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科貉属下的唯一物种
貉[hé](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别名貉子、狸、土狗、椿尾巴、毛狗等。是食肉目犬科貉属的一种。外形似狐,但体小而粗。嘴和脸白色。耳朵圆而短。四肢短。四肢和胸部黑褐色。背棕灰色或略带桔黄色。从头顶到尾部有不显著的黑色纵纹。体高38.1~50.8厘米,体长50~68厘米,尾长13~25厘米。夏季体重4~6千克,冬季体重6~10千克。
貉分布于东亚(朝鲜日本、中国、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越南。在欧洲部分国家也有分布。栖于靠近溪流、河、湖附近的树林或河谷、草原中。洞居,常住在其他动物的弃洞。杂食性,主要以各种小型啮齿类为食,亦常在溪边捕食鱼、蛙、蟹等,此外还吃植物性食物如果实、谷物、菜等。昼伏夜出,行动慢。是已知唯一冬眠犬科
貉“一夫一妻制”,可持续一生。9~11个月时性成熟。每年发情一次,持续3~5天。交配在一月至三月进行。妊娠期平均61天。平均产仔5~7只。幼崽由雌雄性轮流照顾。30~40天时断奶。
貉的毛皮和毛均可利用,毛皮可以制毛皮制品,针毛及尾毛可制毛刷及毛笔,年产不少,具有产业意义。其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苏联。貉能够携带感染人类和家畜的病毒或寄生虫,是动物传染病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一些国家被视为入侵物种。
2016年,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2021年2月1日,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形态特征
外形似狐,但体小而粗。体高38.1~50.8厘米,体长50~68厘米,尾长13~25厘米。夏季体重4~6千克,冬季体重6~10千克。
白色的嘴和脸。耳朵圆而短。眼眶周围有黑色的毛。两颊生有长毛,面颊两侧有明显的“八”字形黑纹。腹部皮毛浅棕色或棕褐色。四肢短。四肢和胸部黑褐色。背棕灰色或略带桔黄色,中央杂有斑鱾
从头顶到尾部有不显著的黑色纵纹。尾短雨蓬松,尾腹面色淡,尾尖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貉起源于东亚(朝鲜日本、中国、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越南。在20世纪上半叶由俄罗斯引入到前苏联的部分欧洲国家。其后迅速扩散到许多东欧及北欧国家,并向西欧和南欧扩大活动范围。
栖息环境
栖于靠近溪流、河、湖附近的树林或河谷、草原中。洞居,常住在其他动物的弃洞。在日本,栖息地包括从沿海到亚高山地区的落叶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农田和城市地区。在农村,更喜欢草本栖息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喜欢潮湿的草地和农田。在引进地区,喜欢潮湿的草地和其他有丰富的林下植物、混交林和河岸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杂食性,主要以各种小型啮齿类为食,亦常在溪边捕食鱼、蛙、蟹等,此外还吃植物性食物如果实、谷物、菜等。在冬天有冰雪覆盖的地方,貉通常在秋季育肥而储存大量脂肪,以度过严冬。
节律行为
昼伏夜出,行动慢。在冬季严寒的地区,11月进入冬眠状态,在3月再次活跃起来。是已知唯一冬眠的犬科。夏季居于阴凉的石穴中。在无雪季节,貉的平均体温为38摄氏度。在冬眠期间,体温下降1.4~2.1摄氏度。冬季的体温昼夜变化比夏季更大。在早上最低,晚上最高。
社群行为
独栖或以家庭为单位结成3~5只的小群活动。在家庭范围重叠的区域,邻居之间互不影响。在稳定的群体中,年轻的貉通常会向四周扩散,而成年貉则倾向于留在自己的种群范围内。
叫声
虽然貉是犬科动物,但是并不吠叫,而是发出哀声或喵喵叫。在受到惊吓或攻击时,也会发出咆哮。
性格
性格比较温驯。
生长繁殖
婚配
一夫一妻制,可持续一生。只有当其中一个死去,剩下的一个才会重新组成新的家庭。也有一夫多妻制的报道。
求偶
在交配过程中,雌性会被3到4只雄性追求。雄性之间很少争夺配偶。在繁殖活动中,气味标记和雌性互动互动的频率会增加。雄性倒U形的尾巴姿势被认为是性唤起的表现。
繁殖
9~11个月时性成熟。性成熟每年发情一次,持续3~5天。交配视地理位置而定,在一月、二月或三月的冬天进行。交配是犬科动物的典型姿势,是背靠背式。妊娠期平均61天。平均产仔5~7只。
生长
幼崽出生时60~115克,不同亚种间体重不同。幼崽出生的第一个月,雌雄性轮流照顾,很少将幼崽单独留下。雄性比雌性花更多的时间在洞穴里保护和温暖幼崽,雌性则花更多时间在觅食上。30~40天时断奶。6~8周大时,开始在巢穴周围活动,晚上跟着父母觅食,捕捉小型食物,如昆虫、益鸟和鸟蛋。据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emographic Research)统计,野生貉平均寿命为11年,圈养貉平均寿命为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貉在东亚国家的本土范围内很常见,并被广泛引进欧洲国家。例如芬兰,在秋季,种群数量能达到320000只。
致危因素
公路死亡、猎杀、流行病(疥疮[jiè chuāng]、犬瘟热狂犬病)和污染等。
保护级别
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
2021年2月1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措施
在引入的部分国家(如瑞典匈牙利),貉全年都允许被捕猎。但是在芬兰,带着幼崽的雌性在5月至7月受到保护。在白俄罗斯,从10月1日到2月底允许狩猎。在日本,捕猎貉需要许可证或其他形式的许可,并且只能在11月15日至2月15日期间进行。在日本的国家公园和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区,禁止狩猎和其他一些活动。在中国,人工饲养是保护貉的手段之一。
危害
貉能够携带感染人类和家畜的病毒,如狂犬病。而且貉可以感染至少32种植物病原线虫,其中19种是人畜共患的。因此,在欧洲,貉被视为动物传染病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在丹麦,貉被视为入侵物种。
人工养殖
貉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苏联。在养殖过程中,除了给予舒适的笼舍环境和营养全面的饲料外。在配种期间,需要了解每只貉的体况并进行调控。在产仔期,饲养员要随时观察母貉哺乳的情况,必要时进行人工饲养或代养。在幼崽能进行补饲时,根据幼崽的需要增加鲜料的补饲量直到分窝。
主要价值
貉的毛皮和毛均可利用,毛皮可以制毛皮制品,针毛及尾毛可制毛刷及毛笔,年产不少,具有产业意义。在日本,2012年合法捕杀数量为15176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貉毛皮生产国和出口国,2010年大约有1500万只貉被毛皮农民饲养。在芬兰,2013年的年度狩猎数量为160000只。在波兰,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1年,从每年捕杀450~600只增加到每年捕杀超过11000只。在德国,2008年/2009年狩猎季有30000只貉被猎杀。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2023-04-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4-13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4-15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13
如何应对野生貉进城.中国科普网.2023-04-13
貉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15
..2023-04-16
..2023-04-16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15
..2023-04-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社群行为
叫声
性格
生长繁殖
婚配
求偶
繁殖
生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危害
人工养殖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