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肌鳄(学名:Sarcosuchus imperator),简称帝鳄,是一种已灭绝的肌鳄属
鳄类,曾存活过的最大型鳄类动物之一,存活于早
白垩纪时期,化石仅发现于非洲和
南美洲。体型约有9-9.5米长,体重大约在3.9-4.7吨。
颅骨约1.61-1.78米,与多数成年人身高几乎一致。外形与一般的鳄类区别不大,但口鼻部末端有个凹陷,称为“鼓泡”。
帝王肌鳄与现代
尼罗鳄和已灭绝的
恐鳄不同,尼罗鳄与恐鳄都有非常宽广、厚重的头颅骨,适合咬食大型猎物。但帝王肌鳄并不能做出现今鳄鱼的“死亡翻滚”动作,削弱了其捕杀大型恐龙的可能性,更倾向于
捕食大型鱼类。
帝王肌鳄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较少,比较有名的是《与恐龙同行》特辑以及《远古巨兽大复活》。
发现历史
1946年至1959年,
法国古生物学家阿尔伯特·费利克斯·德·拉普雷特(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领导了几次
撒哈拉沙漠探险并发现了几块大型鳄鱼化石,包括了一些牙齿、鳞片和头骨的碎片。经过法国古生物学家弗兰西·德·布林(France De Broin)的研究,其中的一些材料被认为属于一种巨大的、长吻的鳄鱼。1964年,在
尼日尔北部的加杜法阿(Gadoufaoua)地区的艾尔雷兹组(Elrhaz Formation)
地层中,研究者们又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随之将该标本运往
巴黎研究,并于1966年将其命名为肌鳄,“Sarcosuchus”的意思为“肌肉鳄鱼”,指这种已灭绝的巨型
鳄类十分强壮。种名则是给这只巨兽取自“帝王”之意。
到了1995年,新发现的化石标本足以确定帝王肌鳄的外形,
美国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Paul Sereno)率领的探险队在
北非发现了20吨的鳄类化石,其中也包括有帝王肌鳄。这些材料包括有
颅骨、脊椎、鳞片、肩骨和部分四肢。因此,帝王肌鳄的外形得以确定。初步统计下,赛雷诺发现了6个新的个体,可以说,在巨型的鳄类中,帝王肌鳄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完整的一种。
分类
帝王肌鳄属于
大头鳄科(Pholidosauridae)肌鳄属(Sarcosuchus )下的一员。大头鳄科属于鳄型动物,一般都有细长的吻,有的可在咸水中生存,有的可在淡水中生存。但是早期的成员都是在沿海环境中发现。201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头鳄科在特提斯鳄
亚目(Tethysuchia)中相较于其他类群处于一个较为进步的位置,
颅骨结构上更为先进,与
森林鳄科(Dyrosauridae)关系密切。
而肌鳄属在大头鳄科的分类位置如右图:
肌鳄属(Sarcosuchus )下有两种:帝王肌鳄(S. imperator)和哈氏肌鳄(S. hartti)。哈氏肌鳄早在1867年便被美国博物学家查尔斯·哈特(Charles Hartt)发现,但是材料只有两颗孤立的牙齿,随之哈特将其交给美国古生物学家O.C.马什(O.C.Marsh),马什为它们建立了一个新的种,命名为哈氏鳄(Crocodylus hartti)。1907年,这两颗牙齿以及其他材料被归为棱角鳞鳄属(Goniopholis),更名为哈氏棱角鳞鳄(G.hartti)。1977年,研究者将哈氏棱角鳞鳄的材料进行重新研究,发现其应该是帝王肌鳄的近亲,属于肌鳄属下的一员,将其更名为哈氏肌鳄(S. hartti)。但是哈氏肌鳄的材料过少,难以确定体型。
形态特征
体型
帝王肌鳄的体型约有9-9.5米长,体重大约在3.9-4.7吨,是目前体型最大鳄鱼的有力竞争者——其他大型的
鳄类化石并没有帝王肌鳄那么完整。而且由于
颅骨十分完整,这对于认识到帝王肌鳄的体型有着很大的帮助:它的头骨约1.61-1.78米,与多数成年人身高几乎一致。其中口鼻部占了头颅长度的75%,这种长吻与现生的食鱼鳄(Gavialis)比较接近,但是相对更加粗壮一些。背部存在大型的骨质鳞片,最大的一块长度在1米左右。
鉴定特征
帝鳄的外形与一般的鳄类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拥有发达的长尾、粗短的四肢和浑身坚硬的鳞片。除去巨大的体型,帝王肌鳄与一般
鳄类的区别主要是在
颅骨上,尤其是在口部。帝王肌鳄的牙齿粗厚,而且彼此交错,相较于现生鳄类,这些牙齿也更密集,适合捕捉水中的猎物。现生鳄类的上下颌几乎等长,但是帝王肌鳄的上颌要明显的长于下颌,甚至在咬合时可以包裹住下颌,这有助于进一步固定猎物。
此外,帝王肌鳄的口鼻部末端有个奇特的凹陷,称为“鼓泡”,相当于
恒河鳄的“壶”(Ghara)。不像恒河鳄,所有帝王肌鳄的口鼻部末端都有这凹处。这显示它并非是性选择的特征,否则应该会出现没有这种结构的帝王肌鳄。这结构的用途仍然不清楚。塞雷诺与其他古生物学家对于凹陷用途的看法,从帮助嗅觉到发声器官都有。
古生态学
生长
赛雷诺选择了最大型的帝王肌鳄化石作为标准——爬行动物是终生生长的,所以体型最大的个体也应该是年龄较大或者最大的,接着赛雷诺选择了一条体长推测在前一条帝王肌鳄80%的个体。根据该个体的皮内成骨中的成长环显示,其中至少发现了40条生长停止线,说明这条帝王肌鳄至少活过了40年。赛雷诺推测帝王肌鳄的要花费长达50到60年才能达到成年,而且成年后依旧会继续生长。而现代鳄鱼以更快速度进行成长,大约只需要12年就能达到成年。帝王肌鳄的生长相对缓慢,这可能与其巨大的体型相关。
进食行为
可能如同真鳄类一样,帝王肌鳄也拥有广范围的发声器官。帝王肌鳄可能使用这些声音的震动来界定领地范围、吸引异性、与它们后代沟通以及感知猎物。帝王肌鳄的眼窝略朝上,显示这动物可以浸在水中,观察岸边的情况。但是帝王肌鳄的眼窝并不是特别高——现生的一些大型
鳄类如
尼罗鳄拥有较高的眼窝以便在水底伏击大型猎物,帝王肌鳄的眼窝较低说明它们可能更多是进食水中的食物,比如大型鱼类与
龟类。刚好帝王肌鳄的生活的环境是河口-三角洲环境,有足够丰富的水生动物作为食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帝王肌鳄拥有突出的颌部与结实的牙齿,用来抓取与压碎猎物,因此如果有机会,一些恐龙(包括尸体)也会成为帝王肌鳄的食物——可能与现生鳄类一样,帝王肌鳄也会埋伏在水中,并将中小型的恐龙拖入水中并开始进食。比如赛雷诺就是如此宣称,他认为帝王肌鳄可以轻松的
捕食大型恐龙,包括
蜥脚下目,也可以威胁到大型肉食性恐龙,比如
似鳄龙属。
但是其他研究
鳄类的古生物学家如路德曼·欧内斯特·布兰科(Rudemar Ernesto Blanco)怀疑帝王肌鳄捕食大型猎物尤其是陆生恐龙的能力。帝王肌鳄长而瘦的口鼻部非常类似现代长吻的鳄类,这些鳄类拥有的狭窄而长的口鼻部,而且都是以鱼类为食,不能追踪并捕杀大型猎物。帝王肌鳄与现代
尼罗鳄和已灭绝的
恐鳄不同,尼罗鳄与恐鳄都有非常宽广、厚重的头颅骨,适合咬食大型猎物。2014年,他的论文提到,帝王肌鳄并不能做出现今鳄鱼的“死亡翻滚”动作,因此进一步削弱了帝王肌鳄捕杀大型恐龙的可能性。
最后,虽然艾尔雷兹组有大量的中小型恐龙可能被帝王肌鳄捕杀,但是该地当时也同样有大量的
总鳍鱼类动物,与帝王肌鳄住在同一水域的总鳍鱼类经常身长超过2-3米,重达90公斤。这些鱼类更适合作为帝王肌鳄的食物。因此,现在将帝王肌鳄当做一种大型鱼食性动物要更合理一些,而非以往宣传的恐龙杀手。
文化形象
相比于更加著名的
恐鳄,帝王肌鳄在影视作品中的登场较少,比较著名的是在《与恐龙同行》特辑以及《远古巨兽大复活》中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