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文鸟(拉丁名:Erythrura gouldiae),又称胡锦鸟、胡锦雀、五彩文鸟、五彩芙蓉,
雀形目梅花雀科动物,是最受各国欢迎的人工饲养高档
观赏鸟之一。
野生七彩文鸟体长11-14厘米,体重12-15克。其有
红颈苇鹀、红头和黄头三种羽色,喙为肉色,胸部、后枕和颈部为蓝色,腰部为翠蓝色,腹部为金黄色,背部和翅膀为
橄榄绿色,尾部为黑色,爪为橙红色。雏鸟头部和颈部呈灰色,上身和翅膀呈橄榄灰色,下身呈苍白色。雄鸟比雌鸟的颜色更丰富。人工培育的成年七彩文鸟主要为黑头、红头、黄头3种,还会出现身体其他部位的色彩变异。
野生七彩文鸟分布在从
澳大利亚北部的
约克角半岛、埃纳斯利高地到金伯利地区的丹皮尔半岛。人工养殖的七彩文鸟已遍及世界各地。
野生七彩文鸟生活在开阔的
热带林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村落和农田附近,该物种喜欢枝干光滑的桉树林,较少远离水源生活。
1999年,七彩文鸟被澳大利亚政府列入《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并被评为濒危物种。2021年,该物种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野生七彩文鸟体长11-14厘米,体重12-15克,全身羽色共有黄、红、玫瑰红、蓝、绿、黑、紫等7种颜色。其有黑头、红头和黄头三种羽色。野生七彩文鸟中大约70-80%为黑头,其脸部呈黑色;红头七彩文鸟占20-30%,脸部呈
栗色,雄鸟脸部的红色部分比
雌鸟多,而雌鸟的脸部更黑,雄鸟的胸部呈深紫色,雌鸟的胸部颜色稍浅呈淡黑色。黑头七彩文鸟与红头七彩文鸟交配产生的中间品种脸部多为红黑色。黄头七彩文鸟非常罕见(3000只鸟中有1只),其脸部呈深黄色。其头部颜色是通过遗传变异而存在的(类似于人类的蓝色、棕色或绿色眼睛)。其眼睛为棕色,喙为肉色,胸部为蓝色,后枕和颈部为蓝色,腰部为翠蓝色,腹部为金黄色,背部和翅膀为橄榄绿色,尾部为黑色,爪为橙红色。
早成雏头部和颈部呈灰色,上身和翅膀呈橄榄灰色,下身呈苍白色,无鲜艳的羽毛。雄鸟比
雌鸟的颜色更丰富,尤其是雄鸟的胸部呈深紫色,而雌鸟的胸部颜色较浅。成年雄鸟雌鸟在外形上区分不大,多以叫声区分,雄鸟叫声尖而长,雌鸟叫声短促。
人工培育的成年七彩文鸟有黑头、红头、黄头3种,还会出现身体其他部位的色彩变异,通常是由于黑色素缺乏形成的
白化病或绿色素缺乏形成的蓝化或黄化。七彩文鸟的高档品种有黄背红头白胸彩文鸟、黄背黄头白胸彩文鸟、黄背灰头白胸彩文鸟等,稀有品种有蓝背白胸黑头彩文鸟、蓝背紫胸黑头彩文鸟等。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野生七彩文鸟分布在从
澳大利亚北部的
约克角半岛、埃纳斯利高地到金伯利地区的丹皮尔半岛。人工养殖的七彩文鸟已遍及世界各地。
栖息环境
野生七彩文鸟生活在开阔的
热带林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村落和农田附近,该物种喜欢枝干光滑的桉树林,较少远离水源生活。非繁殖期,它可能出现在较平时更宽阔的林地
栖息地。
七彩文鸟的
种群会随季节变化更换栖息地。在旱季的大部分时间里,该物种停留在丘陵林地的繁殖栖息地,在雨季则栖息在澳大利亚附近低地国家的各种林地里。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七彩文鸟白天飞行觅食,晚上在树洞内休息。
该物种是社会性鸟类,繁殖期外,它们经常加入由1000-2000只个体组成的混合鸟群。其栖息地及鸟群的大小会随季节变化,在旱季的大部分时间里,七彩文鸟都停留在丘陵林地的繁殖栖息地,形成较大的鸟群;在雨季则栖息在
澳大利亚附近国家的低地林地中,鸟群则较小且较分散。雨季后期,七彩文鸟会寻找等齿目(Blattaria)昆虫如
白蚁(
赤树白蚁)在
白桉(Eucalyptus alba)中形成的空洞,作为巢穴以抚养
早成雏。在繁殖季节之外,七彩文鸟以相当大的群落飞到沿海地区,并在雨季前返回内陆进行繁殖。
觅食行为
七彩文鸟全年主要以草籽为食,有时会
捕食无脊椎动物,它们经常以小群形式觅食。旱季觅食一年生矛草(Imperata cylindrica)或本地高粱(Sorghum)物种;在雨季,七彩文鸟会转移到有散落凤头鹦鹉草(Alloteropsis cimicina)、金胡须草(Pogonatherum paniceum)、
落叶松(Larix gmelinii)或
三刺草(Aristida triseta)生长的地区来觅食。它食用的其他重要雨季牧草包括巨针茅(Stipa gigantea)、
黑麦草(
黑麦草属 perenne)、
谷菜(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芝麻(Sesamum indicum)、米草(Apluda mutica)和阿拉伯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另外,七彩文鸟会提前寻找食物为繁殖做储备。
交流行为
七彩文鸟是一种较少鸣叫的鸟,只有雄鸟才会鸣叫,会不时发出高亢的口哨声"sitt",还会发出颤音、轻鸣叫和嘶嘶声。当雄鸟向
雌鸟求爱时,它会上下摆动羽毛,炫耀自己鲜艳的羽毛。它还会挺起胸膛,抖掉额头上的羽毛。七彩文鸟的雏鸟在父母返巢时会大声鸣叫以呼唤亲鸟,这样它们的父母就可以在黑暗的巢中喂食幼鸟。
生长繁殖
发情期
七彩文鸟是一夫一妻制,并形成持久的配对关系。七彩文鸟在换羽前达到性成熟。野生七彩文鸟的自然繁殖季节是雨季的后半段,其中1-4月较为常见。当雄鸟进入繁殖期时,其喙尖
颜色加深,通过鸣叫并尾巴指向雌鸟、在栖木上上下跳跃、快速摇头和擦拭喙等行为吸引雌鸟。
雌鸟在繁殖期时,其喙会呈现黑色(如果身体部分呈黄色,则变为红色或黄色),如果雌鸟接受雄鸟就会模仿雄鸟的求偶行为。结合在一起的成对鸟通常彼此靠近,将其尾巴指向对方,并追逐其他鸟类。交配通常在巢内进行。该物种大多情况下只在
树洞中栖息,不会自己筑巢,几对七彩文鸟可能共用一个空洞,极少数情况下,七彩文鸟会在灌木丛或树上建造干草巢。
产卵期
当温度不低20℃且不超过30℃时,准备繁殖的七彩文鸟会在2月初开始独自生活;此时雨水充沛、植被生长茂盛,独自生活的七彩文鸟更容易获得食物。
雌鸟通常在树洞或
白蚁洞中产下4-8枚白卵,
亲鸟会在3-4蛋产下后进行孵化,孵化期为12-13天,雌鸟通常会在晚上进行孵化。
育雏期
当卵孵化完成时,亲鸟会照顾它们的雏鸟。七彩文鸟出生时大约有1.5厘米长,生长迅速。在最初的几天里,其皮肤从浅粉色变深为灰蓝色。第3天,雏鸟会开始鸣叫,并随年龄增长,声音越来越大。大约第9天,长出第一根针状羽毛,双眼睁开。亲鸟通常在雏鸟约8-10天大的时候停止育雏,雏鸟约21天学会飞行。雏鸟的嘴角有一些闪亮的珍珠状斑点,通常在约20-23天时斑点消失,雏鸟进入幼鸟阶段开始独立生活。幼鸟出巢时全身是灰绿色的,有黑灰色的喙,直到四个月大时才会进入换羽期(通常4-6个月)。七彩文鸟寿命为10-12年。
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七彩文鸟应提供一个有侧边开口的球形草窝,内部容积为成人的拳头大小,草窝内部保持黑暗,饮水每天更换。人工养殖的七彩文鸟生长到5-6个月龄进行选种配对。在七彩文鸟的非繁殖季节,应只提供小米和青菜;在繁殖期,应添加
蛋黄与小米制成的蛋米,雄鸟在发情时有很高的双足跳动频率。雄鸟会试图引诱和驱赶
雌鸟进入巢穴,这时要提供一些细小的草茎或草根作为筑巢材料,由
亲鸟叼进巢里面铺垫。繁殖鸟要安置在尽可能大的笼子里,用粗皮的树枝作为栖杆。有些人工培育的七彩文鸟品种已失去孵卵和育雏的本能,因此一般用
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a)代其孵卵和育雏。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世纪初期,七彩文鸟的活动范围广泛,是很常见的鸟类;但整个20世纪,该物种的数量和分布都遭受重创;21世纪,其数量才渐有好转。20世纪60年代至1996年,
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七彩文鸟的数量大幅下降。2000-2019年,2公顷20分钟和500米半径区域调查的鸟群数量均为下降趋势。2016年,七彩文鸟的有效种群规模约为1600个,但七彩文鸟鸟群与成鸟的实际数量相差较大,并随着种群的增加而趋于下降。2018-2019年期间,113个七彩文鸟栖息地点(每个地点相距≥10公里)内最大七彩文鸟数量之和为3915只。考虑误差及鸟群中80%以上的七彩文鸟通常是幼鸟等因素,估计结果为七彩文鸟在野外约有5000-50000只成鸟,最佳估计值为25000只。
致危因素
1、食物缺乏:放牧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雨季最早结籽的
草种数量减少,雨季草被牲畜放牧食用等。同时,火灾影响雨季牧草的种子产量,导致七彩文鸟更难以寻找食物,食物缺乏的时间延长。由于七彩文鸟对食物的专一性使其对土地管理特别敏感,尤其是农民焚烧干草。旱季,低强度的火灾有助于鸟类寻找食物,因为枯萎的茎叶包裹层被烧掉时,七彩文鸟就容易找到掉下的种子。然而,旱季结束时,大火烧毁树叶并破坏合适的覆盖物;雨季,火灾使草地无法结籽,导致七彩文鸟食物短缺。统一焚烧草的方式破坏了七彩文鸟赖以生存的
栖息地。
2、栖息地减少:火灾影响七彩文鸟巢穴位置的选择,采矿等开发可能会对七彩文鸟的繁殖栖息地造成持续的局部威胁。
3、气候变化:影响雨季降雨的时间和数量,可能会增加野火的频率或强度,在旱季改变重要草种的丰度和地表水的可用性。
4、气囊螨(Sternostoma tracheacolum):它们会影响七彩文鸟的呼吸系统,增加其死亡率。
5、人类捕捉:由于其颜色艳丽而受到养鸟爱好者喜爱,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
澳大利亚乃至全球一直都有捕获出售七彩文鸟的交易。
保护举措
1986年末,七彩文鸟的捕捉被禁止。人类对七彩文鸟进行人工养殖,科学家们与金伯利地区的土著人民合作,试图恢复传统的焚烧制度,以恢复七彩文鸟和一系列其他濒危物种的
栖息地。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Australian Wildlife Conservacy)保护着莫宁顿-马里恩唐斯最大的七彩文鸟
种群之一,以及查恩利河、旺加拉拉、蓬加利纳和布鲁克林较小的七彩文鸟种群。他们也通过焚烧和控制野生食草动物来实施有效的火灾管理,进而保护该物种。
保护级别
1988年,七彩文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近危(NT);1994-2008年为濒危(EN);2012-2016年为近危(NT);2021年,其保护级别改为无危(LC)。该物种在1999年还被澳大利亚政府列入《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1999》,并被评为濒危物种。
主要价值
七彩文鸟是一种观赏鸟,其优美的体态、美丽的羽色受人喜爱。七彩文鸟饲养简单、无需训练,保持好活力,满足观赏要求即可成为合格的宠物。
相关文化
七彩文鸟的分类是由
英国博物学家、画家、标本剥制师和鸟类学家
古尔德(John Gould)提出的。1838-1840年,约翰·古尔德与妻子
伊丽莎白(Elizabeth)在
澳大利亚逗留,他的妻子在从澳大利亚回来的途中去世了,因此这种鸟被约翰·古尔德命名为“Lady Gouldian Finch”(古尔德夫人),此后,这个名字被简称为“Gouldian fi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