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又名小佛肚竹、佛竹、罗汉竹等,为
禾本科(Poaceae)
簕竹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佛肚竹原产中国广东、马来西亚半岛、琉球岛,中国南方、巴西东南部、
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引入栽培。佛肚竹喜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和温暖气候,在富含腐殖质、微酸性、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土壤中生长良好,pH为4.5~6为宜。
佛肚竹的竿有正常竿和畸形竿两种形态。正常竿高8~10米,尾梢略微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呈圆柱形,下部略微肿胀;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节间缩短、肿胀,呈瓶状。
叶鞘无毛,叶耳小,鞘口具縫毛,叶舌短。叶片呈线状
披针形至披针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有钻状的尖头。假
小穗单生或几枚簇生在花枝的各节,呈线状披针形,稍扁;小穗含两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顶生2或3朵小花常为不孕性。
颖果未见。
佛肚竹灌木状丛生,竿短小畸形,状如佛肚,姿态秀丽,四季翠绿,观赏价值高,适于庭院、公园、水滨等处种植,或与假山、崖石等配植。佛肚竹也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
形态特征
竿
竿有正常竿和畸形竿两种形态。正常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略微下弯,下部稍呈“之”
字形曲折;节间呈圆柱形,长30~35厘米,幼时没有白蜡粉,光滑无毛,下部略微
肿胀;竿下部各节的节内、节下均有白色毛环,基部第一、二节上还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的第三、四节开始,各节具1~3个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竿中上部各节为数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比较粗长。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径1~2厘米,节间缩短、肿胀,呈瓶状,长2~3厘米;竿下部各节的节内、节下均有白色毛环;分枝习性稍高,且常为单枝,均无刺,其节间稍短缩而明显肿胀。
叶
箨鞘早落,背面完全无毛,干时纵肋显著隆起,先端为近对称的宽拱形或近截形;耳不相等,边缘有弯曲的毛,大耳呈狭卵形至卵状
披针形,宽5~6毫米,小耳呈卵形,宽3~5毫米;箨舌边缘被极短的细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容易脱落,呈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宽度比箨鞘的先端稍窄。
叶鞘无毛;叶耳呈卵形或镰刀形,边缘有几条波曲繸毛;
叶舌近截形,短,边缘被极短的细纤毛;叶片呈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9~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有钻状的尖头,基部呈近圆形或宽楔形。
花与果实
假小穗单生或几枚簇生在花枝的各节,呈线状
披针形,稍扁,长3~4厘米;先出叶呈宽卵形,长2.5~3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先端钝;具狭卵形芽苞片1或2片,长约4~5毫米,有13~15条脉,先端急尖。
小穗含两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顶生2或3朵小花常为不孕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2~3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其边缘被短纤毛,颖常无或仅1片,卵状椭圆形,长6.5~8毫米,具15~17条脉,先端急尖。
外稃呈卵状椭圆形,无毛,长约9~11毫米,具19~21条脉,脉间有小横脉,先端急尖;内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脊近顶端处被短纤毛,脊间与脊外两侧均各具4条脉,先端渐尖,顶端有一小簇白色的柔毛;鳞被3枚,边缘上部被长纤毛,前方两片的形状稍不对称,后方1片呈宽椭圆形。
花丝细长,
花药黄色,先端钝;子房宽卵形,有柄,长1~1.2毫米,顶端增厚而被毛,
花柱极短,被毛,柱头3分,羽毛状。
颖果未见。
物种分布
佛肚竹原产中国广东、
马来西亚半岛、琉球岛,中国南方、
巴西东南部、
日本、马来西亚、
洪都拉斯、
萨尔瓦多等地引入栽培。
生长习性
佛肚竹的适应性强,垂直分布范围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喜阳光充足的环境,也可耐半阴。喜温暖气候,不耐寒,忌酷热高温,适宜温度为12~22℃。喜湿润环境,不耐旱,忌涝。在富含
腐殖质、微酸性、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土壤中生长良好,pH为4.5~6为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佛肚竹为
合轴丛生竹,无长距离横走底下的
竹鞭,竹竿在地面呈丛生状,
地下茎由竿基和竿柄组成,其繁殖原理是依靠有性繁殖(利用种子产生新竹)和无性繁(依靠根点、隐芽生根抽芽长成新竹)。佛肚竹
小穗含两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顶生2或3朵小花常为不孕性,零星开花结实。
人工繁殖
分株繁殖
佛肚竹的分株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管理简单。时间选于春季或冬季,将整丛分成2~3株一丛浅种于种植穴内,压实浇水,必要时在种植穴中施
有机肥料或无机肥。春季栽植当年即可出笋成竹10株以上,当年冬季或来年春季可分株再繁殖。
扦插繁殖
取植株主枝、侧枝或次生枝的嫩枝留基部3~5节一小段插于育苗沟中,留一节露出地面,踏实盖草,淋水保湿,插成活率一般可达一半以上。必要时可用植物生长激素类物质促进生根,可提高成活率。扦插繁殖适用于较低成本的大批量育苗。育苗时间为4~5月或8~9月份,温度在25~35℃,保持湿度90%以上。
组织培养繁殖
组织培养繁殖可缩短佛肚竹的繁育周期,降低繁育成本,可以以佛肚竹的枝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繁殖。
人工种植
露地种植
佛肚竹露地种植应保持土壤湿润,并注意排水防涝和松土培土。佛肚竹的营养叶一年更新一次,竹叶凋落量以冬季最多,夏季较少。因此,在10月~翌年3月份施一次长效肥以补充林地养分,促进竹叶更新。
为了多产优质畸形竿新竹,可进行人工调控:保持适度的丛初植立竹数、丛立竹数;在11月以后至翌年3月,采取挖除竹丛中多余的立竹供移植或剪除正常竿形竹、弱小竹、病虫竹和3年生以上老龄竹,笋期及时去除弱小笋和正常竿形笋等措施。
盆栽
佛肚竹盆栽时必须用大盆,以给
竹鞭的生长提供较大的营养面积。还需调制微酸性
腐殖质的培养土,要求透气和透水性能良好。中国北方在无雨季节应经常喷水来提高空气湿度,注意防风。春、夏两季应适当遮阴,掌握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还应进行叶面喷水;生长旺季要经常追施液肥,以稀薄为主,但不能多施,以防影响植物姿态。当
茎秆长满全盆后,应结合分株翻盆换土,冬季入室越冬并加强光照,来年春季再移至室外。
病害防治
佛肚竹枯萎病
病株最初在靠近地面的竿基竹节枝条脱落痕伤口溢出粉红色的黏液,并在竹节的上下方黏结成粉红至橘红色的子座。随着竿基部子座的不断扩展,上部竹叶逐渐脱落,最后全株枯萎。
防治方法:应选择朝阳面,地势平缓的地方种植,加强抚育管理,及时除草,高墩式培土以利排水,以增强佛肚竹的抗寒和抗病力。锯去病竹上部的枯萎竹竿,在锯断面及竿基用
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杀菌剂涂抹,防止病菌感染,然后在竹蔸周围挖沟,撒
生石灰,再培土。注意天气变化,及时采取防寒防冻措施,这是防止佛肚竹枯萎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佛肚竹锈病
染病植株在春季展叶后,叶面即出现不明显的小黄点,叶背及叶柄上出现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突破表皮后散出橘红色粉末。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多角形,至秋季叶背面亦出现大量的黑色粉粒。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优良品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剪除病枝、病芽、病叶,烧毁或埋入土中;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粉锈灵、
代森锰锌等。
功用价值
园林与观赏价值
佛肚竹灌木状丛生,竿短小畸形,状如佛肚,姿态秀丽,四季翠绿,观赏价值高,适于庭院、公园、水滨等处种植,或与假山、崖石等配植。佛肚竹也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施以人工截顶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观赏。
食用价值
佛肚竹竹笋的矿物质元素丰富,含有较高的Ca、Mn、Mg和Na元素,其所含矿物元素虽略低于其他竹笋,但佛肚竹竹笋仍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补充矿物质元素的食物。
佛肚竹竹笋的
蛋白质含量很高,脂肪含量低,可以平衡饮食,降低脂肪的摄入量,而且含有一定量的
单宁和粗纤维,是一种健康的绿色食品。
从竹笋口感上分析,佛肚竹与其他竹笋和蔬菜相比,佛肚竹竹笋的几种影响风味特殊
氨基酸与总糖含量较高,粗纤维与单宁含量适中,因此佛肚竹是一种较好的笋用竹,其产生的竹笋可以作为高品质食物来源。
相关研究
化感物质
佛肚竹存在明显的化感作用,竹叶是其化感物质存贮的重要部位。对佛肚竹竹叶进行初步的分离,发现其中含有较好除草活性的化感物质。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竹叶中的重要
有效成分。佛肚竹中
竹叶黄酮的含量较高,可见佛肚竹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植物。
延伸文化
名称由来
佛肚竹又称罗汉竹,因节间短而膨大,好似弥勒佛之肚,又好似叠起的罗汉,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