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德·弗兰克(1929年2月24日-2005年4月25日),
美国德裔社会学家和经济史学家,
世界体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70年后,
弗兰克提倡相互依赖理论,1984年后,他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尽管他在
政治经济学中运用了一些
马克思主义概念,但他拒绝了马克思关于历史阶段的观点,以及普遍的经济历史。
弗兰克1929 年生于
德国。父亲是一位犹太作家。1933 年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父亲为了逃避纳粹统治,在弗兰克年仅4 岁时举家迁往
瑞士,父亲则去了美国好莱坞以写作谋生。
塞扎尔·弗兰克在瑞士度过童年, 1941 年赴美国上中学,在斯沃思摩尔学院学习,同时在木材厂等一些工厂干活并从事各种低工资服务工作。后入
芝加哥大学学习
经济学, 195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研讨的是
乌克兰农业问题) ,但他强烈反对他的货币主义导师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芝加哥学派理论。毕业后在多所美国大学任教。1960年他访问
古巴,后去
加纳和
几内亚。1962 年再去
拉丁美洲,在
智利与马尔塔·弗恩特斯结婚。马尔塔从事
社会运动,主张
社会正义,弗兰克
吕振羽她合写一些研究分析拉美社会运动的著作。弗兰克在拉美先后任教于
巴西利亚大学(1962~1965) 、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1965~1966)和
智利大学(1968~1973) ,深入研究拉美问题并投身社会运动,他关于依附论的思想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他积极参与智利
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领导的改革活动。1973年皮诺切特军事政变后,弗兰克与妻儿被迫流亡
德国。
弗兰克在《每月评论》等杂志发表的文章观点被
资本主义统治阶级视为“危险言论”而被美国司法部长宣布禁止入境(直到 1979 年
波士顿大学一次研讨会邀请他出席时才得以解禁) 。他在欧洲先后在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1973~1978) 、
英国的
东英吉利大学(1978~1983)和
荷兰的
阿姆斯特丹大学(1981~1994)任教和进行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弗兰克除继续关注
拉丁美洲问题外,开始更多地研究资本主义全球危机、
新自由主义和里根
经济学的失败。1993 年妻子马尔塔病逝。他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所工作达 10 多年,直到 1994年退休。此后他在多所美国大学和
加拿大大学工作。总起来看,他曾先后在 9 所北美大学、3 所拉美大学和5 所欧洲大学任教和研究,在全世界各地各种机构和会议上作过无数讲话和报告,他的观点和学说影响广泛。2003 年
弗兰克与艾莉森·坎德拉结婚,她在弗兰克一生最后的几年里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和护理他的生活。2005 年 4 月 23 日,
弗兰克教授病逝于
卢森堡,享年76 岁。
弗兰克作为依附论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的依附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以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在讨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也是新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弗兰克关注与研究的领域广泛,他对
经济学、
社会学、人类学、
政治学、
世界史、
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与南北关系、
拉丁美洲问题、
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体系、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对资本主义社会持尖锐批判态度,反帝、反殖、反霸立场鲜明。他思想敏锐,著作极为丰富,一生著书40 多部,文章1 000 多篇。弗兰克在60 年代中期发表的《不发达的发展》(1966)和另一篇论文《发展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不发达》(1967) ,以及专著《资本主义与拉丁美洲的不发达》(1967)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
他的著作还包括:《依附论》(与
保罗·斯威齐、多斯桑托斯和
弗兰纳里·奥康纳合著) 、《拉丁美洲: 不发达还是革命》 (1969) 、《发展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不发达》(1971) 、《流氓资产阶级: 拉丁美洲的流氓式发展,依附性,阶级与政治》(1972) 、《依附性与不发达: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学》 (1972 ,与科克罗夫特和
约翰逊合著) 、《论资本主义的不发达》 (1975) 、《智利的经济“种族灭绝”》 (1976) 、《思考新的世界经济危机》 (1976) 、《世界性积累, 1492~1789》(1978)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1978) 、《墨西哥农业, 1521~1630: 生产方式的转型》 (1979) 、《世界经济的危机》 (1980) 、《第三世界的危机》(1981) 、《全球危机的动力》(1982 ,与阿明、阿里吉和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合著) 、《欧洲的挑战》 (1983) 、《批评与反批评》 (1984)等。从这些书目中可以看到
弗兰克前期学术生涯的大体轨迹。
从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弗兰克更多地关注
世界历史和世界体系的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包括:《改变革命:社会运动与世界体系》 (1990 ,与阿明、阿里吉和沃勒斯坦合著) 、《中亚的中心地位》(1992) 。
弗兰克在世界体系的研究中意识到东、西方在1492 年以前就已存在于同一世界体系之中,世界体系内部欧洲部分的变化是和整个体系的其他部分密切相关的。他在这段时期中的许多论文都在探讨这些问题,这些努力和结果充分体现在 1993年出版的《世界体系: 500 年还是5000 年?》(与巴里·吉尔斯合著) 。随后,弗兰克进一步把研究目标集中于 1400~1800 年的全球经济,在 1998 年发表了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重新面向东方》 (中文版译名为《白银资本》) ,他把这几个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作了新的论述,把
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把
中原地区(和印度)置于亚洲的中心,认为中国在世界
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极为突出和积极的地位。
弗兰克认为,世界体系理论家们在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自身并没有跳出欧洲中心主义的臼。此书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问题,在学术界有很大反响,在 1999 年获
世界历史学会大奖。这反映国际学术界对于
弗兰克追求学术真理和执着治学态度的高度赞扬。
弗兰克·康罗伊不顾多年的癌症疾患,始终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病床上写作《重新面向东方》一书的续篇: 《重新面向东方, 19 世纪》,该书已接近完成,有望由其友人安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