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下司犬有“中华名猎”的美称,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级
德国猎犬品种,俗称胡须狗、胡子狗或白龙犬等。因中心产区在中国
贵州省凯里市下司古镇,故称其为贵州下司犬(简称下司犬)。
下司犬毛色以白色为主,体长44.1~60.0cm,体重13.5~26.0kg。下司犬毛质粗硬,根据毛发长短,分为长毛和短毛两种;脸和嘴上有硬毛直立,犹如针状。下司犬身材结构紧凑,头部粗大,额宽且平,吻部短而突出,鼻镜宽、鼻腔粗,嘴方正平齐,嘴岔较深;眼睑、鼻镜及舌面均为粉红色;耳薄直立,眼有神;颈部粗短,胸圆,腹紧,腰平直。
下司犬是当地人经过长期选育而形成的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中型犬,地域性强,是集猎用和观赏于一体的优良品种。2009年4月15日,中国
贵州省农业厅将下司犬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9年12月通过中国原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2019年11月通过中国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标准委员会审定。
历史演化
《黔东南州农业志》记载到,贵州下司犬是经当地人长期选育形成的地方品种,因集狩猎、看家护院、搜索等多功能为一体而闻名省内外。其产区居民以
苗族为主,由于苗族多居住在深山峻岭等险境,野生动物较多,因此自古以来苗族同胞都有打猎和养犬护院的习俗。下司镇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就辟为商埠,在民国时期已形成盛市和重要码头,百贾交会,万商云集,住户密集,官富养犬护院一时兴起。1938年,国民党陆军通校迁至
贵州省,下司玉皇阁成为新设的军犬所,也助推了贵州下司犬的发展。
贵州大学研究人员朱伟等人采用PCR法测定了下司犬
线粒体DNA D-loop核苷酸序列,发现一段以10个
碱基为单位的串连重复序列,认为这是mtDNA异质性的表现,直接影响犬线粒体DNA的长度。所以对串连重复序列5端上游673bp进行深入分析。将下司犬D-loop部分序列与已知序列构建了进化树,其结果表明,下司犬与亚洲犬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洲犬的关系较远,推测下司犬与亚洲犬具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树中,下司犬与日本本土犬、
西伯利亚雪橇犬聚为一类,说明下司犬在品种形成过程中可能与这两类犬有关。
形态特征
下司犬毛色以白色为主,少有黄、黑、灰和花色,有长短两层毛,外层毛毛质粗硬,俗称“剑杆毛”,脸和嘴上有直立硬毛。根据毛发长短,分为长毛和短毛两种,长毛又称长剑(一岁以上外层毛的长度在5厘米以上),短毛又称短剑(一岁以上外层毛的长度在5厘米以下)。身材结构紧凑,头部粗大,额宽且平,吻部短而突出,鼻镜宽、鼻腔粗,嘴方正平齐,嘴岔较深;眼睑、鼻子及舌面均为粉红色,部分犬舌面上有黑点;耳薄呈三角形、直立;眼有神呈黑褐色;颈部粗短,胸圆,腹紧,腰平直。四肢发达,臀部肌肉丰满。两前肢间距较宽,足底厚实,两后肢之间宽大。母犬乳头细长,对称排列,有3~5对。尾直立,呈三角锥形或指状。成年公犬体长49.4~60.0cm,母犬44.1~58.4cm;体高公犬43.0~55.0cm,母犬41.5~52.3cm;体重公犬14.0~26.0kg,母犬13.5~23.0kg。
分布范围
下司犬主要分布在雷公山脉几个县,在下司镇得名。
生活习性
下司犬适应环境能力强,悟性好、忠实听话、奔跑速度快、耐力好、爆发力强,天生就有很强的捕猎能力,因此下司犬长期在打猎时作为猎犬使用,具有猎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饲养照料
下司犬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生长发育性能。其初生母幼犬重量在0.38kg左右,公犬0.4kg左右;双月断奶母犬体重在3.8kg左右,公犬4.2kg左右;一般公犬14~17月龄体成熟,母犬12~15月龄体成熟。
下司犬性成熟较早,一般7月龄有性征表现。母犬的初情期为5~7月龄,性成熟体重10.1kg,适宜配种年龄为8~10月龄,发情持续期10~16天,妊娠期为58~64天。年产2胎,每胎产仔4~6头,母犬育龄期为5年,终身产仔30~60头。公犬适宜配种年龄10~12月龄,性成熟体重12.0kg,可利用(狩猎、搜索、看家护院、陪伴等)年限为7年。
下司犬适应环境能力强,耐粗饲、食性杂,具有较好的生长发育能力。一般
幼犬在21~25天开始有觅食行为,可用适量的
稀粥或幼犬粮加
骨头汤泡散让其自行舔食。在35~60天后饲料要由稀到干逐步转换,40~55天逐步断奶,避免因一次性断奶而导致
乳腺炎的发生。良好的疾病预防程序也是保证幼犬健康地成长、拥较好的体质的重要前提。在幼犬成长过程中要注意定时驱虫和注射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犬舍饲养环境要保持干燥、温暖和通风。犬舍每周都需消毒,家养犬可定期对狗笼进行清理以及对犬进行定期体外驱虫。培养犬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定时清理犬的排泄物,将粪便集中消毒处理,做好灭蝇、
灭鼠和灭蚊工作,杀灭疾病的传播媒介,减少疾病的传染。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1999年第—次对下司犬品种资源普查,符合纯种下司犬外貌特征的成年犬有271头,由于饲养管理粗放,忽视了保种和选育工作,2002年第二次调查时,符合纯种下司犬外貌特征的成年犬仅有98头。为加强对下司犬的保护和利用,2005年,政府在下司犬的主产区划地200亩,建立下司犬原种场,因此下司犬数量快速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下司镇及下司镇周边地区约有1.1万头下司犬。
保护等级
贵州下司犬作为中国地方犬种,于2009年4月15日,中国贵州省农业厅将贵州下司犬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9年12月通过原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2019年11月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标准委员会审定。
保护措施
贵州下司犬作为名犬,是—种宝贵的遗传资源,产区很早就认识到保护和开发下司犬的重要性。1999~2006年期间,相关部门共对贵州下司犬品种资源进行三次普查。
2005年,建立了下司犬原种场进行保重选育。2007~2011年,相关机构分别举行了两次贵州下司犬世界名犬展示会和一次贵州下司犬本部展,建立贵州下司犬网站,并向中国贵州省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下司犬商标,并先后在
贵州广播电视台、
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贵州下司犬品种资源和保种工作情况。同时,贵州省重视对下司犬警用性能的开发,经过中国
贵州省公安厅的多年育种,下司犬警用性能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下司犬保种工作的开展。
警用研究
2010年,经中国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公安厅系统科学的研究及试验分析,决定将贵州下司犬警用犬选育及应用平台科研项目确立为重点科研项目《贵州警用犬选育及应用平台建设》,旨在将贵州下司犬培育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警用新犬种。
人类可以通过体质锻炼、衔取兴奋性和环境训练开发下司犬的警用性能。体质锻炼贯穿培育的全过程;衔取兴奋性训练常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环境训练则需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