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海豹
海豹科豹海豹属的唯一物种
豹海豹(学名:Hydrurga leptonyx),又名豹形海豹,是一种大型海豹科动物,南极洲第二大海豹科物种(仅次于象海豹属),体重范围270~450千克雌性雄性大。成年雄性体长2.8~3.3米,体重约300千克;雌性体长2.9~3.6米,较大的雌性可以达到500千克。豹海豹有巨大的头部与下颚,头部形态独特,看起来像爬行纲,身型长而苗条,肩部与上胸部最厚。身体上部深灰色,下部银灰色。
豹海豹主要生存于环南极地区的岛屿与浮冰上,以磷虾、鱼、鱿鱼、多种企鹅、各种其他类型的海鸟和小型海豹为食。
豹海豹在2015年评估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LC)。
分类和演化
分类
1820年,法国动物学家亨利·玛丽·杜克罗泰·德布兰维尔(Henri Marie Ducrotay de Blainville)描述了豹海豹这个物种。豹海豹为海豹科豹海豹属的唯一物种,且为单型种,不分亚种。
系统发育
大多数形态学和分子学数据支持海豹的两个亚群,即僧海豹亚科Monachinae(僧海豹和南方海豹,包括象海豹属)和海豹亚科Phocinae(北半球海豹)的单系性。由于缺乏了现存和已灭绝类群的海豹系统发育分析,于是构建了一个基于分子数据的系统发育树。并且该系统发育树得到了各研究的普遍认同。其中,豹海豹属(Hydrurga)、食蟹海豹属(Lobodon)、大眼海豹属(Ommatophoca)和威德尔海豹属(Leptonychotes)这四个单型属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豹海豹与威德尔海豹属互为姐妹群。而这四个物种构成食蟹海豹这一演化支。这一演化支在约690万年前从象海豹属中分化出来,并可能沿南美洲西部的海岸线分布,之后通过340多万年前出现的南极环流向东扩散到南极洲。
形态特征
豹海豹是一种大型海豹科动物,南极洲第二大海豹科物种(仅次于象海豹),体重范围270~450千克雌性雄性大,但在野外难以凭借体型去区分性别。成年雄性体长2.8~3.3米,体重约300千克;雌性体长2.9~3.6米,较大的雌性可以达到500千克。
豹海豹头部与下颌巨大,没有额头,头部形态独特且看起来像爬行动物。头部在靠近眼睛的部位最宽,眼睛较小,与口鼻部距离很远。鼻孔位于口鼻部末端的顶部。豹海豹下颌巨大,长而宽,喉咙与颈部很粗。嘴部较大,犬齿大而尖锐(长达2.5厘米),其余牙齿复杂而多裂,类似食蟹海豹的牙齿(有成排尖细的锯齿状牙齿)。身体巨大而修长,肩部与上胸部厚度最大。前脚掌长而宽,呈镰刀形,末端逐渐变圆。第一趾长而宽,在脚掌上形成一个厚实有力的前缘。豹海豹在游泳和伸展时,可以将前足蹼的指头展开,大大增加了脚掌表面积。
豹海豹身体上面为深灰色,腹面浅银灰色,在躯干与颈部两侧融合。腹面浅色部分位于眼部水平以下。一道浅色的条纹从颈部延伸到嘴上方的上颚,一直到嘴的末端,突出了嘴的线条。豹海豹身上有不同程度的斑点,斑点在颈部、侧面与腹面最明显。幼年海豹的斑纹与成年海豹的比例基本相同,但幼年豹海豹被毛相比成年豹海豹更柔软、更长、更厚。豹海豹也可能有密集的斑点群,且没有任何分布模式或对称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豹海豹广泛分布于南半球的南极与亚南极水域(南纬50度至80度),从南极大陆的海岸向北,在整个浮冰区和大多数次南极岛屿出现。最北端的豹海豹目击来自库克群岛(南纬25°)。幼年豹海豹似乎更具流动性,在冬季向更北的地方迁移。流浪个体在远离南极和亚南极的地方被多次报道,包括新西兰海岸、澳大利亚、豪勋爵岛、智利中北部、巴西里约热内卢、南非、福克兰群岛、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和复活节岛。由于豹海豹不需要回到冰群中去繁殖,因此在冬季可以通过向北扩散来应对食物短缺。每隔4~5年,亚南极岛屿上的豹海豹的数量会从几只到几百只不等。周期性的扩散可能与变化的洋流模式或某些年份食物资源短缺有关。
栖息环境
豹海豹更喜爱生存于有浮冰的水域,在南半球整个浮冰区基本都有发现豹海豹的踪迹,豹海豹的数量在浮冰区也最多。豹海豹会在冰面上与陆地上用前肢拖拽着身体移动,但更偏好待在浮冰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豹海豹会捕食多种猎物,包括磷虾、鱼类、头足纲、企鹅、各种海鸟与其他种类的海豹,偶尔也会去捡食鲸目尸体。豹海豹的大多数猎物在水中捕获,其饮食随季节变化与当地猎物丰富程度而变化。这个物种对锯齿海豹的捕食比其捕食的其他鳍脚类动物都要多。豹海豹尤其喜爱捕捉和吃掉幼年的食蟹海豹,也会捕食韦德尔氏海豹大眼海豹南象海豹、亚南极海狗、南极海狗、澳海狮新西兰海狮。刚断奶的食蟹海豹是最脆弱的,在11月到次年2月容易被豹海豹捕食。在豹海豹攻击下的食蟹海豹身上可能会留有平行成对的疤痕,约78%的成年食蟹海豹有这种痕迹。在捕食企鹅时,豹海豹会咬住企鹅,在水面上通过头颈部的快速甩动将企鹅撕碎。它们经常在企鹅繁殖地附近驻扎,等待伏击和追捕往返于这些繁殖地的企鹅。豹海豹的牙齿有双重作用:大而弯犬齿和门齿用来抓取和撕开猎物的,而上、下三尖臼齿交错排列,形成有效的磷虾筛。
豹海豹在觅食时会漂浮在海面上,将脖子高高举起以观察感兴趣的物体。在水下时会躲在浮冰周围,跟踪猎物。
交流行为
豹海豹往往是独居的,发声行为在豹海豹的交配系统中很重要。豹海豹会在繁殖季节之前和期间经常发出叫声。从11月初到次年1月,孤独的雄性豹海豹每天都会发出特定的叫声,持续时间很长。雌性豹海豹在繁殖季节也会使用能传播长距离的叫声来展示自己,但只在发情期开始到交配前的短暂时间内发声,来表明自身性接受能力。豹海豹的叫声是中低频的,而且非常有力,可以通过空气与水界面听到,也可以通过冰面感知到。
生长繁殖
由于豹海豹生活在人类难以生存的地区,因此人们对它们的繁殖和繁殖习惯知之甚少。雄性豹海豹在4.5岁时性成熟,雌性在4岁时性成熟。豹海豹在12月至次年1月初交配,妊娠期约为9个月,雌性豹海豹在11月初至12月底在南极的浮冰上产下幼崽(产仔时间也可能从10月初至次年1月初)。幼崽出生时体长约120厘米,重30~35千克,在约3~4周后断奶。雄性不会照顾后代。
豹海豹的寿命约为26年。
种间关系
豹海豹会捕食磷虾、鱼类、头足纲、几种企鹅、各种海鸟与其他种类的海豹,在冬季食物类型不丰富的时期,豹海豹会与其他以磷虾为食的动物(如食蟹海豹、阿德利企鹅等)产生竞争。豹海豹的唯一天敌是虎鲸, 文献中记录了两起虎鲸捕食豹海豹的事件:一起在1977年,另一起在1980年。但虎鲸捕食豹海豹的频率仍不为人所知。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豹海豹分布广泛,与其他居住在浮冰上的海豹类似,种群估测都比较困难,而且研究花费较高,种群检测不经常进行。1958年公布的全球豹海豹种群估计数量为100000~300000只,而1984年估计为220000~440000只。但这些早期估计的结果是基于有限的采样得出的,推测成分很多。1968年至1983年期间在南极大陆周围进行的船舶和空中观察调查的分析,估计南冰洋上层浮冰区的豹海豹数量约为300000只。南极浮冰海豹(APIS)项目,在1996~2001年期间对南极大陆进行了空中和船上调查,调查结果估计在调查地区有35500只豹海豹。以上估测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这些调查能够反映出豹海豹的种群变化很大。
致危因素
目前在该物种的正常分布范围内,没有来自人类活动的主要威胁。但全球气候变化对豹海豹的影响是未知的。南极上大量冰层的消失、总体气候变暖或海平面上升,对南极海洋循环和生产力以及对南极海洋资源的影响是未知的。适合豹海豹繁殖、休息和躲避捕食者的浮冰栖息地的丧失,以及企鹅、其他种类海豹、磷虾和鱼类等首选猎物的数量可能都会减少,这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豹海豹,但程度不详。
在2015年IUCN评估中显示,在过去的30多年里,南极洲和亚南极的季节性旅游业稳步增长,目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船只噪音的增加,船只经过的干扰,以及人们在小船和陆地上靠近豹海豹,对豹海豹行为、分布和觅食的影响尚不清楚。豹海豹也有可能因与船只相撞或被通过冰区的大船挤压而受伤。
保护措施
豹海豹受到1959年《南极条约》和1972年《南极海豹保护公约》的保护,为豹海豹规定的全球狩猎配额为每年12000只,但已知的捕获量很少。
保护级别
豹海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被评为无危(LC)物种,评估时间为2015年。
与人类的关系
豹海豹对人类很好奇没有恐惧,会靠近小船,偶尔会与小船擦肩而过,甚至会用嘴咬。从探险的英雄时代到现在,探险家和科学家们偶尔会报告说,他们在工作时会被沿着冰缘或导线游动的豹海豹盯上。豹海豹会密切接近人类潜水员,并表现得非常好奇。在所有的人与豹海豹互动中,只有一例人被豹海豹杀死的案例,2003年英国南极调查局的生物学家柯斯蒂·布朗(Kirsty Brown)在南极洲水下调查浮潜时被一只豹海豹杀死。。
参考资料
Hydrurga leptonyx  (de Blainville, 1820).Hydrurga leptonyx  (de Blainville, 1820).2024-09-05
Hydrurga leptonyx.IUCN.2024-09-05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www.departments.bucknell.edu.2022-08-30
Leopard Seal - Animal Corner.animalcorner.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目录
概述
分类和演化
分类
系统发育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交流行为
生长繁殖
种间关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与人类的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