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修武(1963年11月-),出生于安徽寿县,博士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又称第三军医大学),人体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全军病理学重点实验室、肿瘤免疫病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区分会主席等职位。
卞修武主要从事人体病理诊断和研究,以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为主要研究方向,擅长神经病理诊断,提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开创了以抗血管为手段的肿瘤诊治先河,并于2020年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建立起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新冠肺炎病理样本资源库。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和
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此外,卞修武主持编写《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等多项标准,发起了中美病理学联合会议,创立了全国脑神经病理专业学组。
2014年卞修武入选第一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18年卞修武当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1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次年,卞修武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1963年11月,卞修武出生于安徽省寿县。18岁时,考入陆军军医大学,1986年本科毕业后,考入陆军军医大学的研究生,24岁时,将脑胶质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95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导师
史景泉曾评价他:“很适合做科研。”
1995年博士毕业后,卞修武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从事肿瘤分化和血管生成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97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学科发展战略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并且兼任了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
病理学分会荣誉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主委,国际肿瘤转移研究学会常务理事。2013年1月18日,卞修武提出的“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展示了了肿瘤干细胞的新领域,在对血管生成机制和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领域两大问题深刻研究后,揭示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发生、发展规律,开创了以抗血管为手段的肿瘤诊治先河,并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11月,卞修武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外,2014年8月,第三军医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教授卞修武被授予二等功。
卞修武主持制定的《肿瘤病理规范化诊断标准》等12项行业规范与标准正式公布后,推动了我国病理诊断规范化。2018年1月24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卞修武当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20年2月8日,卞修武及团队奔赴武汉疫情一线,开展新冠肺炎尸检工作。在武汉的两个月中,卞修武带领由陆军军医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人员组建的团队,完成了多例患者遗体
病理学检查,建立起世界已知范围内最大的新冠肺炎病理样本资源库,而且国家将卞修武组织撰写的新冠肺炎病理学改变的相关内容均纳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填补了相关空白,为一线诊疗提供了基础。此外,2020年9月8日,卞修武被授予“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截至2022年12月27日,卞修武共有325篇学术论文被
中国知网收录,且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Cell Stem Cell、J Pathol等国际知名期刊,累计达160余篇,被Nature等国际著名期刊引用4000余次,以下是在中国知网最高被引的10篇论文:
卞修武深耕
病理学领域,揭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发生机制,找到了肿瘤抗血管生成个体化诊疗的有效途径,建立了基于微血管表型的病理诊断技术体系,牵头制定了多项肿瘤病理诊断规范和标准,为我国病理诊断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作出突出贡献。(解放军报评)
卞修武开创了肿瘤干细胞与血管生成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研究领域,为建立抗血管生成和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精准治疗新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提升了我国本领域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卞修武院士对人才培养也十分看重,提出新型医学人才应当具备广博的学识、坚定的意志、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团队意识以及宽阔的胸怀。卞修武院士现任陆军军医学大学西南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学生很有耐心,他的学生杨景甚至感叹:“比我的老爸对我还有耐心”,卞修武的第一个硕博连读研究生平轶芳,曾说“要熬夜,没几个年轻人能拼得过他”。截至2020年7月7日,他已经培养了100余名研究生,11名博士后,其中23人成为了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