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是汉语官话分支西南官话的一种,和四川话有90%的相似之处。重庆方言又称重庆话、重庆言子,直白易懂,词汇众多,诙谐幽默。
由于
湖广填四川以及抗战期间
重庆市成为
北洋政府陪都、战时首都,大量的沿海地区居民内迁重庆,重庆成为
移民城市。重庆方言是移民的产物,间杂了吴语区、湘语区以及客家话、
闽南语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讯条件以及交通条件改善,人口频繁地流动,重庆方言又出现融合发展,向普通话靠拢的的趋势。
学术划分
重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在重庆方言中又细分为三个大的方言片:灌赤片、黔北片、成渝片。
重庆主城都市区等大部分区县属于成渝片,
綦江区、江津一带归属灌赤片,酉阳秀山归属黔北片。
狭义的重庆方言指现
重庆市中心城区(重庆市主城中心九区
渝中区、
江北区、
渝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巴南区、
大渡口区、
北碚区)的方言,区别于重庆直辖市行政区划中的其他区、县方言。
广义的重庆方言包括重庆市行政区划中的所有区县方言,区别于中心城区的方言还包括了江津话、万州话、
丰都话、酉阳秀山话等区、县方言,各具特色而自成一体。
语音特点
声母
重庆方言共有19个声母,辅n和l不分,也就是说重庆方言中没有鼻音声母n,也无翘舌和平舌之分。
韵母
重庆方言有6个单韵母,没有ing、eng后鼻韵母。
声调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入声归并到阳平,但是
綦江区、江津地区保留了入声。
重庆话的部份汉字读音接近中古汉语,不如见系不颚化,保留了歌韵等。
大多数的重庆方言发音和普通话不一样的字都是由于重庆方言比普通话存古所致。
见系字和晓系字
古汉语中古见晓组的某些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读成了舌面音,但在重庆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古音,读成舌根音。
街(
GAI周延阴平) 解手(gai-阳平) 介绍(gai-去声) 螃蟹(hai-上声,部分地区读成kai-上声)
重唇音的保留
中古《
广韵》的”帮滂并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在重庆方言中分化为5个声母和零声母。下列这些字在北京语音中读轻唇音f,但是在重庆方言中保留了重唇的读法,因而成为例外。
甫:杜pu 赴:前pu后继 阜:pu阳 伏:pu下
保留歌韵
重庆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歌韵字韵母,如哥(go)、歌(go)、戈(go)
回韵皆韵
打雷(luei)、贼(zui)娃子、眼泪(luei)、类(luei)别
其他不规则变化
眉(mi)毛、胁(xia)孔
话题结构
主语做标记性话题
例如:他啊,喜欢喝酒。
它是愣个的,他有些人,他要打发的是他的时间,他豆进入他的钱之后,他把它天天盯到。(“愣个”表示“这样”)
宾语做话题
例如:吴先生,我给了两本书。
时间词、地点词做话题
其他做话题的成分
动词短语做话题,例如:幺妹的话,起码要吃满满一碗,添都要添一碗。
小句做话题,例如:小张骗老婆,我不相信。
语域式话题,例如:老王的这个义举,我们只剩下敬佩二字了。
俗言俗语
重庆市方言俚语俗语与重庆地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是对地方文化的反映,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重庆本地生活的老百姓口口相传,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对丑恶社会现象的讽刺。蕴含着朴素的真理,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哲理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人文特点。
人文文化
重庆的人文特点在重庆方言俚语俗语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映,例如:
说这(音:列)些,不存在。意思是我们不用说这么客气的话,帮你办这件事不存在什么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困难。言简意地反映了重庆人豪气与仗义,也是重庆人人际交往的信条。
茅厕头插担,搅(音:搞)屎棒。意思是专门捣蛋、胡搅蛮缠的人,老百姓将这类人比作搅屎棒,是对其的辛辣讽刺和厌恶。看似低俗,却也显幽默。
地域文化
重庆方言俗言俗语来自于老百姓的口头创作,他们根据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具有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地理位置甚至地名关联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例如:
扯谎坝儿,特指解放前的较场坝,泛指旧时小生意人聚集、算命以及卖艺的地方,现在专指欺骗他人的人。
解放碑的钟—不摆了。解放碑是
重庆市市中心的一个地名,该地名因民国时期建设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而得名。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在碑的上部四面有钟。不摆了字面意思是钟摆不动了,实指好极了,不用说了。
白市驿的
板鸭干绷。重庆白市驿特产是板鸭,制作时用竹块儿绷成板状,烤得很干,产生“干绷”一词。实指大肿脸充胖子,没有钱却非要摆阔,硬撑着做某件事。
码头文化
长江、
嘉陵江以及
乌江是重庆境内主要的水系,内河
航运的发展使重庆形成了众多的码头,重庆也成为中国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全国各地客商云集,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对重庆方言俚语俗语形成重要的影响。例如:
艄公多了打烂船。比喻
主事的人多了必坏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主心骨。
慢船也要拢
重庆市。比喻只要方向正确了,就算做事的效率不高,也终能达到目的。
移民文化
历史上明末清初“
湖广填四川”以及抗战期间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都造成了大量北方以及中部、东部地区人口涌入重庆,重庆方言也随着这迁移融入不断的融合改变发展。例如重庆方言中的“落雨“(下雨)、堂屋(正屋中间的客厅)就与湘语区讲话相同。解(音gai)手(上厕所)就与湖广方言中相同,老表(表兄弟姊妹)就与江西方言相同。
“袍哥”文化
特殊历史时期,袍哥文化在重庆根深蒂固,他是码头文化的演变,其核心内容注重规矩二字,讲江湖义气,看兄弟情谊。虽然属于袍哥的历史早已经结束,但”袍哥“文化给
重庆市人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体现在了重庆方言中。例如:
扎起。意思是兄弟们要互相包涵,遇到各种苦难麻烦时要互相帮助。
拜码头。意思是初到某地,拜访厉害相关的人物,以求在各种事情上面予以关照。
重庆方言文艺作品
重庆方言影视作品
重庆方言话剧
白象1938
导演:袁野
剧情简介:在1938年的老重庆白象街,以重庆本帮菜赵家太安鱼和
广东省外来户黄家清蒸鱼的恩怨为线索,讲述了一个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三角爱情故事。该剧由303话剧社创作完成。
移民金大花
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和重庆文学艺术奖。
编剧:
总导演:
主演:
演出:重庆三峡歌舞剧团
三峡人家
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荣获
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编剧:伟巴
总导演:王小棕
主演:朱启瑞、刘莹、牟方瑛子、韩嘉祥、金春泰
演出:重庆三峡歌舞剧团
重庆方言文学作品
作家:沈定顺
重庆方言歌曲
我是重庆崽儿
重庆方言雕塑
重庆方言墙
重庆方言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