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大桥
重庆市渝中区与南岸区之间的过江通道
重庆长江大桥(英语:Chongqing Yangtze River Bridge),又称“石板坡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市渝中区石板坡与南岸区南坪公园之间,北连南区路,南接川黔、川湘公路,是长江中游第一座特大型城市公路桥,也是重庆市西南部的城市主干道的重要构成部分。
1977年1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开工修建。1980年6月,重庆长江大桥竣工,同年7月1日胜利通车。截至2008年,重庆长江大桥通过汽车量超过30亿辆次,是中国车流量最的大型跨江桥梁。为扩大重庆长江大桥的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压力,2003年,重庆市政府决定对重庆长江大桥进行加宽改造,原有的重庆长江大桥与复线桥均采取单向行驶。2003年12月,复线桥工程开工,2006年9月竣工。2006年5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进行复线桥的合龙工程;5月27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复线桥的合龙工程,复线桥全线贯通;8月27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桥面沥青铺装工程;9月2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南北桥台及地下通道、桥面防撞栏杆及人行道装饰;9月6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过交工验收;9月24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大桥荷载实验工作;9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运营。
重庆长江大桥由原旧桥、复线桥、桥墩、引桥及两岸立交组成,有七墩二台,共八孔;全长1121米,桥面宽21米;双向八车道,其中车行道1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米,高60~70米。北引道长496米,南引道长1398米(其中南桥头双孔隧道各长311米),南坪和北桥头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半立交式样,以提高车辆通行能力。
建设历程
1977年1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动工兴建。
1980年7月1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车运营。
1981年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过竣工验收工作。
2003年12月28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基础设计,并进行桥墩建设工程,其复线桥动工兴建。
2005年12月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对《正桥钢-混凝土接头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大纲进行了评审,完成重庆长江大桥项目方案的审核工作。
2006年5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进行复线桥的合龙工程;5月27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复线桥的合龙工程,复线桥全线贯通;8月27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桥面沥青铺装工程;9月2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南北桥台及地下通道、桥面防撞栏杆及人行道装饰;9月6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过交工验收;9月24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大桥荷载实验工作;9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运营。
2015年10月9日,重庆长江大桥启动大桥景观照明提升工程。
桥梁位置
重庆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市西南部,连接渝中区南岸区,西距上游菜园坝长江大桥约2千米,东距下游东水门长江大桥约2.7千米,北起石板坡立交,上跨长江水道,南至黄葛渡立交,大桥线路北经石板坡立交后,接长江滨江路、南区路、石黄隧道,南经黄葛渡立交后接南滨路、江南大道。
重庆长江大桥又名石板坡长江大桥,位于重庆渝中区石板坡和南岸区黄葛渡立交之间。
大桥类型
重庆长江大桥是一座三跨连续梁桥,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需要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斜拉体系、有推力拱、无推力拱……几乎涵盖了所有桥梁的施工方式,其复杂和频繁的体系转换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中交二航局项目部总工程师汪存书介绍,建大跨度的钢拱桥,最大的难度是拱桥无外来支撑力、承载力,全靠钢拱自身的力学设计精度。552米跨度钢桁系杆拱桥上部钢桁结构的安装,是朝天门长江大桥最有特点和最具技术难度的关键施工工序。此外,整个桥梁用钢达到五万吨,比北京的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的用钢量还多,而其使用寿命可达到100年。
作为改善重庆市环线交通的重要路桥项目,朝天门长江大桥建成后,将实现与重庆近郊交通主干道的顺畅连接,联网互动,扩展重庆的经济“动脉”,带动重庆整体经济的同步发展。
维护设施
正桥全长1120m,分跨为86.5+4×138+156+174+104.5(m),最大跨度174m,悬臂端梁高3.2m,根部高11.0m,吊梁跨度35m,桥宽21m,四车道,两边各有2米人行道。
上部结构由两个单室箱梁组成,较三肋式节省材料,施工方便;采用三向预应力,悬臂浇筑法施工,3天强度要求达到R30;在国内首次采用带有加劲型钢和氯丁橡胶管的预应力弹性伸缩缝,伸缩量可达200mm。桥墩采用等截面空心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墩竖壁与箱梁肋版对应设置,自基础襟边至桥面高60~70m,采用滑动模板施工,每昼夜可升高2.8~4.0m。
南桥头有双孔隧道1座,各长311米。南北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半立交(已于1999年改为全立交)。
重要文化
大桥题词
1980年7月1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车运营,北桥头两侧设有叶剑英的题词。
“春夏秋冬”
重庆长江大桥在渝中区南岸区的桥头两侧桥头堡设立四座雕像,名为“春夏秋冬”,由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先生设计创作,每座雕像高8米,皆为铝合金铸造;于2019年入选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服役力度
石板坡长江大桥作为重庆主城区城市干道组成部分,交通流量非常大,截止2008年,已经通过汽车超过30亿辆次,是中国车流量最大的大型跨江桥梁。该桥原有设计日交通流量为2万辆,但实际日交通流量已达8万辆,必须扩大通行能力。拓宽方案最终确定在原桥上游方向新建一座连续刚构桥,即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与原桥相距5米,全长1,103.5米,宽19米,设计日通行能力8万辆,于2003年12月正式动工,2006年8月28日竣工通车。
复线桥2003年12月28日石板坡大桥复线桥破土动工。由于石板坡旧桥无法承载急剧增加的通行量,因此政府决定在其上游造一座复线桥,两桥并列,中间距离相隔仅25米。
考虑到两桥相隔很近,如果新桥采取与旧桥完全相同的桥梁外观,应该在景观上是最为匹配的。但新旧两桥并列的桥墩将在航道上形成“巷道效应”,不能满足通航要求。而如果要保持同样桥型又满足通航,就只能在新建的桥布跨时取消一个桥墩。这样一来,新桥的通航孔跨度变成了330米。用混凝土梁跨越330米是个难题,主要是当跨度增大时,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会被结构自身的重量消耗掉,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减轻结构的自重。经多方研讨后最终决定在330米跨的中部108米采用钢箱梁取代混凝土梁。在每边混凝土梁和钢箱梁之间采用2.50米的钢-混接头过渡。该桥主跨达到330米,成为当时世界第一跨径梁桥。
建筑设计
设计单位
设计: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施工:重庆市桥梁工程公司
整体布局
重庆长江大桥分别由原旧桥、复线桥、桥墩、引桥及两岸立交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布置。
设计特点
设计参数
重庆长江大桥两桥中心线之间相距25米,总宽40米,其中——原旧桥线路全长1120米,采用(86.5+4×138+156+174+104.5)米跨径布置,其中主跨330米,全宽21米。桥梁根部高边跨尾8米,主跨为11米,端部牛腿梁高均为3.2米。挂梁跨度35米,全长35.9米,跨中梁高3米,腹板厚0.18米。纵、横向预应力高强钢丝束直径24毫米,共计5丝;大T构梁预应力钢丝束纵向共600束,横向244束,竖向876更;小T构梁预应力纵向544束,横向158束,竖向696根。箱梁混凝土等级400级。
复线桥线路全长1103.5米,采用(87.75+4×138+56+174+133.75)米跨径布置,其中主跨330米,全宽19米,底板宽9.0米,顶板宽19米,两侧翼缘宽5米;主跨跨中设置了103米长的钢箱梁,两端各2.5米长的钢混结合段,钢箱梁总长108米;钢箱梁桥面板厚18毫米,下设8毫米的加劲肋,间距640毫米。预应力索钢绞线公称直径为15.24毫米,共计7丝,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860兆帕。
运营情况
票价票制
2018年1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取消征收主城区路桥通行费,重庆长江大桥包含其中。
通行事项
2020年1月8日至1月9日(00:00至06:00),重庆长江大桥主线桥(南岸往渝中方向)封闭,复线桥(渝中往南岸方向)单向双通转换通行。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重庆长江大桥建设初,曾采用施工技术有:
1、五号墩深沉基础的五米嵌岩施工中,采用一次爆破成型新工艺;
2、六号墩深水基础,直径2.6米钻孔桩的施工中,组织试制大型牙轮钻机,一次试制钻成功;
3、在墩身施工中,采用液压滑模;
4、在T构箱梁施工中,成功地采用斜拉托架和斜拉拉篮;
5、首次采用箱梁滑模施工;
6、对重120吨吊梁架设,采用了自制的斜拉架桥机。
重庆长江大桥在复线桥建设时,采用施工技术有:
1、采用与旧桥八跨静定T型刚构外形相似的刚构一连续组合结构体系,解决了结构不对称及超静定次数多、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问题;
2、钢箱梁段整体制造、自浮运、吊装、连接技术;
3、采用了体外预应力束技术改善了结构受力和变形控制。
技术创新
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利用钢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各自的优点,在充分认识预应力连续刚构体系力学行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把组合结构概念和钢混凝土连接技术融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实际科学研究、试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与有效的控制,建成了独特的钢与混凝土混合连续刚构一连续组合结构体系,使连续刚构桥跨越能力增强,结构行为更趋合理,其设计理念以及建设技术具有创新性。
获得荣誉
价值意义
重庆长江大桥是连接渝中半岛和南岸区以及长江南北两岸省区市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重庆市通往中国南方城市的一条重要出口通道;随复线桥建成通车,将与原桥极大缓解渝中半岛至南岸区的交通压力。(新华社 评)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桥梁位置
大桥类型
维护设施
重要文化
服役力度
建筑设计
设计单位
整体布局
设计特点
设计参数
运营情况
票价票制
通行事项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技术创新
获得荣誉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