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是19世纪初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作品。小说原标题为《埃莉诺与玛丽安》,作者为突出主题将其更名为《理智与情感》,它是《
傲慢与偏见》的姊妹篇。
该小说集家庭喜剧与社会讽刺于一体,讲述了乡绅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埃莉诺、二女儿玛丽安在父亲去世后恋爱历经曲折但最后嫁给如意郎君的故事。埃莉诺理智稳重,与爱德华互相爱慕,但未表白。玛丽安率性浪漫,先与威洛比相恋,遭其背叛后嫁给了布兰登
上校。爱德华与露西早有婚约,但费拉斯太太反对二人结合,将爱德华长子的财产继承权转让给次子罗伯特,露西转而选择罗伯特,解除了与爱德华的婚约。爱德华与埃莉诺终于修成正果。
本书创作于1795年左右,即
简·奥斯汀从事写作的初期阶段。一方面,作者基于自身经历,关注并同情乡绅阶层贫女择偶的婚恋难题;另一方面,她不满于感伤主义小说与哥特小说的庸俗,转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于是她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
英国乡村为背景,通过重情之人与不重情人物的对比,表达对珍视情感、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肯定,而对放纵情感与过于理性以至于重财轻义的行为予以否定与批判。在婚姻观方面,奥斯丁将一定数量的财产视为男女主人公结合的必要条件,在此前提下肯定两情相悦的重要性。小说塑造了有理性的新女性形象,讽刺了当时文坛流行的感伤主义小说中过于敏感的女主角。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缺钱乡绅淑女的结婚难题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中上层社会,婚姻并非自由恋爱的结合,而讲究门当户对。这不仅需要双方在地位上对等,还看重双方的财富多寡。世纪中后期,
英国乡绅经济地位受到工商业中产阶级冲击,收入每况愈下。迎娶一个家底殷实的女子是许多年轻男子增加财富的捷径,与之相比,普通乡绅阶层的女子毫无优势可言。乡绅经济地位下降所造成的婚嫁压力主要由相对贫穷的女性承担。包含《理智与情感》在内的
简·奥斯汀的六部主要小说,其主题都是家境没落的乡绅淑女因少钱而愁婚,反映的正是这一背景。
对感伤小说的讽刺性模仿
深受18世纪理性思潮影响的简·奥斯丁出于对感伤主义小说的讽刺性模拟,而创作了《理智与情感》。18世纪中后期,放纵情感、排斥理性的“情感主义”或译为“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思潮盛行于
英国文坛。“sensibility”最初是褒义词,表示强烈的共情能力,斯泰恩《感伤的旅行》(1768)、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等感伤主义小说相继诞生;但它在18世纪末期走向极端,认为热烈的情感证明了人物优秀品质,隐藏情感则是错误的。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对感伤主义思潮的批判性继承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重视真情实感的小说主人公如埃莉诺,得到作者的同情与肯定;其次,玛丽安早期放纵自己情感而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遭到作者的讽刺与否定。
个人背景
简·奥斯丁出生于18世纪后期的
英国乡绅家庭,尽管终身未婚,生活圈狭小,社会活动有限,但她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凭借对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生活深刻的洞察与体悟,从平淡的凡人琐事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智慧与诙谐风趣的幽默。她的小说突破18世纪流行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的传统,着重描写19世纪初英国乡绅阶层的日常生活与婚娶大事,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贡献了一群有个性、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女性形象。与此同时,
简·奥斯汀将自身经历转化为小说创作的素材,使得《理智与情感》的自传性有迹可循。她父亲尽管爱她,但在去世后没有给她留下财产,甚至还导致她无家可归。她在《理智与情感》中投射了这段人生经历:埃莉诺姐妹在父亲去世后家境下落,没有得到长兄应有的物质帮助,只得投靠交好运的亲戚约翰爵士。这反映出自尊心较强的奥斯丁在父亲去世后经济拮据的尴尬处境。
内容情节
达什伍德家庭的长姐埃莉诺沉稳理智,二姐玛丽安活泼奔放,两人对爱情态度有所差异。三妹玛格丽特天真开朗。父亲过世后,被冷酷兄嫂赶出庄园的母女四人安顿在远房亲戚约翰爵士的农舍。在此之前,埃莉诺邂逅了嫂子的长弟爱德华,两人暗生情愫。但她因顾虑双方悬殊的地位并未直接表露爱意。
与爱德华分别后,埃莉诺偶遇了詹宁斯太太的远亲露西,后者故意透露自己与爱德华四年前已私定终身,意图让埃莉诺知难而退。埃莉诺虽然伤心但尽力不动声色,还为露西保守秘密。与此同时,玛丽安与
花花公子威洛比坠入爱河,对成熟稳重的布兰登
上校视而不见。然而威洛比曾对布兰登上校的养女埃莉莎始乱终弃,更为了格雷小姐的丰厚嫁妆而背叛玛丽安。玛丽安失恋后伤心欲绝,生了一场大病,在埃莉诺的安慰下走出阴霾,嫁给了一直默默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布兰登上校。
爱德华的婚约公开后,其母费拉斯太太极力拒斥出身卑微的露西,要求儿子迎娶富有的莫顿小姐,遭到儿子拒绝后,一怒之下将财产继承权改传为次子罗伯特。善良大度的埃莉诺甘愿成人之美,给爱德华介绍牧师一职,使其有成家的物质条件。爱德华信守婚约,但露西转眼选择身家万贯的罗伯特,让爱德华看清了她的真面目。如此一来,埃莉诺和爱德华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人物简介
埃莉诺·达什伍德(Elinor Dashwood)
达什伍德家长女,理性稳重,其性格特色对应小说标题中的“理智”。埃莉诺、爱德华身上的“理智”指的是对人对事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判断,是明智的为人处世之道。而表现在玛丽安和威洛比身上的“情感”却往往和夸张、放任、自私等道德缺陷相联系。埃莉诺感情强烈但头脑冷静,有着坚强的自制力,知道怎样去控制自己的感情。父亲去世后,她明事理、知礼节,体面地应对异母兄嫂,而母亲和妹妹则沉溺于痛苦中难以自拔。埃丽诺有超越一己的宽广心胸,心上人爱德华私下订婚的消息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她礼貌地对待露西并信守保密的诺言。她宽容善良,给即将与露西结婚的爱德华介绍牧师一职。她经常将社会规约置于表达个人情感之上,但也有情难自已的时刻:在得知有可能与
爱德华六世成婚时,流下了快乐的泪水。
玛丽安·达什伍德(Marianne Dashwood)
达什伍德家次女,热情外向、天真浪漫,其性格特色对应小说标题中的“感性”。玛丽安最喜欢
浪漫主义诗人考柏。她注重个人的感受而不愿向社会习俗妥协,以至于她很少为他人着想。她在与威洛比热恋时全身心地投入自我,不避讳旁人的闲言碎语;失恋后放任自己沉浸于悲伤中,大病一场。以玛丽安和威洛比的爱情终止为分界线,玛丽安的性格向着理性的一面转化。她开始反省自己,学会用理智控制情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任性傲慢、目中无人的缺点。最后,她从浪漫回归世俗,嫁给了身价不菲的布兰登
上校,并尊重热爱自己的丈夫。
爱德华·费拉斯(Edward Ferrars)
埃莉诺长嫂范妮的弟弟。他相貌平凡,没有远大的抱负,但富有责任感,拥有令人尊重的学识和正直善良的品质。爱上埃莉诺后,他为年少无知时与露西私定终身的行为而懊悔,但并未抛弃露西,因为他认为应当为露西负责。他珍视真情远甚于金钱,但有时不善言辞,对深爱的埃莉诺羞怯。他与露西的情感纠葛恰恰说明他信守承诺、珍惜爱情,在母亲要求自己迎娶富裕的莫顿小姐时,他坚持选择露西;解除婚约后,他终于勇敢向埃莉诺表白自己纯洁、无私的爱情。
布兰登上校(Colonel Brandon)
布兰登上校年轻时因家庭的阻挠无法与初恋情人相爱,后远渡重洋
参军,35岁仍是单身。他重情重义,因初恋的嘱托而收养并悉心照顾她的女儿埃莉莎。他隐忍克制,稍显沉闷呆板,但拥有细腻的柔情。爱上玛丽安后,发现对方并不在意自己,仍然守护着心上人。他十分担忧病倒的玛丽安,特意熬夜驱车接来了其母达什伍德太太。布兰登上校善良宽厚,对婚姻同样遭到家人反对的爱德华施以援手,为其提供职业。
约翰·威洛比(John Willoughby)
约翰·米德尔顿爵士的邻居史密斯太太的侄子。他与不善言辞但重情重义的
爱德华六世、布兰登
上校形成对比,代表了见利忘义的婚姻观。他英俊潇洒的外貌和善于文学朗诵的才华吸引了玛丽安,但是放荡和虚荣使他变得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责任与担当。他薄情寡义,在使布兰登上校养女怀孕后一走了之;他追求享乐甚于真情,为了获得用以挥霍的财富,他放弃
玛丽安娜,与贵族小姐成婚。
露西·斯蒂尔(Lucy Steele)
詹宁斯太太的远亲,善于奉承、讨好别人,象征着唯利是图的婚姻观,与埃莉诺、玛丽安等重情之人形成对比。出身略低于乡绅阶层,文化修养不高,既粗俗又狡,一心为自己谋利。她将婚姻视为阶层跨越的途径,曾与爱德华私自订婚,在爱德华与母亲费拉斯太太为婚事争吵时发誓要与爱德华在一起,然而,爱德华失去财产继承权后,她主动解除婚约,嫁给新任继承者罗伯特。她用阿谀奉承哄好了
克里斯蒂安·费拉斯太太,费尽心机挤进费拉斯一家。露西不惜以良知与诚信为代价,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财富,遭到了作者的反讽。
范妮·达什伍德(Fanny Dashwood)
约翰·达什伍德之妻,也是爱德华的姐姐。冷酷自私、贪图钱财。怂丈夫不给同父异母的三个妹妹任何钱财。在丈夫继承财产后,趾高气扬地搬入达什伍德夫人居住的府邸,声明自己的合法所有权,变相赶婆婆和妹妹们离开。
主题思想
门当户对、重视爱情的婚姻观
奥斯丁受制于18世纪注重财富对等的主流婚姻观,认为财富是婚姻的必要条件,但她对此没有全盘接受,主张恋人的真心相爱、相互理解才是美满婚姻的基础。奥斯丁并不反对自由恋爱,她所质疑的是违反家庭利益或社会礼仪的恋爱关系,她的主要小说均遵从国教、“托利党”乡绅主流价值,但其中没有一对恋人因财富之缺而分开。
以理智节制情感的爱情观
小说通过突出理智与情感带来不同结果的对比,提倡一种用理智克制情感的平衡。奥斯丁深受其影响,但她在一定程度也肯定了情感主义的部分主张。因此,一方面,她肯定情感,但否定情感的放纵;另一方面,她反对过分的理性所导致的冷漠无情。奥斯丁讽刺过分的理智与感伤,但无意于将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因而不表现两个女主人公的截然对立。她认为她们之间的差别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埃莉诺虽善于用社会礼仪、作为姐姐和女人的责任义务限制自己的情感,但是也有情感强烈到无法克制的时候。因此,奥斯丁主张的是保持情与理的和谐统一,认为女主人公在择偶时应当用理智思考,而不应该被情感所左右。
艺术特色
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
奥斯丁在人物塑造上精心运用了对比原则。玛丽安和埃莉诺都是重“情”之人,而范妮和露西则唯利是图、冷漠轻义。姐妹内部也形成对比:妹妹率性而为,不顾及放纵悲伤所造成的麻烦;姐姐则能用理智节制情感,压抑自己的痛苦来保护母亲和妹妹。二人的恋爱对象爱德华与威洛比在仪表风度、道德品质方面也形成对照:前者在外形上不如威洛比风度翩翩,但拥有让人敬佩的理智与善良,而且重情重义、不轻易背弃承诺。爱德华对埃莉诺克制了自己的倾慕之情,是因为自己与露西的秘密婚约。他为露西考虑,认为自己应当提供给她依靠。威洛比尽管英俊潇洒、富有浪漫情怀,但是薄情寡义、缺乏责任感。他对埃莉莎始乱终弃,又放弃了玛丽安而迎娶富裕的格雷小姐。
善用反讽
简·奥斯汀精巧的
反讽手法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贯穿于各个层面:从叙述语调到人物塑造,再到场面描写。
在叙述语调上,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否定并不直接表露,而是以一种似是而非的微妙反讽加以呈现。作者表面上赞赏露西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终获成功,但实际上这是以违背良心为代价的,传达了对露西庸俗势利的讽刺。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先安排威洛比以英雄救美的浪漫之举出场,又赋予其充满激情的文学趣味,但之后叙述他背弃玛丽安、间接交代他诱奸少女的不义行为。人物的前后行为形成对比,表明了作者的讽刺态度。此外,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感伤主义小说的反讽。此类小说推崇女主角充沛甚至泛滥的情感,其俗套剧情便是女主角在陷入困境时因英雄相救而带出一段恋爱佳话。
场面描写的反讽体现在约翰与妻子范妮讨论资助妹妹一事中。约翰资助妹妹的数额从每人三千
英镑将至零,打算仅提供一些邻居间的帮助,这要归因于范妮的劝说。其实,约翰在继承遗产后十分富有,而约翰的继母达什伍德太太在丈夫死后已落到所处阶层的底层。约翰的吝啬小气、冷酷无情和范妮的刻薄自私就在这段对话中尽显无疑。
心理剖析
小说常站在埃莉诺的立场上叙述事件,即采用了“自由间接引语”的叙事模式。“自由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而不注明引号,与叙事进程融合在一起。比如,玛丽安及其母亲都坚信威洛比的爱意,然而埃莉诺流露了疑惑和不确定感:“他喜欢她,至于将来结局怎样,她毫无把握,尽管她母亲和妹妹仍旧认为一定会圆满。”这种模式使叙事附着上埃莉诺的观点和情感。在《理智与情感》中,对话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女主人公埃莉诺善于自我剖析,关注自身的情感和责任,而不那么在意外在真相。
作品评价
《理智与情感》的小说名与“
傲慢与偏见”一样,本身已成为社会常用的对语,小说中的“理智”与“情感”各自代表何种传统的问题,受到学者的重点关注。
牛津大学文学教授玛丽琳·巴特勒(Marilyn Butler)认为情感与理智分别象征着自然本性、培养教育,玛丽安、埃莉诺便分别是这两种教育形式的结果:“就其本质而言,《理智与情感》从头到尾是说教性的。所有选择对比形式的小说家们,都是为了阐释思想观点。从根本上说,他们是在参与一场关于“自然本性”(nature)与“培养教育”(nurture)的古老辩论,即:谁是更有道德的人——是老练世故的或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还是自然率性的人?”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教授伊安·瓦特(Ian Watt)指出理智与情感背后有深远的文学和历史的传统,与人性善和人性“白板说”有关,他认为小说是沿此思想脉络进行的新探讨,“使出了她惊人的绝技,把理智与感伤成功地结合起来。”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从18世纪七十年代到19世纪头十年,感伤主义小说与“哥特小说”主导着
英国文坛。正是瓦尔特·斯格特勋爵和简·奥斯丁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后者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
1811年,简·奥斯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以俗世凡人为主角,细致刻画英国乡绅阶层的人情世故,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继承了菲尔丁于18世纪前期开创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呈现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
奥斯汀朴素的
现实主义开启清新之风,其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摆脱18世纪的传统名列第一批
英国现代小说。她的作品轻松诙谐,尽管遭到格局狭窄、深度有限的批评,但其作品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对爱情婚恋的深入探讨也具有隽永的价值,为以
查尔斯·狄更斯作品为代表的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国际影响
奥斯丁生前并未因作品而获得极大荣誉,写作仅仅是她的谋生手段。她的文学史地位在其去世百年后,即20世纪30年代左右才得以确立,这主要得益于1923年至1951年间罗伯特·查普曼(Robert Chapman)校勘再版了六卷本的
牛津大学版奥斯丁文集,引领了此后牛津版的英语经典文库。奥斯丁的小说由此进入“严肃文学”的殿堂。不论在号称“后现代”的西方还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包括《理智与情感》在内的奥斯丁小说仍是极受欢迎的畅销书。
在中国,虽然20世纪上半叶已有对她作品的译介,但
改革开放后才被全面翻译出版,成为永久的畅销书。在简·奥斯丁的所有小说中,《理智与情感》在
英国出版最早,但在中国翻译出版最晚,这说明中国人在一定时期内对《理智与情感》的认可程度低于奥斯丁的其他小说。
衍生作品
影视类型
1995年,电影《理智与情感》,基于艾玛·汤普逊所撰剧本《理智与情感:电影剧本与日记》,由
李安导演、由艾玛·汤普逊与
凯特·温斯莱特主演。影片获得了1996年度最佳改编和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汤普森)和最佳女配角(凯斯莱特)等四项奥斯卡奖,以及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原作音乐和最佳服装等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影片赚得1.4亿全美票房,还获得第四十六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五十三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奖项。
漫画
在2009年出版的五集《
傲慢与偏见》漫画大获成功的基础上,漫画出版商于2010年5月推出了五集《理智与情感》,作者是南希·巴特勒。
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