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大猩猩
人科大猩猩属的一种类人猿
东部大猩猩(学名:Gorilla beringei)是在刚果、卢旺达、乌干达山地森林中分布的大型黑色类人猿。东部大猩猩鼻孔较大;眼睛较小较平,为栗色;耳朵较小,为黑色或棕色。面部皮肤裸露,手脚为黑色。毛发的长度、颜色和分布变化较大,受年龄、性别、种群等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性雌性的毛发逐渐变成银灰色,尤其是雄性,15岁以上的雄性背部完全为银灰色。
东部大猩猩成年雌性体重约为成年雄性的一半。雄性体长(四肢着地)为104~120厘米,肩高(站立)为161~196厘米,体重为120~209千克;雌性肩高约为160厘米,体重为70~98千克。
东部大猩猩栖息于低地、中海拔、山地原始和次生林中,竹林以及非洲山地植被中也有东部大猩猩分布。东部大猩猩主要以植物为食,也会吃昆虫,食性与海拔、食物可利用度相关。东部大猩猩是一夫多妻的群居动物,由一只或多只成年雄性,几只成年雌性,与它们的后代组成。妊娠期约为255天。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最大寿命超过40岁。
东部大猩猩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统计总计不到5000只。东部大猩猩目前存在两个亚种东部低地大猩猩和山地大猩猩。东部低地大猩猩数量下降尤为严重,山地大猩猩是唯一一种数量增长的大型类人猿,至少有1000只。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东部大猩猩列为极危(CR)物种,2019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禁止贸易。
分类与演化
199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东部大猩猩作为西部大猩猩一个亚种,2001年将其列为独立物种,有2个亚种:东部低地大猩猩(学名:Gorilla beringei graueri)和山地大猩猩(学名: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
东部低地大猩猩毛发较短,为黑色,通常带点褐色或微红色色调,头顶毛发较短、不太蓬松。脸较窄,鼻孔为圆形,鼻子上部轮廓不明显,上唇严重覆合。东部低地大猩猩是所有大猩猩中海拔分布范围最广的,从海拔600~2900米左右皆有它的身影。东部低地大猩猩是刚果东部艾伯丁裂谷(Albertine Rift)山地森林特有的物种。
山地大猩猩毛发较长,为黑色或蓝黑色,很少有棕色或红色色调,头顶毛发较长、蓬松。脸较宽,鼻孔为卵圆形,轮廓分明,上唇浅覆合。
山地大猩猩只有两个种群,二者在相距25千米的森林分布,但被密集耕种和人口稠密的土地隔离。一个种群在维龙加火山,横跨刚果民主共和国(维龙加国家公园,Virunga National Park)、卢旺达(火山国家公园,Volcanoes National Park)、乌干达(姆加新加大猩猩国家公园,Mgahinga Gorilla National Park)。另一个种群在乌干达布恩迪无法穿越国家公园(Bwindi 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分布,一部分与刚果的萨拉姆布韦自然保护区(Sarambwe Nature Reserve)毗连。
大约在880万~1200万年前,进化成大猩猩属灵长目从与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大猩猩属出现。分子研究表明,东部低地大猩猩与山地大猩猩约在40万年前分化,这两个类群在约120~300万年前与西部大猩猩分化。
形态特征
东部大猩猩是一种大型黑色类人猿,成年雌性体重约为成年雄性的一半。雄性体长为104~120厘米,肩高为161~196厘米,体重为120~209千克;雌性肩高约为160厘米,体重为70~98千克。东部大猩猩的耳朵较小,没有尾巴,主要是陆栖灵长目,偶尔在树上活动。
东部大猩猩鼻孔较大,更靠近嘴巴而不是眼眶。眼睛较小较平,为栗色。耳朵较小,为黑色或棕色。面部皮肤裸露,手脚为黑色。胸肌发达,胸部皮肤裸露,为灰色或黑色。毛发的长度、颜色和分布变化很大,受年龄、性别、种群等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海拔地区的东部大猩猩毛发比低海拔地区的更长,一般为黑色,但有时带有棕色或微红色色调。东部大猩猩背部的毛发最短,手臂的最长,一些成年雄性的毛发达20厘米长。随着年龄增长,雄性和雌性的毛发逐渐变成银灰色,尤其是雄性。12岁以上的成年雄性背部完全为银灰色,也就是通常说的银背。老年雄性除了手臂仍为黑色外,其余为银灰色。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东部大猩猩在刚果东部、卢旺达共和国西北部、以及乌干达西南部的山地森林中分布。
栖息地
东部大猩猩栖息于低地、中海拔(过渡)、山地原始和次生林中,在竹林等山地植被中也有东部大猩猩分布。东部低地大猩猩亚种在海拔600~2900米的地区分布,栖息于茂密的成熟与次生低地热带雨林中,从过渡森林到非洲山地栖息地都有其分布,包括竹林和沼泽。
山地大猩猩亚种在许多非洲高山植被类型中分布,包括竹林、混交林、火山顶部的亚高山草地。在布恩迪无法穿越国家公园,山地大猩猩分布在海拔为1400~2500米、林下植被茂密的混合森林中;在维龙加火山,山地大猩猩在海拔1850~4100米,但一般不到3800米的地区分布。
生活习性
昼夜节律
东部大猩猩是昼行性动物,白天进食,晚上在巢穴中睡觉,白天约50%的时间进食,剩下的时间用来休息,下雨时暂停进食,在茂密的植被或倒下的树干下避雨。
觅食行为
东部大猩猩主要以植物为食,食性包括(鲜嫩与成熟)树叶、茎、果实、种子、树皮、果核、木头和昆虫,不同种群间与种群内的食性差别较大,并与海拔、食物可利用度相关。在一年两季的竹笋成熟时,东部大猩猩几乎只吃嫩竹笋。东部大猩猩双手灵活,能够处理复杂的食物,如带刺的食物,并很少使用工具进食,一般直接用手将食物撕开。
由于食物可利用度重叠较大,东部低地大猩猩与布恩迪山地大猩猩的食性类似,主要食用果实,果实稀少时,依赖纤维类食物,也会吃昆虫。东部大猩猩所食植物的多样性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增加。在卢旺达,山地大猩猩食用的植物种类最少(62种),在布霍马(Buhoma)的布恩迪山地大猩猩食用的种类最多(140种),东部低地大猩猩食用的种类中等,在刚果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Kahuzi-Biega National Park),在低地食用的种类比在高地多(121种vs79种)。
山地大猩猩主要以植物为食,以茎、果核、叶、皮为食,偶尔也吃蚂蚁。山地大猩猩栖息地内果实稀少,食果程度比东部低地大猩猩低,主要吃树叶,全年食性变化较小。山地大猩猩主要(96%)在地上进食,成年只有4%在树上进食,未成年达18%。成年雄性每天约食用30千克的植被。个体间的竞争很少,因为食物一般非常丰富。山地大猩猩选择性食用特定的植物部分,经常搜寻蛋白质含量很高的罕见物种。
社会行为
东部大猩猩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稳定的一夫多妻群体中,社群由一只或多只成年雄性(也就是通常说的大猩猩属),几只雌性,它们的后代,以及未成年的亲属组成。有些东部大猩猩群只有多只雄性,没有成年雌性。某些雄性可能独居。
成年雄性和雌性之间的社会关系最为亲密,为防止其他群的大猩猩杀掉它们的幼崽,成年雌性与雄性进行社交活动。优势雄性保护群成员免受其他成年雄性与捕食者袭击,优势雄猩猩通常露出凶狠的表情,并敲打胸部,恐吓敌人。东部大猩猩兴奋时会敲打胸部,包括玩耍、恐吓和交流的时候。
东部大猩猩群大小为2~50只,平均约为10只,观察到最大群为65只大猩猩。东部低地大猩猩有时分裂成几个小群,在果实成熟的季节分裂更频繁,每个小群至少有1只成年雄性。
东部大猩猩属不是领域性动物,不同群的大猩猩家域广泛重叠,高达24~72%。家域面积为6~40平方千米。山地大猩猩的家域草本植物密度高,因此面积较小,为3.1~33.8平方千米。在低地分布的东部低地大猩猩比在高地的需要更大的区域,但家域面积未知。在高地分布的东部低地大猩猩家域面积变化较大,估计为13~31平方千米。
独居雄性会跟随大猩猩群迁徙,试图吸引雌性,因而家域面积较大。如果与其他社会组织互动或发生攻击性相遇,东部大猩猩可能会突然转移家域。
生长繁殖
繁殖
雌性东部大猩猩的发情周期约为28天,发情持续1~4天。未生产过的雌性有轻微的性肿胀,生产过的雌性没有外部发情迹象。东部大猩猩发情中期排卵,大部分交配由两性发起,63%的雌性发起交配时,它们会接近、凝视雄性,并伸手。雄性发起则是接近,展现身姿、发出声音。
东部大猩猩的交配较简短,交配时长为30~310秒,中位数为80秒。优势雄性交配最多,从属雄性也会交配,但经常受到优势雄性的干扰,生下后代几率较小。山地大猩猩全年分娩,没有明显的分娩季节,但东部低地大猩猩似乎在5~7月,分娩较频繁。
东部大猩猩妊娠期约为255天,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生产间隔为3~4年,一般来说一生养育3~4个后代。
生长发育
东部大猩猩出生时皮肤为粉灰色或中棕色,头部、背部、手臂和腿部外侧有柔软、相对稀疏的黑色毛发,身体的其他部分基本裸露,体重约为2千克。新生儿挂在妈妈的腹部,抓住毛发喝奶。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幼儿东部大猩猩臀部有一簇白色的毛发,持续到4岁。1~2个月大时,由妈妈背着行走,6~12个月大可以爬动。
从6个月大的时候,年幼的大猩猩属开始远离妈妈,9月大时开始玩耍,青少年时期最喜欢玩耍,青春期玩耍兴致减弱。8个月大吃植被,18个月大可以简单搭建巢穴,但还是和妈妈睡一个巢穴,直到3岁。3.5~4岁独立,吃固体食物,搭建自己的巢穴。4岁的运动能力基本相当于成年大猩猩。
东部大猩猩雌雄都扩散,大部分从出生群迁入其他群,有些雌性不会扩散,直接留在出生群繁殖。有些雌性一旦迁入其他大猩猩群,就会定居、繁殖,有些会在多个群中繁殖。近半的雄山地大猩猩属与大部分雄东部低地大猩猩在15岁时从出生群迁入其他群。
雄性东部大猩猩8~12岁,背部变成银色时便能繁殖,12岁被认为是银背大猩猩,15岁时达到完全成年体型。雌性6~7岁时,出现月经初潮,之后有一段青春期不孕。雌性首次分娩的平均年龄为9.9岁。东部大猩猩的最大寿命超过40岁。
种间关系
由于体型庞大,东部大猩猩主要有两种捕食者:豹子与人类。人类会为了获取大猩猩的肉和某些器官而杀死它们,有时大猩猩会破坏庄稼,人类为了保护庄稼,会报复性杀死大猩猩。美国动物学家夏勒(Schaller)报道过几起豹子捕食东部大猩猩案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东部大猩猩整体数量呈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总计可能不到5000只。东部低地大猩猩数量下降尤为严重,1994~1995年,数量估计为16900只,2015年估计只剩3800只,由于盗猎、栖息地丧失、部分分布地区内乱、法律意识缺失,东部低地大猩猩每年以5%的平均速度下降,如若没有改善,到2054年,东部低地大猩猩数量只有1994年的14%。
山地大猩猩的情况自20世纪八十年代明显好转,是唯一一种数量增长的大型类人猿类群。2015~2016年的维龙加种群调查显示,维龙加山地大猩猩数量仍在增长,超过600只,2019年统计山地大猩猩总数量至少1000只。
致危因素
东部大猩猩主要受盗猎、栖息地丧失与退化、内乱、疾病、气候变化等的威胁。
尽管杀死、捕捉或食用大型类人猿是非法行为,但狩猎仍是东部低地大猩猩最大威胁。不断增长的人口、武装部落的不稳定因素、偏远地区的矿工以及农村地区蛋白质的缺乏,导致丛林肉高需求。长期开采自然资源的人类也是东部低地大猩猩被狩猎的主要因素。由于大猩猩比较容易枪杀,而且肉质较多,在公园工作的矿工承认盗猎大猩猩。非法活捉幼儿东部大猩猩(雌性已被杀死并被吃掉)是第二大威胁。
刚果内的农业与畜牧业活动,导致东部大猩猩栖息地持续丧失与碎片化。
难民、国内流离失所者、以及大量的武装部队给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森林带来巨大压力,在东部大猩猩栖息地中无节制的开垦农田、伐木及采矿,使栖息地丧失与退化。持续的政治动荡与军事活动,包括武装部队占领国家公园,加剧其他威胁。
规范的旅游业是东部大猩猩保护的关键战略,但东部大猩猩可能被人类传染疾病,包括呼吸道疾病、人类单纯孢疹病毒、及疥疮等。
据估测,气候变化将影响爱伯丁裂谷陡崖森林,导致东部大猩猩与它们主要的栖息地向上迁移,尤其是在山地森林分布的东部大猩猩影响更重。气温上升与降雨模式的变化也可能导致食物可利用度与栖息地质量变化。
保护级别
201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东部大猩猩列为极危(CR)物种,2019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禁止贸易。
保护措施
非政府组织积极与政府当局合作,促进保护区的管理与进一步强化东部大猩猩保护方案。
建立新的保护区,进一步保护东部大猩猩。东部低地大猩猩只有四分之一分布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内,剩下的四分之三目前处在保护区外。在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Kahuzi-Biega National Park)以西建立新的保护区,有助于保护东部低地大猩猩50%的分布范围。
在重点区域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减缓东部低地大猩猩消亡。随着刚果政府东部地区逐步稳定,东部低地大猩猩保护面临的挑战可能会增加。国家稳定有利于工业开采、大规模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森林地区不断被人类侵占,威胁东部低地大猩猩的生存。
将东部大猩猩保护纳入长期项目,与保护区当局合作,持续保护东部大猩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201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 SSC)灵长目专家组公布了一项灵长类详细的保护策略,将东部低地大猩猩作为优先保护对象。
参考资料
东部大猩猩.COL.2024-10-20
东部大猩猩.IUCN.2024-10-20
..2022-12-23
目录
概述
分类与演化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栖息地
生活习性
昼夜节律
觅食行为
社会行为
生长繁殖
繁殖
生长发育
种间关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