻卫子夫两周王陵
长安志记载
卫皇后字子夫,是西汉大将军卫青的姐姐,曾为平阳公主的歌女,汉武帝纳入宫,不久立为皇后,生三女一子,子即刘据刘据。因刘据遭巫蛊之祸,卫皇后调动了车马兵器卫队支持太子起兵诛杀江充,而被武帝没收玺绶,皇后自杀,葬于长安城南五里的桐柏亭附近。汉宣帝即位后,将其曾祖母卫皇后改葬于长安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覆盎门又称杜门,杜门南直对古杜城,故又称杜门外大道东,追卫皇后为“思后”,其陵墓称“思后园”。又“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也许因为卫子夫年轻时为歌女,所以又迁徙了“倡优杂伎千人”于两周王陵,“隐王母娘娘之非命,纵声乐以娱神”(《文选》卷十潘安仁《西征赋》)。思后园因迁倡优杂伎千人,故又称“千人聚”(《水经注》卷十九,误以为戾园。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故亦曰“千乡”)。思后园在汉长安杜门外大道以东。唐颜师古注《汉书》“葬在杜门外大道东,以倡优杂伎千人乐其园,故号千人聚。其地在今长安城内金城坊西北隅是。”(《汉书•外戚传》上)。由此看来《长安志》将思后园置于金城坊西南隅是错误的,应为金城坊西北隅。
两京新记记载
思后园在金城坊的西北隅。金城坊西南隅就应该是会昌寺了。《两京新记》所记应该是无误的。其实唐武德元年(618年)于金城坊建造的会昌寺,原本是隋海陵王贺若谊的宅第,也不在金城坊西南隅。《法苑珠林》卷四六“唐雍州长安县高法眼,是隋朝仆射高熲之玄孙。至龙朔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向中台参选,日午还家。舍在义宁坊东南隅,向街开门,化度寺东即是高家。欲出子城西顺义门,城内逢两骑马逐后。既出城已,渐近逼之。出城门外,道北是普光寺。一人语骑马人云:汝走捉普光寺门,勿令此人入寺,恐难捉得。此人依语,驰走守门。法眼怕不得入寺,便向西走,复至西街金城坊。南门道西,有会昌寺。复加四马骑,更语前二乘马人云:急守会昌寺门,此人依语,走捉寺门。法眼怕,急便语乘马人云:汝是何人?敦逼于我。乘马人云:王遣我来取汝。法眼语云:何王遣来?乘马人云:阎罗王遣来。法眼既闻阎罗王使来,审知是鬼。”唐•道宣《集神州塔寺感通录》(宋砂藏经464册)中所记一则高表仁之孙乘马从顺义门出遇鬼追赶与此应是一件事,记述略有不同。
高法眼行经与追赶高法眼者,沿途城门、坊里、道路、寺院与唐长安城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同。高法眼去中台参选,中台就是尚书省,唐龙朔二年及长安初皆称尚书省为中台。唐尚书省在今西安市西大街以此钟楼至北广济街之间,顺义门即唐皇城西门,今西安城西门。出顺义门西道北是颁正坊,颁正坊南门之东是唐贞观五年(631年)太子李承乾所立的普光寺,后改为中兴寺,又改龙兴寺。再向西道北是金城坊,金城坊南门道西是唐武德元年(618年)所立会昌寺。会昌寺不在金城坊西南隅。因此,唐•韦述两京新记》所记会昌寺在金城坊的西南隅误。
唐代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东城老父传》、《宣室志》及宗教著述等记载了许多仙鬼灵怪的奇异故事,杂有宗教迷信的神鬼妖怪,但所记长安内坊市、街道、寺观、达官贵人宅第等都是写实的。这是研究唐长安风貌极其宝贵的史料,其中不仅保存了许多历史异闻和民间传说,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这些传奇故事大多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情节委婉曲折,语言明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录
概述
长安志记载
两京新记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