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獾(学名:Meles meles),别名子、土猪、地猪等,属于科狗獾属动物,是鼬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形肥壮,体长约0.5米-0.9米,体重约5千克-10千克。
雌性体长较短,体重较轻。全身主要为黑褐色,体侧颜色较浅,身体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面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条纹,两侧和中间各一条白色纵纹从头前方向后延伸,三条白色纵纹间有两条黑褐色纵纹。前后足的趾均具有粗而长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尾短。
本种以
大西洋和
太平洋为界,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
北美洲,且主要分布在北纬35°-60°之间的区域。中国境内除台湾省和
海南岛外,各省均有分布。狗獾主要栖息于森林、山坡灌丛、草地、荒野、沙丘草丛及湖泊堤岸等环境。不同的狗獾
亚种对栖息环境的偏好有很大差别。
2015年,狗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3年,狗獾被列入
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狗獾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对于
生物多样性都有一定意义。此外,狗獾是一种皮、毛兼具的野生
经济动物。
起源演化
欧洲狗獾于
鼬科(Mustelidae)狗獾属(Meles)动物,狗獾的祖先起源于
麦芽西兽(Miacis),麦芽西兽出现于渐新世纪初期,在
新生代中、晚期经历过适应辐射,约200万年,狗獾分布到中国。狗獾
属下含四个物种,Meles meles(Linnaeus,1758),Meles leucurus(Hodgson,1847),Meles anakuma(Temminck,1844)和Meles canescens(Blanford,1875 );一般将狗獾下设四个
亚种,即Meles meles heptneri(Ognev,1931)、Meles meles marianensis(Graells,1897)、Meles meles meles(Linnaeus,1758)和Meles meles milleri(Baryshnikov,Puzachenko and Abramov,2003)。
形态特征
狗獾是
鼬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形肥壮,体长约0.5米-0.9米,体重约5千克-10千克。
雌性体长较短,体重较轻。从头顶、背部,至尾部有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的粗硬针毛覆盖,背部的黑褐色针毛较体侧深,有的个体体侧几乎呈现乳白色,从下颌、腹部,至尾基及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绒毛白色或灰白色。
头部针毛较短,狗獾面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条纹,两侧从口角经耳基到头后各有一条白色或乳黄色纵纹,中间一条从吻到额,三条白色纵纹间有两条黑褐色纵纹,从
吻部两侧向颈背延伸。吻鼻长,鼻端粗钝,鼻垫与上唇之间被毛,眼小,耳壳短圆,耳背及后缘黑褐色,耳上缘白色或乳黄色,耳内缘乳黄色,颈部粗短,喉部黑褐色。四肢短健,前后足的趾均具有粗而长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尾短,尾背与体背同色但夹杂的浅色毛较多。
幼崽除头部白色外,周身均被灰白色绒毛,而背部及四肢稍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本种以
大西洋和
太平洋为界,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
北美洲,且主要分布在北纬35°-60°之间的区域。中国境内除台湾省和
海南岛外,各省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狗獾主要栖息于森林、山坡灌丛、草地、荒野、沙丘草丛及湖泊堤岸等环境。不同的狗獾
亚种对栖息环境的偏好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欧洲,狗獾偏好低海拔、有空地的落叶树林,或有小块林地的开阔牧场,也可以在混合和针叶林、
灌木丛、郊区和
城市公园中生存。在
西班牙中部,狗獾偏好中海拔山区,那里既有带牧场的开阔树林,也有松林,其栖息处常有水道,以及树木和岩石的覆盖。在瑞士尤拉山脉,狗獾在冬季和春季生活在森林和树木繁茂的牧场,在夏季和秋季生活在农田。
生活习性
穴居行为
狗獾是穴居动物。偏好选择具有钙质沙土,且四周有木本植被的地方挖穴,挖穴时依靠软骨质的鼻垫拱土,用前爪进行掘土,挖洞而居,洞道长达几米至十余米,其内通道纵横。狗獾的洞穴分为两种,冬洞是狗獾多年居住的洞穴,其复杂性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平均有10个出口,尽管狗獾的巢有许多洞口组成,但真正用于进出的洞口不多,洞内有主道、侧道及盲端,主道四壁光滑整齐,无杂物及粪便,末端以干草、树枝、树叶筑窝,与外端的小径相通。春、秋季节在农田附近的土岗和灌丛处挖凿临时洞穴,这类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窝小,草垫薄,通常为一个出口,偶尔有两个出口。狗獾的个体越大,洞道的口径也越大,洞口开挖的方向有种类型:斜向型、垂直型和水平型,斜向形洞口最多。狗獾极其敏感,一旦常用洞口有异物即放弃使用,另掘新洞口。狗獾洞口的隐蔽情况也可以分为三类:完全隐蔽在灌丛中,近处也难于发现;洞口有植被隐蔽不完全,很容易发现洞口;洞口完全裸露,无植被遮盖。狗獾经常使用的洞口一般都是非常隐蔽的洞口。
中国
黄土高原地区的狗獾常利用洪水冲刷成的土洞为穴,在洞道上部挖数个洞道,组成窝穴,群众称之“串洞”。有狗獾居住的洞穴,洞口光滑,泥土疏松,其上留有足迹,松土延伸远达20米左右,在松土尽端的两侧有卵圆形粪坑。
狗獾在出洞时会将头慢慢试伸出洞,四处窥探,没有音迹,才慢慢出洞,在田野中时,行走快速,在回洞时,则行走较慢,进洞前,狗獾先在洞口稍作停留,清洁头爪后才进入洞中。在出洞后,若发现音迹,就暂不回原洞,而搬到临时洞穴居住。
觅食行为
狗獾是
杂食性动物,其食物种类主要受食物资源和食物可利用性影响。主要取食土壤昆虫如蚯蚓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和像
荒漠沙蜥这样的
爬行纲,以及一些植物组织如植物的根、茎、果实。在不同的环境中食性有一定差异,在草原地带也吃狼吃剩的食物,在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为害刚播下的种子和即将成熟的玉米、花生、马铃薯、
番薯、
豆类及瓜类等,在森林中时主要取食森林中的
植物病原线虫。
社群行为
狗獾属于特殊的群居动物,其族群由平均6只,最多可达23只
雄性与
雌性组成,共同居住在一个大的地下洞穴中,部落由占主导地位的雌性和雄性领导,通常族群中的雌性较多。每个个体通常在族群范围内独自觅食和活动,只有六个月以下的幼体出现集体活动的情况,但是各个体,除育崽期的雌性外,没有个体领域保护行为。来自一个社会群体的个体具有相似的活动范围,而来自相邻社会群体的个人的活动范围几乎没有重叠。
其社群具有领域性,领域中包括洞穴和觅食地,通过公共排泄场所来标记和划定领域范围,排泄时间约1分钟,排泄时先蹲下,前后腿发生剧烈抓挠动作,前爪挖坑,排泄不同族群的狗獾常避免进入其他族群的领域范围,当在领域边界相遇时,常各自走远离对方的领域,但当其他族群的狗獾入侵另一族群的领域时,会在领域边界发生争斗。,争斗时狗獾发生奔跑与追逐,然后抱在一起,在地上翻滚,相互撕咬并发出轻柔的咆哮声或“kekkering”声,争斗以入侵一方退出对方族群领域为止。气味在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的个体识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一族群的两只狗獾相遇时,其中一只将其肛门区域压在另一只的侧面或臀部从而留下带有气味的分泌物,在狗獾中很少观察到社群等级,仅偶尔观察到成年
雄性狗獾居住在冬洞中,
雌性狗獾和狗獾幼崽居住在临时洞穴中的类似于社群分级的现象。
节律行为
狗獾的活动以春、秋两季最盛,是夜行性动物,即表现出黄昏或夜间活动的习性。白天入洞休息,夜间出来活动,活动时间通常在日落后开始,日出前结束,平均每天活动约8小时。亚成体的活动时间较短。
一般认为狗獾为半
冬眠性动物,整个冬眠过程其体温没有明显的下降,较易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在很冷的时节和
大雪的时候狗獾可能几天或几个星期都呆在洞穴里,单靠夏季和秋季积累的脂肪来维持生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条件下的狗獾冬眠习性有差异。这种冬眠期在北欧可延长到几个月,而在
西伯利亚地区,狗獾冬眠期最高达七个月,但在
欧洲南部一些区域,狗獾全年活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狗獾一般11月初进洞蛰伏,而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则推迟到11月底或12月初进洞蛰伏,次年3月-4月出洞,刚出洞的狗獾行走缓慢,只在洞穴周围觅食。在人工饲养下,冬季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冬季亦活动,只是食量稍减。
防御行为
狗獾性情凶猛,但不主动攻击家畜和人,当被人或猎犬紧逼时,常发出短促的“哺、哺”声,同时能挺起前半身以锐利的爪和犬齿回击。
生长繁殖
狗獾每年繁殖一次,窝巢呈盆状,低于地表,用大量狗毛草、
山刺玫叶及
禾本科杂草筑成。交配可以全年进行,但通常发生在仲夏和冬末,9月-10月雌雄互相追逐,进行交配,
受精卵可以立即植入
子宫,也可以延迟大约十个月,胚胎滞育期间狗獾仍可以交配,即
雌性狗獾有能力进行过度繁殖,总妊娠期可能长达9个月-12个月。次年4月-5月间的夜晚或清晨产仔,每胎2仔-5仔,平均3个幼崽。幼崽约两个月后睁眼。6月-7月份幼崽跟随母兽活动和觅食,秋季仔獾离开母兽营独立生活,雌雄幼崽一般在第二年后性成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据2015年
IUCN的评估,狗獾的
种群在总体上数量稳定,但是在一些农业地区,其数量已经下降。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
英国的狗獾总数增长了77%,但各地区狗獾密度差别较大;1990年,
俄罗斯狗獾数约有3万;2003年,在中国上海,狗獾从原有的土著动物转变为处于灭绝边缘的动物。2006年,由于
狂犬病的减少,中欧的狗獾密度有增长,同年,
芬兰的狗獾在其分布区边界的种群密度较低,约为每十平方公里2只-2.5只个体;2012年,狗獾在
以色列是第二常见的小型食肉动物。
威胁因素
狗獾受到的威胁因素主要来源于
栖息地的减少和破碎化、人类的杀害、传染病和种间竞争。
一是栖息地的减少和破碎化,2003年,
上海市的狗獾
种群由于该原因从土著物种转而处于灭绝的边缘。
二是人类的杀害,狗獾有时会因危害农作物而被当作害兽受到迫害,也因其经济价值,狗獾在某些国家,如
俄罗斯和
德国,被猎杀以获取肉类和脂肪和用作药物。
三是传染病的威胁,在中欧,
狂犬病曾严重减少狗獾的数量。由于该物种是
牛结核病的媒介,
英国为消除结核病而尝试消灭狗獾。
四是种间竞争,在
芬兰,引入的浣熊有可能与狗獾发生竞争。
保护级别
2015年,狗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狗獾被列入
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狗獾已被多国如英国、
法国等国家列入保护名录,且因其分布在许多保护区中而间接受到保护。
主要价值
狗獾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对于
生物多样性都有一定意义。
狗獾是一种皮、毛兼具的野生
经济动物。狗獾的毛皮,称獾皮,可被用来制作地毯,裘皮服装和车坐垫,是中国的传统出口物资。獾毛的毛杆粗细均匀、弹性大、耐磨,可用作制刷、笔。
物种危害
首先,狗獾常危害农作物和破坏堤岸,因此被认为是害兽,危害作物一般有两个时期:播种期为害种子,造成缺苗;成熟期为害成熟的果实,其它如豆类、瓜类等也择其熟者食之,使作物减产。其次,獾对水利工程也有一定的危害,在江河、堤坝、水库上打洞,影响堤坝安全。最后,由于狗獾是牛结核病的媒介,能引发牛结核病,造成经济损失。
物种对比
狗獾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具有相似的形态和分类地位,对其进行简要物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