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
海狸鼠科海狸鼠属下的唯一物种
海狸鼠(食虫类:Myocastor coypus),又称河狸鼠、狸、沼狸,大型半水生植食性啮齿动物,原产于南美洲。海狸鼠体长47.2~57.2厘米,平均52.1厘米;尾长34~40.5厘米,平均37.5厘米。雄性体重约为6.7千克雌性约为6.36千克,平均6.53千克,雄性体型大于雌性。外形像一只硕大的老鼠,背部拱起。耳朵、眼睛和鼻孔位于头部上部。头部较大,形状接近三角形。耳朵较小,嘴部为瓣膜状,门齿较宽。腿部很短,后肢长于前肢。尾巴长而圆。皮毛由柔软、密集的底毛和长而粗的护毛组成,护毛通常为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底毛为深灰色。
由于皮毛养殖场的逃逸,海狸鼠已经在北美、欧洲亚洲有大量野生种群,并对水利设施与当地环境造成较大破坏。海狸鼠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名为“世界上最糟糕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
2016年,海狸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LC)。
物种分类
分类
系统发育
海狸鼠属(Myocastor)与彩绘鼠属(Callistomys)和原针鼠属(Proechimys)构成一个独特的支系,三者互为姐妹群。
形态特征
海狸鼠大型半水生植食性啮齿动物,体长47.2~57.2厘米,平均52.1厘米;尾长34~40.5厘米,平均37.5厘米。雄性体重约为6.7千克雌性约为6.36千克,平均6.53千克,雄性体型大于雌性。海狸鼠外形像一只硕大的老鼠,背部高高拱起。头部较大,形状接近三角形,口吻处较细。耳朵较小,嘴部为瓣膜状,嘴唇在门齿后方闭合。门齿较宽,前表面有橙黄色色素耳长约2.7厘米,耳朵、眼睛和鼻孔位于头部上部,以适应半水生生活。。腿部很短,后肢长于前肢。前爪有四个灵活的指头与一个残存的拇指。后脚长约13.5厘米,前四个脚趾有蹼,第五脚趾可以用来梳理毛发,足底无毛。皮毛由柔软、密集的底毛和长而粗的护毛组成,护毛通常为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底毛为深灰色,在腹部较为密集。下巴被白色的毛发覆盖。尾巴长而圆,尾巴上的毛发很稀少。
海狸鼠颅骨较重,有一个较大的矢状嵴与宽大的眶下孔,颧弓很宽,有一个厚的颈骨和一个小的颈窝。颅全长约11.42厘米,颧宽约6.81厘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海狸鼠原产于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的一些地区(南纬23°以南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巴拉圭乌拉圭等国)。但由于皮草养殖场的海狸鼠逃逸,其野生种群已出现在欧洲、北美、东北亚、东非、中东日本,成为这些地区的入侵物种。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海狸鼠种群也可能是人为引入的结果。
栖息环境
海狸鼠喜爱靠近水的栖息地,如沼泽地、湖泊边缘和缓慢的河流,特别是在岸边有水草或肉质植物的地方,主要在水体沿岸100米内活动。海狸鼠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与海拔较低的地方,但在智利杰罗斯群岛的咸水中,海拔1190米的栖息地也可生存。
海狸鼠通常在45~90度坡度的河岸上建造洞穴,洞穴可延伸1~6米,有多个入口。其平台巢(Platform nests)是由当地植被为材料建造的。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海狸鼠为植食性动物,是一个机会主义进食者,会食用大量不同种类的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等的茎、叶、根甚至是树皮。海狸鼠有时会使用浮木或其他水上漂浮物作为进食平台,用前爪抓住食物进食。海狸鼠在高种群密度下可以减少水生植物数量,改造当地水域环境,使当地出现开放水域。
节律行为
海狸鼠是夜行性动物,活动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进食、梳理毛发与游泳。海狸鼠通过用爪子抓挠和嘴部的啃咬动作来梳理毛发。海狸鼠的体温不稳定,与气温呈正相关,它们在体温过低时会晒太阳,尾巴和四肢远端部分的血液供应被用来调节体温。在寒冷的夜晚,海狸鼠会蜷缩起来,以保持能量。。寒冷的天气也会导致海狸鼠迁移。人工饲养的海狸鼠也主要在夜间活动,即使饲养员会在白天投喂它们。
海狸鼠可以持续在水下待10分钟以上,它们使用有蹼的后脚交替推进来游泳,有时会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海狸鼠在整个活动期都会进食和排便,其86%的粪便是在水中排泄。
社会行为
海狸鼠高度群居,其群体通常由2~13只个体组成,包括有亲缘关系的成年雌性及其后代与一只成年雄性。年轻的成年雄性会被驱逐出群体。除了在交配时期,群体中的雄性会受雌性支配。幼仔出生前,群体中的雄性会给雌性提供食物并保护雌性。幼仔出生后,雌性负责照顾幼仔,群体中的雄性个体会尽力保护巢区。
生长繁殖
海狸鼠全年可进行繁殖,繁殖间隔时间取决于气候、天气条件、捕食者、疾病与雌性的营养状况。海狸鼠每次发情很少超过2天,发情期间隔5~60天不等,妊娠期127~139天不等,雌性大概在6~15月龄时第一次分娩,平均产仔数3~6只(范围1~12只)。雌性海狸鼠通常在水体边缘的开放式巢穴中,或在其洞穴深处的大型巢穴中产仔。幼仔出生时平均重225克,身体被柔软的毛发覆盖,1月龄会长出较粗的毛发。平均在54天龄时断奶。幼仔出生后的前五个月体重迅速增加。在约6月龄时性成熟。野生海狸鼠的可以活到6年,圈养条件下可达10年。
种间关系
海狸鼠有诸多天敌。在南美洲,海狸鼠最主要的哺乳类天敌是美洲豹(Panthera onca)、美洲狮(Puma concolor)、虎猫虎猫属 pardalis)和小斑虎猫(Leopardus tigrinus)。在俄罗斯等地,家犬(Canis familiaris或Canis lupus familiaris)、金背胡狼(C. aureus)、(C. lupus)和丛林猫(Felis chaus)是海狸鼠的主要天敌。在其他地区,红狼(Canis rufus)、赤狐(Vulpes vulpes)、白鼬(Mustela erminea)、赤肩鵟(Buteo lineat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灰林鸮(Strix aluco)、几种眼镜凯门鳄凯门鳄)、美洲鼍属(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以及一些大型食肉鱼与蛇类也会捕食海狸鼠。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海狸鼠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正在增加,部分地区将海狸鼠视为一种入侵物种,并用各种方式进行人为清除。而在阿根廷的许多河流与湖泊中,海狸鼠的数量可能在迅速减少。
致危因素
海狸鼠在其分布的大部分地区没有主要的威胁。而在阿根廷的部分地区,它们因为牧民的人为清除而变得濒临灭绝。
保护措施
海狸鼠在其分布区内的保护区中受到保护。
保护级别
2016年,海狸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LC)。
与人类的关系
价值
海狸鼠的皮毛与身体其他部位对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材料来源。在19世纪初,出于对海狸鼠皮毛的需求,它们被人为引入世界各地。海狸鼠绒毛浓密柔软,保暖性强,皮革坚韧耐磨且弹性好,价格低廉,适合制作衣领、袖口、帽子等各种防寒衣物甚至冬用航空服。海狸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价格较高。海狸鼠的脂肪也可以作为高级化妆品的原料,提取的肝素也可作为凝血药用于临床。
人工养殖
法国于1882年首次对海狸鼠进行了人工饲养;阿根廷于1992年建立了海狸鼠养殖场;中国于1956年从前苏联首次引进海狸鼠种鼠,先后在黑龙江横道河、吉林左家、房山区、山东微山等地进行设场饲养。20世纪60年代初,海狸鼠饲养曾有较大发展。21世纪初中国北京地区又重新从中国国外引种进行规模化饲养。
人工饲养海狸鼠的饲料包括精饲料、多汁饲料、青干草及枝条类、动物性饲料、营养补充饲料等。幼鼠断乳时,饲养员会加强管理,防止因生活环境改变而出现精神不安与食欲不振,并防止幼鼠相互打斗。海狸鼠在7~8月龄时被称为“成鼠”,这时要进行选种,一部分用来繁殖,一部分用来取皮(在9~10月龄时进行取皮)。
入侵物种应对措施
由于海狸鼠的活动会导致湿地转化为开阔水域,并可能严重减少湿地生物量,危害农作物,并会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很多地区对海狸鼠入侵种群进行了检测与管理。海狸鼠被列入欧盟外来入侵物种条例,该条例于2015年1月15日生效。对于入侵海狸鼠形成的野生种群,人们会通过射击与诱捕来进行控制,也会使用德国猎犬与毒药等来进行防治。对于中型或小型海狸鼠入侵种群,人们会倾向于将其根除。在海狸鼠泛滥的地区适当改良耕作制度以减少其对农作物的危害。通过提高皮毛价格与增加对海狸鼠制品的需求,从而促进狩猎,这种方式也对海狸鼠的生物入侵有一定防治作用。
参考资料
..2024-08-21
海狸鼠.IUCN.2024-08-21
..2024-08-21
..2024-08-21
目录
概述
物种分类
分类
系统发育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社会行为
生长繁殖
种间关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与人类的关系
价值
人工养殖
入侵物种应对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