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英语:Sully)是一部美国传记电影,取材自“哈德逊奇迹”事件主人公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Chesley Sullenberger)的真实经历。该片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
汤姆·汉克斯、
阿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主演,于2016年9月2日在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Telluride Film Festival)首映。
影片以套层结构展开叙事,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以后,又接受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NTSB,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的调查,并最终经受住考验的故事。它没有把重心放在迫降等灾难性场景,而是围绕萨利机长接受调查展开叙事。通过萨利机长接受调查,以及穿插其中的萨利机长对迫降前因后果的回忆,不仅还原出事件的完整经过,也呈现出萨利机长面临的精神困境。
《萨利机长》首映3天后就以3550万美元的成绩夺得北美地区周末票房冠军,最终获得了1.25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和2.43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
影片剧情
2009年1月15日,“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事件震惊全球。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机长(
汤姆·汉克斯饰)和杰夫·斯基尔斯副机长(
阿伦·艾克哈特饰)驾驶的飞机引擎在空中突然失灵。萨利机长当机立断,迫降在
亨利·哈德逊河面上,挽救了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尽管萨利因高超的飞行技巧和史无前例的英勇行为赢得公众及媒体的广泛称赞,他却要受到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以落实当时实施迫降是否合理操作。
NTSB告知萨利,通过精密的电脑测试结果显示:即使失去引擎,飞机仍有能力在附近的机场降落。但萨利坚称,两具引擎都已停摆,并且现实条件也不允许飞机安全着陆。萨利明白,NTSB认为这起事故可能是驾驶员的疏失,而这可能结束他的飞行员职业生涯。
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萨利机长不断回想起迫降时的场面,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杰夫·斯基尔斯一直安慰萨利,说他没做错。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也让萨利和妻子洛丽·萨伦博格(
劳拉·琳妮饰)一度处于崩溃边缘。
萨利安排了由真人驾驶员操作的模拟测试,并将结果传到了听证会。两次模拟结果都是成功着陆。但萨利认为这不够真实,因为在现实飞行过程中,驾驶员在决定变换航程前会花费时间来进行检查。NTSB同意在模拟测试中加入35秒的应变时间。调整过后,两次模拟测试的结果都是飞机坠毁。NTSB得出结论:萨利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挽救了飞机上所有人的性命。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创作缘起
2009年1月15日,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驾驶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
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
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在飞行不到两分钟后,飞机的引擎卷入飞鸟导致瘫痪。这时飞机已经起飞,而且引擎失灵,不具备返回起飞机的条件。凭借多年飞行经验,
萨伦伯格当机立断对情况做了分析,并决定紧急迫降在
哈德逊河河面上。在208秒的时间内,机上155人全部生还,仅有5人受伤。这次迫降事件被称为“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空难事件”是美国电影经常涉及的题材。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萨利机长》就取材自“哈德逊奇迹”这一真实事件。
《萨利机长》的剧本改编自“哈德逊奇迹”原型人物萨利的自述体小说《最高职责》。导演伊斯特伍德表示,不同于把斯利·萨利·萨伦伯格视为“英雄”的惯常视角,他会换个角度来呈现这一事件。
演员选择
在开拍前,导演伊斯特伍德特意去拜访了萨利机长和他的妻子,随后便决定由
汤姆·汉克斯担任主演。汤姆·汉克斯初次看到剧本时,只用了17分钟就读完了整部剧本,并当即表示一定要拿下这个角色。
前期制作时,汤姆·汉克斯在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家里和他相处了半天时间。萨伦伯格表示,汉克斯对自己的传神演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迫降事件的几位亲历者,参演了影片中的“现场救援”片段。当时最先出现的渡轮上的船长,扮演了片中救援渡轮的船长,从直升机跳到水中的潜水员也是当时的潜水员。
影片配乐
影片鉴赏
叙事手法
该片在叙事手法上别出心裁。导演伊斯特伍德没有像惯常的好莱坞影片那样以迫降作为重头戏,而是从萨利机长接受调查的梦境中切入,将叙事重心放在了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组与萨利机长的针锋相对上,聚焦迫降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给萨利机长带去的精神压力。对飞机迫降的直接呈现仅以闪回的形式穿插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暗示出这次迫降事件对萨利机长持续的精神影响。影片结尾又以闪回手法再现了听证会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场面,把情节推向了高潮。整部影片中闪回、交叉蒙太奇等手法运用娴熟自如,使影片整体的叙事逻辑既清晰明了又耐人寻味。
从叙事结构来看,《萨利机长》属于典型的套层结构。萨利机长在成功迫降后接受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的调查,并最终证明了迫降操作的合理性,这是影片叙事的第一层。在这层故事中穿插了大量萨利机长的主观回忆镜头,通过他的回忆来主观还原迫降事件,这构成了影片叙事的第二层。作为引导性的闪回镜头,插入组合段又完整地再现了迫降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形成了影片叙事的第三层。这种的叙事结构,不仅使萨利机长的形象更真实、立体,也带给观众更多的观赏趣味和解读空间。
视听语言
光线运用
《萨利机长》的大多数情节都发生在晚上,场景则是酒店房间或夜晚的城市街道。白天的戏份也大多是阴天,在画面当中几乎看不到一丝阳光。摄影机在表现主人公萨利机长时,光源往往从人物面部的一侧投射,从而在面部另一侧形成巨大的阴影。这样的光影效果,既勾勒出萨利机长本人饱经沧桑的面部轮廓,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焦灼与不安处境。
声音设计
在《萨利机长》中,大量写实风格的声音运用打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受。飞机迫降水面时与水流的摩擦的声音、金属器件碰撞的声音、水面上波涛汹涌的声音等,都利用了直混比的变化突显出迫降的巨大俯冲发出的声响,这些声音是对自然状态的真实凝练,还原出现实的原本面貌。
与此同时,《萨利机长》也运用了表现主义声音设计区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影片开始部分,萨利机长心事重重地趴倒在床上,电视里传来记者对迫降事件的报道,随后出现了近似飞机轰鸣的音效。这里表现主义式的声音设计,强调了萨利机长的不安和焦虑。
人文主题
尊重生命
《萨利机长》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上。影片的主人公萨利机长,在飞机遇难的危急关头,凭借四十多年飞行经验,当机立断决定在河面上迫降。最终,飞机上所有人都被成功解救。当萨利机长被送往医院,直到最终确定机上人员全部生还后,才如释重负。塔台的空中管制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也都传达出一种尊重生命的理念,共同强化了影片整体的人文关怀。
多维塑造人物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萨利机长》着力塑造了萨利机长这个中心人物。影片首先充分肯定了萨利机长的能力。在危难关头,他临危不惧,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成功化险为夷,挽救了飞机上所有人。萨利机长的智慧和勇气,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芒。此外,影片也不避讳呈现萨利机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脆弱。面对NTSB调查组的质疑和诘问,萨利机长没有向妻子或同事倾诉内心的痛苦,并随之遭遇接了连不断的梦魇。影片把萨利机作为一个“普通人”而非“神”来呈现,这使观众看到了英雄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拉近了和主角的心理距离。
反思技术理性
影片中,尽管萨利机长拯救了飞机上的所有人,代表技术官僚体系的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组仍要对机组成员进行个人责任进行。调查组对于萨伦机长的审查可谓细致入微,却唯独没有把“人”的反应时间和判断能力纳入考虑范畴,这在无形中构成了对于盲目理性崇拜的的一种质疑和反思。
从人物塑造来看,萨利机长和其他机组成员,包括调度人员、救援人员以及乘客,都以相对丰富立体的形象出现;调查组的人物形象则像是一组符号——制度的符号。在这里,调查组的冷漠和“非人化”处理,使它成为国家管理高度
理性化的象征。这两组人物形象的对立,揭示出冷漠技术理性的和丰满多元人性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但《萨利机长》并不强调这种矛盾,而是试图把握技术与人文的微妙平衡,并传达技术应当为人文服务的观念。
荣誉奖项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部分)
反响与评价
《萨利机长》获得了1.25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和2.4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美国国内的媒体,有的肯定了该片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如《
洛杉矶时报》指出:“对于我们所知道的迫降事故和我们所不知道的幕后,伊斯特伍德老练地给出了动人心魄的描述。”有些媒体点明了主人公萨利机长与导演伊斯特伍德的相近之处。《综艺》评价道:“
汤姆·汉克斯塑造了一个对自己能力自信,又待人谦逊的男人形象,这应该也是导演伊斯特伍德的写照。”《西雅图周刊》则称:“简单但是焦点明确,很难不去解读出伊斯特伍德的自传意图。”还有媒体充分肯定了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主演汤姆·汉克斯的艺术才华。《
今日美国》评价道“伊斯特伍德使观众们感受到在驾驶舱内般身临其境的感觉”,《
芝加哥太阳报》则称“汉克斯又一次展现了可获奥斯卡提名的高超演技”。
在中国内地,《萨利机长》也广受好评。影评人桃桃淘电影称其“叙事出色有悬念有挣扎还很热血”。演员、导演
陈思诚评价称“不看会后悔一年”。编剧
张小北则坦言“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舒服的2D版
IMAX电影了。”
但围绕对于NTSB的表现,《萨利机长》也招致了一些批评。有美国观众指出,真实的NTSB并不像影片中那样具有攻击性。也有中国观众表示,NTSB作为片中被“误读”的反派,承受了太多的委屈。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