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Green Book)是于2018年11月16日上映的一部美国彩色传记片,由
彼得·法拉利执导,
维果·莫滕森和
马赫沙拉·阿里主演。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述20世纪60年代,黑人钢琴家
唐·谢利与白人助理托尼·瓦莱隆加在美国南部巡演途中,伴随着接触与了解衍生出一段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绿皮书》于2018年获得第43届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
人民选择奖”,于2019年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配角、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3项奖项。2019年3月1日《绿皮书》在中国内地上映。
《绿皮书》是一本黑人出行指南,全名《黑人驾驶者绿皮书》,详细罗列可以为黑人提供服务的旅店、餐厅、交通等各种信息。
角色介绍
剧情概要
唐·谢利(
马赫沙拉·阿里 饰)是
美国知名黑人钢琴家,他从小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9岁时受邀到苏联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18岁回国后与
波士顿流行乐团合作,此后谢利名声鹊起并频繁与众多知名乐团合作。1962年,谢利即将从
纽约出发,前往种族隔离非常严重的
美国南部展开为期2个月的巡演,音乐公司打算为他聘请一位贴身助理(兼司机和保镖)一路同行。
托尼·瓦莱隆加(维果·莫腾森 饰)是意大利裔美国人,在夜总会当安保维持生计。因夜总会装修停业几个月,失去生活来源的托尼为了养活妻儿,在别人的引荐下接受了给谢利当助理这份周薪125美元并包食宿的工作。
音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出发前支付托尼一半的薪水,并告知要确保谢利完成全部演出后才能拿到其余的薪水,同时他还交给托尼一本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依此来安排谢利的餐饮住宿。
谢利是个极度自律的人,他深入南部地区展开巡演的真正目的是渴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打破白人对黑人固有的偏见,而不拘小节的托尼是个种族主义者,他曾把黑人修理工用过的水杯直接扔进垃圾桶里。二人格格不入并互相看不顺眼,最初时有小摩擦发生,但伴随着一路朝夕相处,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外表粗犷的托尼被谢利优雅悦耳的琴声所打动,当演出
承办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提供
斯坦威钢琴时,托尼在劝说工作人员无果的情况下对其挥拳相向。郁郁寡欢的谢利也敞开心扉,向托尼诉说婚姻的不如意以及自己与亲兄弟感情疏离;托尼说服谢利摆脱繁文节、尽情吃炸鸡享受生活的乐趣,而谢利也帮助托尼用诗意的语言给妻子写信表达思念之情。
随着深入南部地区,种族歧视越来越严重。庄园主表面殷勤地为谢利准备黑人爱吃的炸鸡块和玉米,但却不允许他在演出间隙使用家中的卫生间。谢利和托尼在雨夜误入“日落镇”(黑人在日落后不允许停留的地方),托尼因被警察言语羞辱而袭警,谢利也受到牵连被一同关押,他与警察交涉并争取到打电话的权利,随后致电司法部长
罗伯特·甘迺迪,在其关照下二人被警方释放。
一路上亲眼所见谢利因种族与肤色遭受的种种歧视与侮辱,托尼对黑人原有的成见逐渐消失,他多次为谢利解围与善后。在点点滴滴的接触和了解中,二人之间衍生出一段跨越种族和阶级的真挚友谊。
12月23日
伯明翰的演出是巡演的最后一站,谢利被酒店经理安排在狭小的杂物间里休息和换衣服,还被拒绝进入餐厅吃饭,他一直以来隐忍的情绪彻底爆发了,这一次坚决要为自己争取权利,最后在托尼的支持下,谢利罢演离开酒店。
谢利和托尼随后来到一家黑人酒吧饱餐了一顿。因为白人观众无法接受黑人演奏古典音乐,谢利不得不听从
唱片公司的安排,将古典音乐与流行
爵士乐相结合,而他在这家酒吧里尽情演绎了古典钢琴曲《东风》,不但赢得了全场掌声,也真正体会到与黑人同胞狂欢的愉悦。
谢利和托尼日夜兼程,冒着风雪在
平安夜当晚赶回了
纽约。谢利婉拒托尼的邀请,独自返回冷冷清清的豪华公寓,但他实在难忍寂寞,于是带着一瓶美酒来到托尼的家中,托尼和他的家人热情欢迎谢利并共度平安夜。
电影制作
剧本
《绿皮书》的编剧为了配合剧情需要,将两位原型人物的南方巡演时间从1年半缩短为2个月。片中托尼因为被警察言语羞辱而袭警,谢利与司法部长
罗伯特·甘迺迪通电话,他和托尼随后被从拘留所中释放出来的情节,实际发生于1963年秋天二人的一次单独公路旅行中,而编剧将这一情节改动到1962年的南方巡演途中。
选角
导演
彼得·法拉利认为
维果·莫滕森能演好白人司机托尼,但莫腾森最初因为角色和自己差距太大而考虑过拒绝,但他最终被《绿皮书》的剧本吸引而选择加盟该片。法雷里还认为
马赫沙拉·阿里是黑人钢琴家谢利的不二人选,而阿里同意出演这一角色,除了剧本的因素外,还因为可以和莫腾森演对手戏。
拍摄
谢利在位于纽约市第七大道881号的
卡内基音乐厅楼上的公寓里居住了50多年,而那里也是电影《绿皮书》中谢利公寓的取景拍摄地点。两位主角从纽约出发前往
美国南部地区,虽然剧情跨越了多个州,但现实中大部分戏份都是在
路易斯安那州完成拍摄的,而貌似繁华的纽约市中心镜头,其实是在
新奥尔良取景拍摄的。
特效
片中的钢琴演奏是特效镜头,
马赫沙拉·阿里和黑人钢琴家
克里斯·鲍尔斯分别完成钢琴演奏的拍摄,再由特效制作团队进行后期合成,把每一帧画面中鲍尔斯的头部替换成阿里的头部。除此之外,片中的道路、建筑物表面、
圣诞节下雪等许多场景都是使用特效制作的。
配乐
鲍尔斯不仅是阿里的钢琴老师和表演替身,还同时担任《绿皮书》的配乐指导,他演奏并录制了谢利的多首钢琴曲。由于谢利的乐曲没有留存下乐谱,鲍尔斯反复聆听唱片,将音符逐一记录下来,然后他每天投入8至9小时练习,确保自己以正确的方式演奏谢利的音乐。
影片配乐
幕后故事
《绿皮书》投资为2300万美元,出品方是
美国的参与者影片公司、梦工厂电影公司和中国的
阿里影业。阿里影业投资影片的标准是“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绿皮书》因符合这3个投资标准而获得该公司内部决策成员的一致通过。这是由中国资本参与投资的、首部获得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阿里影业因此成为全球首家联合出品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影视互联网公司。
在执导电影《绿皮书》之前,导演法雷里不知道曾有“绿皮书”的存在,为了还原当时的故事细节,剧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原型人物托尼·瓦莱隆加的儿子
尼克·瓦莱隆加是该片的制片人和编剧之一,他表示片中托尼把黑人修理工用过的水杯直接丢掉等情节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尼克在撰写剧本时采用了当年父亲在巡演途中写给母亲的信,而大部分信件是由谢利帮忙代写的。
维果·莫滕森为贴近角色增重40斤,他还观看了很多影像资料,近距离观察角色原型家人的举止习惯,校正口音。在莫腾森拍完一场重场戏后,尼克·瓦莱隆加含泪表示,他非常贴近自己的父亲。维果·莫腾森以《绿皮书》第三次提名奥斯卡表演奖项,但遗憾的是第三次无缘奖项。
虽然有
钢琴表演替身,但
马赫沙拉·阿里为了呈现理想的表演效果以及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看起来像是一位真正的钢琴家,花了3个月的时间学习钢琴。马赫沙拉·阿里曾于2017年以《月光男孩》获得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他在2019年以《绿皮书》再次获得该奖项,3年内两提两中。
叙事手法
切入灵感
《绿皮书》由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在1936年创刊,随后每年更新版本,于1966年停刊。指南名称有两层含义:一是纪念创刊者格林(Green),二是 “绿色”象征着一路通行。对应电影中的情节,谢利在纽约可以自由出入五星级宾馆,但在美国南部只能按照《绿皮书》的指示入住杂乱不堪的汽车旅馆,这表明这本绿色封皮的出行指南还被赋予了“歧视”的含义,其存在不仅是时代的过渡物,更是耻辱的标记与不平等的象征。
影片中种族歧视的尖锐冲突无处不在,但整体上传递“幸福、和平与共存”的思想内涵,导演巧妙而又有新意地选用《绿皮书》这个历史上的过渡物作为影片的切入灵感,通过刻画谢利和托尼的南方巡演之旅,以轻松温暖的形式来呈现沉重压抑的故事主题。这种叙事手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道,既没有以悲剧的方式表达黑人的屈辱痛苦,同时又以喜剧的方式讽刺了
美国殖民统治给种族带来的沉重灾难,而故事停留在温馨
平安夜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圆满结局。
道具隐喻
卡迪拉克汽车
影片充分运用了道具的隐喻功能。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在片中只出现了寥寥镜头,当观众通过这些镜头接受绿色代表歧视的含义后,导演便将颜色的含义转移到在巡演途中多次出现的绿色卡迪拉克汽车上。黑色卡迪拉克是高贵与权利的象征,而绿色卡迪拉克则隐喻谢利因肤色低人一等,尽管影片的基调是欢快的,但当谢利坐在这辆车里便笼罩在来自颜色的压抑氛围之下。
炸鸡和玉米
炸鸡和
玉蜀黍属是片中另外两样具有隐喻功能的重要道具。在美国的南方种植园里,黑人奴隶的主食是饲养牲畜的玉米,奴隶主为了节省食物开支,允许黑人奴隶养鸡,但黑人奴隶为了积攒赎身钱,将鸡卖掉而舍不得吃,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会享受一道炸鸡大餐。白人庄园主为来到家中演出的谢利准备了炸鸡块并配有玉米,这足以说明白人对黑人的
刻板印象难以改变。
炸鸡这一道具更是起到串联整部影片脉络的作用。谢利最初拒绝吃炸鸡,便是对
南非白人对黑人刻板印象的一种无声抗议。后来谢利接受吃炸鸡,则具有两种叙事功能:一是
隐喻他在托尼的影响下回归自我,既积极地追求理想,也真实地活在当下;二是以炸鸡隐喻厚重的黑人历史,为轻松的故事基调增添沧桑感,令影片更加耐人寻味。
音乐象征
导演还运用音乐来刻画谢利的心理状态。因白人观众无法接受黑人演奏古典音乐,谢利只得听从
唱片公司的建议,将古典音乐与流行
爵士乐相结合,这种做法既是无奈之下的妥协,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地坚持自我。而在巡演的最后一站
伯明翰,谢利罢演离开酒店后在黑人酒吧里演奏了高难度的古典钢琴曲《东风》,此时的他不必再听从唱片公司的安排,音乐则象征着其从压抑到释放的内心变化。
主题特色
孤独主题
谢利的孤独是贯穿电影《绿皮书》的主题之一,他表面骄傲但内心卑微,孤独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第一层孤独是来自外界的歧视。谢利因违反“日落镇”的规定而被强行关进监狱,在酒店演出时不被允许进入餐厅吃饭,巡演途中因肤色和种族而遭遇的种种歧视说明,谢利因高超的
钢琴技艺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只是表象,其实他从未被上流社会的白人真正接纳过。
第二层孤独是自我设限。谢利总是衣着得体、笑脸迎人并且生活自律,因长期接受精英教育,他以上流社会的要求来标榜自己。这表明谢利虽然有黑人的血统,但内心却拥有上流社会白人的精神内核,这种与众不同令他无法理解别人,而别人亦无法理解他。
第三层孤独是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对于黑人而言,谢利因过于优秀而被排斥,但对于白人而言,他又因黑人血统而不被接纳。谢利因自身的出色成就而陷入“不黑不白”的境地,既无法真正走进白人的世界,又与自己的种族大众产生隔阂,内心挣扎却又无助,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谁。
友谊和救赎主题
影片的另一主题是两位主角之间的真挚友谊与相互救赎。在结识谢利之前,粗俗的托尼遇事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但通过与谢利接触并深受其影响,托尼开始变得浪漫有情调,不但用诗意的语言给妻子写信,自身的戾气也减轻了许多。
在结识托尼之前,优雅的谢利在遇到歧视时总是一味地选择隐忍和退让,但在托尼的影响下,他学会主动反抗不尊重自己的人并取消演出。谢利还在托尼的鼓励下放低姿态走进黑人酒吧,尝试融入黑人同胞并完成了一场精彩的
钢琴表演,他因此找到从未有过的舒心感与归属感,也实现了自我意识的深化与觉醒。
当片尾谢利来到托尼家中共度
圣诞节时,二人之间已经不复存在主仆关系与种族歧视。谢利和托尼通过南方巡演的公路之旅不但结交成为挚友,相互之间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实现了对彼此精神世界的救赎。
种族和人性主题
《绿皮书》打破了同题材作品的传统黑白经济关系结局,片中白人成为被雇佣者,而黑人成为雇佣者,两位主角的雇佣关系则由两条冲突主线支撑。一条主线是谢利和托尼之间因种族肤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地位产生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了他们之间诸多的冲突,但冲突更多是由于自身价值观造成的。另一条种种族歧视的主线则伴随谢利和托尼深入
美国南部地区展开巡演彻底暴露出来,二人在越来越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中逐渐摆脱彼此之间的冲突,以及消除原有的种族隔阂和阶级差异,成为对彼此真心相待的朋友。
影片通过这两条冲突主线传达出核心主题,即反对种族歧视以及为不同种族的人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而在呈现种族歧视问题的基础之上,故事主题随着剧情发展得以升华,引领观众回归对人性的审视与拷问,反思社会发展中的种族歧视现象,倡导社会大众对于“平等”的诉求,以及传达导演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价值导向。
公映情况
《绿皮书》全球票房收入超过3亿美元,其中北美累计收入8540万美元。
《绿皮书》于2019年2月25日获得
奥斯卡金像奖3项大奖,3月1日便正式登陆中国内地院线,上映3日票房突破亿元大关,累计收入4.74亿元。该片不但是最快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还成为中国内地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影片争议
尼克·瓦莱隆加在《绿皮书》的宣传期始终对媒体表示,创作时只是改动了某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但电影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自己的父亲托尼确实曾是个种族主义者,但和谢利的那次旅行改变了托尼对有色人士的态度,也改变了他抚养孩子的方式,他后来向孩子们灌输人人平等的理念。
然而在《绿皮书》上映后,唐·谢利的亲人对外发声,表示影片中有诸多失实情节,谢利没有与家人疏远,也没有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尴尬以及与自己的种族格格不入。谢利的亲人更不认同影片的核心内容,即谢利和托尼的动人友情,他们声称谢利从不认为托尼是自己的朋友,他只是一名雇员。谢利的亲人还对片方拍摄该片前没有征询他们的意见,以及故事完全是从托尼儿子的角度出发感到不满。
尼克·瓦莱隆加回应,自己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与谢利通过电话,关于哪些内容可以出现在电影中,哪些内容不可以,征求过谢利本人的意见。导演彼得·法雷里则搬出2010年的纪录片《失落的波西米亚》作为证明,谢利在片中亲口承认过自己和托尼的朋友关系。
因两位原型人物托尼·瓦莱隆加和
唐·谢利已于2013年先后去世,争议没有定论。
影响评价
本土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评价《绿皮书》:它把一段温暖、动人又了不起的友谊带上了银幕,同时又讲了一个关于爱、同情心和深层次共鸣的人性故事。
美国《洛杉矶时报》赞美该片的两位主演:维果和阿里的化学反应使得这部佳作的情感更具张力。
美国知名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透露自己2个星期内观看了5遍《绿皮书》,他还致电该片导演
彼得·法拉利,表示这是自1969年上映的《虎豹小霸王》之后,自己最喜欢的双主角电影。
与此同时,《绿皮书》也存在一定的负面评价。美国黑人导演
斯派克·李对这部由白人救世主主导的种族题材电影感到不满,而不满情绪在
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后持续发酵,许多美国黑人认为该片不是拍给黑人看的,其存在只是为了让白人在关于
种族主义的问题上自我感觉良好。
截至2023年1月13日,《绿皮书》在美国电影网站IMDb的“电影Top250”排行榜中排名第132位。
海外
《绿皮书》在海外上映后收获了好评,不少海外媒体称赞该片是“角色互换”版的
触不可及。
中国1905电影网评价该片:《绿皮书》除了囊括了众多奖项外,也广受大众喜爱。从人文关怀到电影艺术上的讲究,可以说是都做到了极致。
中国知名出版人
洪晃评价该片:笑点和泪点都戳得很准,少有的好电影。对人性的表达和剖析都非常到位,各种笑点很痛快,很爽。泪点都闪着对人性善良的期待,很温暖。
截至2023年12月21日,《绿皮书》在中国豆瓣网的“豆瓣电影Top250”排行榜中排名第52位。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