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列奥塞法隆战役(又称密里奥刻法隆战役,
希腊语:Μάχη του Μυριοκέφαλου,
土耳其语:Miryokefalon Savaşı)是1176年9月17日
拜占庭帝国与塞尔柱突厥人之间在土耳其西南部菲里吉亚的伊克尼姆(科尼亚)西部山区进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拜占庭军队来说是一次战略性的挫败,他们在穿越山口时遭到了伏击。这也是拜占庭帝国最后一次未能从
塞尔柱帝国手中夺回安纳托利亚内陆的努力。
背景
1158年至1161年间,拜占庭帝国对塞尔柱突厥人的一系列战役导致了一项对帝国有利的条约,其中
苏丹承认对拜占庭皇帝形式上的屈服。和平谈判结束后,塞尔柱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访问了
君士坦丁堡战役,在那里他被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努斯视为贵宾和帝国的封臣。在此事件之后,两国之间多年来没有明显的敌对行动。然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因为塞尔柱人希望从干旱的
小亚细亚半岛中部高原向更肥沃的沿海地区推进,而拜占庭人则希望夺回自曼齐克特之战以来失去的安纳托利亚领土。
在与
塞尔柱帝国的长期和平期间,曼努埃尔得以将军事力量集中在其他战区。在西部,他击败了
匈牙利,并对整个巴尔干地区实施了拜占庭控制。在东部,他从当地
亚美尼亚王朝手中夺回了锡利西亚,并成功将十字军公国
安条克公国降为封臣地位。然而,与拜占庭的和平也使基利杰·阿尔斯兰得以消灭内部竞争对手并加强其军事资源。当1174年
叙利亚最强大的穆斯林统治者努尔·艾丁·齐安吉去世时,他的继任者
萨拉丁·本更关注
埃及和
巴勒斯坦,而不是与帝国接壤的领土。这种权力转移使基利杰·阿尔斯兰有自由摧毁东部
小亚细亚半岛的丹尼什曼
酋长国,并将他的兄弟沙欣沙赶出了
安卡拉附近的土地。沙欣沙是曼努埃尔的封臣,丹尼什曼酋长们逃到了拜占庭的保护下。1175年,当基利杰·阿尔斯兰拒绝按照条约向拜占庭交出他最近从丹尼什曼人手中征服的相当比例的领土时,拜占庭与
塞尔柱帝国苏丹国之间的和平破裂。
战前准备
1176年,拜占庭皇帝
曼努埃尔一世在解除
匈牙利和
塞尔维亚的西方威胁之后,决定集中精力对付东方的
罗姆苏丹国,特别希望能收复安纳托里亚高原。为此,曼努埃尔开始在东线集结一支声浩势大的军队,人数约有数万人,除了本国精锐外,还包括了当时的仆从国安条克公国的拉丁部队,与已臣服
拜占庭帝国的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亲自率领的匈牙利军队。此外,曼努埃尔一世几乎集中了帝国所有的攻城器械。
曼努埃尔集结的军队在洛帕迪翁,据说规模如此庞大,横跨十英里,经由拉奥迪刻亚、乔纳埃、兰佩、塞莱纳埃、乔马和
安条克四世向
塞尔柱帝国边境行军。阿尔斯兰试图进行谈判,但曼努埃尔确信自己的优势,并拒绝了新的和平提议。他派遣部分军队由安德罗尼科斯·瓦塔兹特斯前往
阿马西亚,而他更大的部队则向着塞尔柱首都伊克尼姆行军。这两条路都穿过了茂密的树林地带,土耳其人可以轻易隐藏并设下伏击;向阿马西亚行军的军队在一次伏击中被摧毁。土耳其人后来在密列奥塞法隆战斗中展示了
迈克尔七世·杜卡斯的头颅,刺在
长矛上。
战役过程
1176年夏季,准备就绪的3万大军开始从洛帕迪昂挥师东进,目标直指
罗姆苏丹国的首都伊康尼乌姆(科尼亚)。
拜占庭帝国的南路大军分为数个分队,先锋主要由步兵构成;
左派为拜占庭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指挥官为西奥多Mavrozomes和约翰Kantakouzenos ;安条克人则负责
右派,包括了拜占庭全军的攻城器械,由鲍德温(曼努埃尔的妹夫)指挥;皇帝和经验丰富的安德洛尼卡Kontostephanos位于后方,负责精锐部队如铁甲圣骑兵的调度。
与此同时,皇帝还命令自己的侄子安德洛尼卡Vatatzes率领另一支军队,攻打苏丹国的北部重镇
阿马西亚。这样的
钳形攻势,无疑有利于分散守军的力量。但罗姆人的游牧旧俗,却能使自己的军事部署存在更大灵活性。
起初,曼努埃尔的主力进军非常顺利,但在进入对方国境后,拜占庭人发现突厥人早已破坏了沿途水源和草场。更加不利的是,军中又很快爆发了
痢疾疫情,极大影响了战斗力。不得已之下,皇帝只能在抵达废弃的密列奥塞法隆堡垒后,决定在那里稍作停留。当时的阿尔斯兰仍不愿与宗主翻脸,还是按惯例派出使臣向曼努埃尔求和,承诺将答应拜占庭方面的所有条件。这次外交行动也在拜占庭内部引发激烈讨论,让那些常年与突厥作战的将领们都建议皇帝见好就收。因为他们非常熟悉对手的特点,害怕在继续深入后蒙受不必要损失。但也有许多刚刚从军的年轻贵族,力劝曼努埃尔要及时运用兵力优势。理由是对方不可信赖,终究会在将领爆发更大冲突。最终,曼努埃尔选择听从后者意见,拒绝
苏丹的任何要求,决定再继续向伊康尼乌姆进军。
眼看外交求和失败,阿斯兰二世便准备用全力截击拜占庭部队。恰逢此时有捷报从北方传来,防御
阿马西亚的突厥军队已在密林中突袭了拜占庭北路军,斩首了敌方主帅安德洛尼卡,让留在南方的主力为之振奋。他立刻命部下将皇帝侄子首级送到前线,并集结更大人马向密列奥塞法隆靠近。在拜占庭人还没察觉前,就迅速控制了位于拜必经之路上的一处峡谷地带。那里
丘陵遍布,非常适合伏击作战。大批突厥人便藏身在峡谷两侧,等着
希腊皇帝的军队从当中通过。尽管只有对方人数的1/3,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此时,曼努埃尔还不知道自己的北路军已经被击败,对突厥人的动向更是一无所知。尽管有部下反复提醒,还是懒得为穿越关隘作必要准备。拜占庭军队既没妥善保护好自己的攻城器械,也没有前提派轻装部队侦查地形。所有人都按照密集的纵队,缓缓步入群山峻林之间。
当年9月17日,曼努埃尔和他的军队开始通过峡谷,从而拉开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序幕。首批前锋以步兵为主,主要由地方军区的长官自行负责。后面紧跟着由大批西欧骑兵组成的右翼部队,指挥官是来自
安条克公国的
鲍德温。他们也是被寄予厚望的进攻性力量。第三批进入峡谷的是重部队与攻城器械。由于车辆众多,他们很容易在狭窄处形成堵塞。为他们断后的是拜占庭
左派,同样是
希腊裔的步骑兵联队。
曼努埃尔亲率的中军就跟在他们后面,并由安德洛尼卡·康托斯特法诺斯指挥的后卫保护安全。
很快,率先通过峡谷的步兵部队开始遭到伏兵袭击。但因数量占优,他们很容易就逼走对手,迫使突厥人撤往地势更高的地方。但这些方阵步兵未能巩固阵地,也没有意识去掩护后续分队。使得罗姆突厥能重新整备,再以更多兵力突袭随后抵达的
右派和辎重车队,令右翼猝不及防。混战中,
詹姆斯·鲍德温率领的右翼承受了大部分损失。他本人因率部冲锋到太远位置,反而遭到突厥重兵围困,并遭到杀死。
当然,依然不断涌入山谷的拜占庭主力,也没能在之后的伏击中占得便宜。在非常狭窄的地形上,他们还要被后卫和前头的大量辎重车堵住去路。既无法对居高临下的敌人还击,也不能结成防御队形抵抗。各分队在遭遇不同来源的突厥攻打后,也变得首尾不能相顾,无力帮助友军共同迎击。激战正酣之际,阿尔斯兰还让人用矛尖挑着安德洛尼卡Vatatzes的首级示众,进一步打击了拜占庭军队士气。
此后,罗姆骑兵就开始集中进攻那些移动不便的辎重部队。他们虽然有屁股后面的
左派分队保护,但因为队列太长而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等到左翼指挥官约翰-坎塔库震努斯也被杀死,曼努埃尔所在的中军便有些岌岌可危。不过,还是因为数量占优,拜占庭军队给对方也造成了许多伤亡,将原本的速战速决变成了长时间战。
年事已高的曼努埃尔开始因后悔而非常气馁,一度沮丧地准备放弃救援包围圈中士兵。经过部下的反复劝说才重新鼓起勇气,命令安德洛尼卡Kontostephanos和安德洛尼卡Lampardas率领铁甲圣骑兵奋勇向前,推开了拥挤在道路上的车辆和牲畜,并且稳住了战败者的军心,掩护拜占庭军队
左派有序突围。经过艰苦的激战,让军队暂时消除了危机。但曼努埃尔自己也身负重伤,仅盾牌上就插着30多支箭矢,头盔也被突厥人的
锤矛打歪。并且由于场面混乱,他还和护卫们走散。幸好有突如其来的沙暴打断交战,才给皇帝和整个拜占庭军队以喘息之机。
此时,一名
拜占庭骑兵发现了正在树下休息的曼努埃尔。他决定留在皇帝身边保护,并帮曼努埃尔扶正头盔。稍后的小规模混乱中,一小队突厥企图对他们大开杀戒。但老皇帝还是用
长矛刺死了正要夺走他战马的突厥人。接着又用长矛杀死1人,在身边的战士的帮助下逃脱追击。最后与中军部队会合,一同冲出这片峡谷。由于损失不大的拜占庭先锋已在附近筑起营垒,后续人马便得以规避骑兵袭击,并等来了同样损失有限的后卫部队。
结果
夜幕降临后,突厥人不得不暂停了攻击。但失去补给和辎重队的拜占庭军队。仍然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谨慎的
阿尔斯兰对单日战十分满意,没有冒险对严阵以待的对手发起夜袭。直到日次天亮,才派少量骑射手围绕着拜占庭营地放箭。Choniates建议曼努埃尔放弃他的部队,但被其他将领斥回。躲在里面的拜占庭士兵还2次尝试反击,但因为罗姆军队的快速后退而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作为胜利方的
苏丹便再次派出使臣,提议与曼努埃尔达成停战协议。
为了让自己和部下能安全回国,曼努埃尔只得同意拆除最近建造在多利莱乌姆和西比利亚的2处堡垒,从而宣告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彻底结束。
平心而论,这场
伏击战还不足以扭转
小亚细亚半岛的实力对比。拜占庭军队虽然损失达到6000-12000人(很一部分是
安条克公国的军队),对面的
罗姆苏丹国也付出了相当代价。这也是阿斯兰会在获得战场优势后,会期望迅速达成和平协议的原因。
后续作战
在结束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次年,即1177年,罗姆苏丹国国王阿尔斯兰集结数万大军,开始进攻拜占帝国本土,兵锋直逼土麦那,拜占庭大军在君士坦丁杜卡斯,迈克尔阿斯匹塔斯和约翰维塔斯指挥下乘
土耳其人后彻之际突然反击,大败土耳其军(曼德尔河谷战役,或称Hyelion-Leimocher战役)。
曼德尔河谷战役结束后,曼努埃尔对投诚于阿尔斯兰的
土库曼斯坦部落进行了报复性征讨,并且攻陷了科尼亚附近的不少地方,但因为缺乏攻城器械,故此仍未能收复科尼亚。
影响
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密列奥塞法隆的战败情况是被拜占庭一方(主要是因战争失败而心情沮丧的曼努埃尔)而夸大了。此战役中拜占庭大军仅仅损失一万二千人左右,而且大多数为
安条克四世的仆从部队。另外,拜占庭后方的精锐并无遭到太大损失,
左派的情况也因为曼努埃尔的及时支援而保存了不少战力,更何况,土耳其人的伤亡人数也很大。故此,全军覆没,曼努埃尔仅以身免云云当系虚说。
此役对
拜占庭帝国的实际打击,是帝国损失了绝大多数精心准备了多年的攻城器械与装备,使得拜占庭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进攻安纳托里亚上坚固的
土耳其堡垒。而且,曼努埃尔丧失了难得的单向作战的机会,他不得不再次承受东面的突厥人侵略及西欧诸国的虎视。尽管密列奥塞法隆对拜占庭人来说是一次重大失败,但并没有实质性地影响拜占庭军队的实力。这一点在拜占庭人在随后一年在美安德尔河上赢得的显著胜利中得到了证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战斗是密列奥塞法隆的反转,
塞尔柱帝国军队误入了由拜占庭将军约翰·科穆宁努斯·瓦塔兹斯设下的经典伏击。
曼努埃尔继续在一些小规模战斗中与塞尔柱人交战,并于1179年与基利杰·阿尔斯兰达成了一项可能有利的和平协议。然而,与曼齐克特一样,密列奥塞法隆是一个关键事件,随后两国在安纳托利亚的力量平衡逐渐开始转变,随后,拜占庭无法争夺安纳托利亚内陆的主导权。
密列奥塞法隆对心理影响大于军事实上的影响,因为它证明了帝国无法摧毁中部安纳托利亚的塞尔柱势力,尽管曼努埃尔在位期间取得了进展。有一种观点认为,曼努埃尔让自己分心于一系列在
意大利和
埃及的军事冒险,而没有处理更紧迫的
土耳其问题。然而,有人认为,曼努埃尔对
欧洲拉丁人和黎凡特
十字军国家施加影响的关注是为了确保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的拜占庭安全。这种雄心使曼努埃尔忽视了更接近家门的事务,而1176年的战役旨在纠正这一点。与拜占庭的和平时期使
苏丹有了许多年的时间来消灭他的竞争对手,使他能够建立起一个能够在战场上面对拜占庭军队的力量。如果没有几年时间来建立
塞尔柱帝国军事力量,这场战斗就不可能发生。此外,在战役中,曼努埃尔犯了几个严重的战术错误,比如未能有效地侦察前方路线并忽视了他的高级军官的建议。这些失误导致他将部队直接引入经典伏击。然而,为了捍卫曼努埃尔的指挥才能,很明显他非常有效地组织了他的军队。军队由多个“师”组成,每个师都是自给自足的,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独立军队行动;有人认为正是这种组织方式使他的大部分军队得以幸存,免受伏击的影响。
曼努埃尔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先锋由步兵组成。在山地地形中,步兵比骑兵更优秀,似乎步兵先锋的目的是驱逐任何占据山口制高点的
塞尔柱帝国士兵。他们未能将塞尔柱人从山口中清除,这一失败是拜占庭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外,
右派和
左派的指挥官似乎在部队部署方面表现不佳,没有像两个领先师的指挥官那样有效地部署他们的部队。
在曼努埃尔去世后,帝国陷入混乱,再也没有能力在东部发动重大进攻。密列奥塞法隆的失败标志着拜占庭放弃了恢复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努力,这片土地永远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