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所著长篇小说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一出探讨爱情、婚姻、金钱的浪漫喜剧。作者于1796年创作小说初稿,并命名为《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s),此后又于1811年至1812年间大幅修改,更名为《傲慢与偏见》,1813年1月首次出版。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家的第二个女儿,为人活泼伶俐,极有主见。她与富有资产、年轻英俊的达西初见时,因其傲慢行径而十分不满,并由此产生偏见。一系列往来过后,达西发现了自己的心意,并主动求婚示爱,伊丽莎白却因误会和达西的高傲态度而严辞拒绝。随着故事的发展,伊丽莎白逐渐解除了误会和偏见,达西也放下了傲慢的态度,并出资帮助了伊丽莎白私奔的妹妹莉迪亚,挽救了班纳特一家的名誉。故事的最后,达西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婚,二人订婚,获得幸福。
《傲慢与偏见》刻画了不同观念下的婚姻状况,并借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选择确立了最为完美的婚姻观,即以爱情为基础,并有金钱保障的婚姻。简·奥斯汀并没有落入传统风俗小说的臼,毫不避讳谈及财产的重要性,如实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阶级状态。
成书背景
自18世纪资本主义兴起,英国涌现出众多女性作家,她们大多出身于中产阶级,根植于小说这一新兴文学领域,发展出“风俗小说、哥特小说等题材类型”。在此之前,男性作家为主导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总是与真实的女性形象有所偏差。女性作家的涌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她们以自身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为主体进行小说创作。简·奥斯汀深受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女性小说家的影响,她的小说中也出现与风俗小说类似的故事线索:《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出身于乡绅之家,她通过达西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从而走向成熟。但与风俗小说不同,简·奥斯汀的小说描写之中,重视女性的理性和智慧,正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也是由于女主人公才改正了过于傲慢的缺点。
《傲慢与偏见》也反映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状况。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阶级和商人有了身上层社会的机会,虽然没有正式的头衔,但“绅士”这一称呼的适用对象,已从17世纪前的底层贵族逐步扩展至他们头上。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地产,并与贵族世家联姻以获得阶级上的提升。《傲慢与偏见》中的老达西先生正是因此获得“绅士”身份,达西也因“长子继承制”顺理成章继承了父亲的地产和身份,成为惹人注目的结婚对象。然而,英国19世纪初的宪法规定,家族财产需由男性后代继承,女性只能借由婚姻谋得出路、保住自身的社会地位。正因如此,《傲慢与偏见》毫不避讳财产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小说中伊丽莎白、夏绿蒂、莉迪亚因三种截然不同的婚姻观念导致的婚姻选择,也与财产密不可分。
简·奥斯汀的家庭背景对她的写作也有着深刻影响。1775年,奥斯汀出生于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该教区的牧师。奥斯汀自幼十分喜爱戏剧,与家人排演过多种剧目,并创作了大量的短剧、书信体裁的讽刺小说,在家族内部流传,以供娱乐。1796年10月,她开始创作书信体小说——《最初的印象》,并于1797年8月完稿。为了能够在1813年出版该小说。她于1811年至1812年对小说初稿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和改动,并抛弃了书信体裁,但“她的少女习作中的某些成分”融入了创作之中,最终更名为《傲慢与偏见》出版。
内容情节
班纳特家有五个女儿,大女儿简温柔和顺,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慧伶俐,最为出众。班纳特太太整天忙着为女儿找一个好丈夫,她打听到新搬来的宾利先生年轻又富有,便认定这是一个绝佳的女婿人选。首次公开露面的舞会上,宾利先生对长相出众、性情和顺的简一见钟情。他的朋友达西先生一同出席了舞会,因其相貌英俊、富有资产而饱受瞩目。达西却为人傲慢,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舞会中,达西拒绝了宾利的提议——邀请没有舞伴的伊丽莎白跳舞,并称伊丽莎白的相貌不足以打动他。伊丽莎白听到了这段对话,由此对达西开始产生偏见。
随着两家不断设宴来往,简和宾利双双坠入爱河,宾利小姐(宾利先生的妹妹)也假装与简相处愉快,实际却极其鄙夷其家人的粗俗举止。与此同时,达西逐渐对伊丽莎白·班纳特生出爱慕之情,期待嫁给达西的宾利小姐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愈发嘲讽起班纳特一家。
根据继承法,班纳特先生包括房子在内的财产只能由远方表侄柯林斯继承,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转而求娶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夏绿蒂考虑现实情况,尽管并无感情,也答应了求婚。与此同时,班纳特家的两个小女儿认识了驻扎军官威克汉姆,威克汉姆英俊潇洒,他声称老达西先生是自己的教父,他在遗嘱中为自己安排了牧师职位,职位却被达西给了别人,以至于自己只能过上行伍生活。伊丽莎白听信了威克汉姆的故事,对达西的偏见逐渐加深。
宾利一行人忽然不告而别,简认为两人之间已经没有在一起的希望,伊丽莎白却推断出,这一定是达西和宾利小姐想要拆散二人。简去往伦敦的亲戚家散心,伊丽莎白也收到了夏绿蒂的邀请,准备前往夏绿蒂婚后的新家。
到了住宅后,柯林斯故态复萌,频频夸耀起自己的资助人凯瑟琳夫人是如何礼贤下士。第二天,众人突然收到凯瑟琳夫人的邀请,准备前往她的庄园做客。凯瑟琳夫人是达西的姑母,她性格强势,自命不凡,一心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伊丽莎白在庄园里遇见了前来拜访的达西,二人针锋相对,达西却忽然态度高傲的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狠狠的拒绝了他,并谴责他拆散简和宾利,以及对威克汉姆的所作所为。第二天,达西送来一封信,向伊丽莎白解释了缘由,并揭露了威克汉姆的真面目,伊丽莎白开始放下对达西的偏见。
回到家后不久,伊丽莎白接受了亲戚的邀请前往达西所在的德比郡,一行人决定去达西的彭伯里庄园参观,听说达西不在,伊丽莎白便欣然前往。在彭伯里,伊丽莎白意外遇到了达西,二人愉快的交往了一段时间。伊丽莎白却忽然收到家中来信,得知妹妹莉迪亚与威克汉姆私奔了。伊丽莎白·班纳特立即启程回家,班纳特一家陷入慌乱之中。几天后,二人忽然被找到,威克汉姆也答应求娶莉迪亚,挽救了班纳特家岌岌可危的声誉。婚礼过后,伊丽莎白得知,是达西伸出的援手,伊丽莎白逐渐了解到自己对达西的心意。
宾利与简也言归于好,决定订婚。凯瑟琳夫人却忽然来到班纳特家,强硬的要求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伊丽莎白虽然十分不解,但也不卑不亢的拒绝了凯瑟琳夫人的无理要求。达西得知了这一切,明白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感情,于是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婚,二人最终获得幸福。
人物角色
伊丽莎白·班纳特
小说女主人公,乡绅之女,在姐妹朋友之间相貌并非最为出众,但聪明活泼、性情开朗。她独立自主、自尊自重,并不因达西的财产地位而容忍他的高傲,而是时时反唇相讥;她眼尖机警、有绝佳的判断力:宾利不告而别,单纯的简相信了他另有所爱,伊丽莎白却能立刻仔细分析、推出实情。
伊丽莎白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她轻信了风度翩翩、善于做戏的威克汉姆,对达西的偏见愈演愈烈,并因此拒绝了达西的求婚,险些错失良人、抱憾终生。幸而二人最终解除误会,获得幸福。
伊丽莎白与18世纪英国的典型淑女形象全然不同,她不擅长弹琴、唱歌等淑女必备的才艺,也不符合端庄、含蓄、贞静等对淑女品格的规诫。奥斯汀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表明了她对于女性在智力和理性上丝毫不弱于男性的信心,伊丽莎白的种种举动也被看作是对于当时社会限制女性的陈规陋习的有力反抗。
达西
小说男主人公,相貌堂堂,出身名门,身家富有。因自身权势地位而冷漠高傲,除了家人外,对任何人、事都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面对一心倾慕自己的淑女——宾利小姐,他也并不客气。逐渐发觉自己对伊丽莎白的心意,又看不起伊丽莎白的那些地位低下、举止粗俗的亲戚,即使是求婚也自命不凡、高高在上。
被伊丽莎白拒绝后,达西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放下了傲慢的态度,并及时伸出援手,挽救了班纳特一家的声誉。故事的最后,达西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婚,二人终究携手,共度一生。
达西代表的是英国摄政时代的理想男性形象,他们举止高雅,寡言少语,注重贵族礼节,对于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的中产阶级,抱有本能的反感。他们并不热衷兴建工厂或是海外贸易,往往想要逃离充斥着工商业者的城市,来到宁静的乡村田园,追求古朴的传统生活。可以说,小说中的达西是一个有着保守党党色彩的保守主义贵族形象。
简·班纳特
班纳特家的长女,伊丽莎白的姐姐兼密友。相貌极其出众,性情温柔和顺又宽厚稳重,是一个天使般的人物。举止矜持,对宾利先生的感情隐藏极深,以至达西误解她对宾利无意。她十分单纯地相信了宾利先生妹妹的来信,误以为宾利先生另有所爱,险些错失良缘。
宾利
出身于北英格兰,继承了父亲的大额遗产,毫无野心,是班纳特太太心目中的乘龙快婿,整部小说也以他搬到她家附近的庄园来作为故事开端。他性情软弱,极易被他人左右,妹妹和朋友达西劝说他放弃对简的感情,他便不告而别。幸而最后重返尼日斐,与简走入婚姻殿堂。
夏绿蒂
伊丽莎白的好友,出身一般,长相平平。她认为爱情对于婚姻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接受了富有却平庸、谄媚的柯林斯的求婚。另一方面,她也十分敏锐,最先觉察到简对于宾利汽车深藏心底的感情。
柯林斯
班纳特先生的远方表侄、财产继承人。他相貌平平,对于地位更高者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对家境平平的伊丽莎白,则全然不顾对方意愿,将自己的求婚视为垂青慷慨之举;被拒绝后,立刻转而求娶夏绿蒂。
莉迪亚·班纳特
伊丽莎白的妹妹,空有美貌,只知享受,全无是非判断能力。举止轻浮,是宾利小姐嘲讽的主要对象之一;不学无术,去流通图书馆只为结交名流,将之视为可以与军官光明正大调情的场所。她不顾家人名声,因感官刺激而与威克汉姆私奔,险些酿成大错。最终虽然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心仪对象”威克汉姆,却全然不知是出自达西的帮助,满心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
威克汉姆
外表英俊,风度翩翩,极易讨女人欢心。声称是老达西先生是自己的教父,实际上是管家之子。老达西先生很是喜欢他,并在遗嘱中为他安排了职位,他却放弃职位,大捞钱财,并为了谋取达西妹妹的财产而诱拐她私奔,被识破后转身投入行伍生活。以驻扎军官的身份结识了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后,为了躲债路上有人作陪便带着莉迪亚私奔。达西找到他们后,还提出要求:帮助他还债并安排职位,才愿意迎娶莉迪亚
班纳特太太
伊丽莎白的母亲,为人势利,举止粗俗,五位女儿中最年幼的两位也是她的翻版。内心头等大事是将五个女儿分别嫁个好人家。宾利小姐邀请简去庄园做客时,班纳特太太要求简冒雨骑马赶去,只为能留宿庄园,导致她生病卧床。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丝毫不考虑他的庸俗谄媚,一味指责女儿让财产房屋白白流走。
班纳特先生
伊丽莎白的父亲,一名聪明幽默而有见地的乡绅。他极其爱护并亲自教导与自己相像的伊丽莎白,对其他女儿则不管不问,放任三位小女儿养成轻浮、粗俗的举止。他时常挖苦妻子的粗俗举止,在私人空间书房之中躲避家庭琐事和庸俗访客的干扰,以求清净。但正是在书房中,他向妻子表明,自己支持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故事结尾,他得知伊丽莎白答应达西求婚,立即将女儿叫到书房,希望她慎重决定,体现出一片拳拳爱女之心。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婚姻观念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女性无法继承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因此婚姻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中产阶级女性的处境尤为被动,很难掌控自己的幸福。受社会环境影响,奥斯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姻观念——既有感情基础又有财产保证的婚姻才是完美的婚姻,并将之融入《傲慢与偏见》的创作之中。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婚姻状态。伊丽莎白和达西所代表的是奥斯汀认可的完美婚姻,二人既有感情基础,同时又有达西的财产作为婚姻的保障。小说开场,达西便以有权有势的身份登上了社交场合,之后他倾心于伊丽莎白,并主动求婚示爱。然而此时,二人的情感地位并不对等,达西的傲慢态度也深深刺痛了伊丽莎白·班纳特,这场求婚以失败告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二人分别放下“傲慢”和“偏见”,在感情上互相尊重,最后才走入完美的婚姻结局。
柯林斯和夏绿蒂代表的是只有财产保证的婚姻状态。柯林斯为人势利,被伊丽莎白拒绝后,立刻向夏绿蒂求婚。在他看来,妻子人选与感情交流均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需要一位妻子的存在。十分敏锐的夏绿蒂却由于家庭处境和社会氛围,选择委身于毫无感情的柯林斯。作者借其友人伊丽莎白之口,表明了对这段婚姻的消极态度。
莉迪亚和威克汉姆代表的是建立在无知和情欲基础上的婚姻状态。二人都空有外表,毫无责任感,只知纵欲享乐;最后因达西的财产支援才得以完婚,莉迪亚甚至对于自身可能陷入的险境全然无知。
除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婚姻状态,奥斯汀还以简和宾利的婚姻作为完美婚姻的补充,也侧面展示了班纳特夫妻的婚姻生活。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最后都选择步入婚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女性意识
在简·奥斯汀所处的时代,年轻女子需要学习弹琴、跳舞等才艺,注重礼节,性格温顺,只为提升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她们无法继承财产,并不被期待拥有学识和判断力,也不被允许参与社会事务。奥斯汀对此有着不同意见,她通过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对比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反抗意识。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性格独立,富有主见,完全不同于当时社会推崇的淑女形象。她敏锐地察觉出柯林斯的为人性情,不为财产动摇,果断拒绝了他的求婚,与后文的夏绿蒂形成对比。得知在宾利先生的庄园做客的姐姐重病,家里其他人都反对时,她也坚持步行,独自前去庄园确认姐姐情况。虽然宾利小姐和达西都认为此举有失淑女身份,她也表现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在面对凯瑟琳夫人要求她拒绝达西求婚时,她态度强硬的进行了一番反驳,虽不合礼数,却因此使达西明白了她的心意。这一情节体现出作家对于规诫女性的礼仪制度的反对态度。除此之外,对于“淑女才艺”,奥斯汀也展现了不同态度。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在弹琴上并没有过高的造诣,而她本人也对此并不在意。女性被要求在社交场合弹琴,实质上是将其置于被瞩目、评价的客体地位。而过人的弹琴技巧则需要长时间的独自练习,这可以将女性塑造成贞静、克制的性格。作家通过将伊丽莎白塑造成有见识、有判断力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对于女性依附地位的反抗。
反讽艺术
《傲慢与偏见》有别于通俗小说的一大特征,便是贯穿全文的反讽基调。小说开篇便以极其严肃正式的语气提出一个公认的真理——有钱的先生必定会娶一位太太。作家故意安排了严谨的句法结构与荒诞不经的内容之间的对比,产生了戏剧性的反讽效果。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通过班纳特太太的言语和行为再次强调这一“真理”,至此完成该喜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到了故事的结尾,作为讽刺对象的班纳特太太的心愿——将女儿嫁给有钱人家,竟然一一达成,可谓是情节上的又一反转。
作家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使用了反讽手段。18世纪英国传统爱情小说一般会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男主人公形象,并让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而《傲慢与偏见》则不然,小说开篇达西高傲的举止即引发了舞会上其他人的不满;而男女主人公也并非一见倾心,傲慢的达西经历求婚失败,伊丽莎白·班纳特也终于放下偏见,几经波折两人才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这是对于完美爱情小说的一大反讽。
微观角度看,反讽也是作家进行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作家为了塑造柯林斯这一虚伪势利的形象,在其书信、话语之中大量采用正式语体,凸显其咬文嚼字的特点,这也与其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态度形成对比,加强了人物的戏剧性,讽刺效果十足。
书信价值
《傲慢与偏见》初稿是书信体裁,虽然奥斯汀进行过大幅修改,甚至改写成第三人称,但这一形式仍在小说中有所体现。全书明列的书信有20多封,如果算上夹杂在叙述中的信件,则足有30多封,读信、写信等场景的描绘更比比皆是。
书信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情感线索上的两大重要转折,都借由书信完成: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后,达西送来一封自白信,详细解释了他劝说宾利放下对简的感情的原因,并对自身和家族进行剖白,揭开了威克汉姆的真面目。借由这封信,伊丽莎白开始放下对达西的偏见,转而真正了解其为人。在故事的后半段,伊丽莎白到达西所在的德比郡拜访,二人感情逐渐升温;此时,简来信告知莉迪亚私奔的丑事,打破了二人的交往氛围和读者的预期,增加了情节的起伏。
小说总体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灵活却带有疏离感,第一人称书信的设置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视角转换十分自然。同时,书信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丰满了人物形象。
作品评价
简·奥斯汀本人十分喜欢《傲慢与偏见》,她曾在给姐姐卡珊德拉的信中,将其称之为“我的宝贝儿”,并认为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是“最可爱的造物”,想象不出有谁会不喜欢她。但她本人也承认,《傲慢与偏见》过于“轻松愉快,太露光彩”,可能会招致批评,并表示需要考虑“添几笔阴影”。
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对于《傲慢与偏见》赞不绝口,曾在日记中表示自己多次阅读该书,对其中情节故事的生动描写大加称赞。他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也提及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人物的细腻刻画,让他的一位朋友被家人认定是班纳特先生的原型。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和杂志主编——乔·亨·刘易斯与司各特的观点类似,同样认为奥斯汀在人物塑造方面炉火纯青,让人印象深刻。
英国贝德福大学教授,杂志撰稿人——D·W·哈丁的评价则更为具体,他将奥斯汀的人物讽刺手法称为“漫画式”,并且提醒读者注意,奥斯汀会将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形成对比,从而达到讽刺又不失真实的效果。
除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奥斯汀作品的戏剧风格也十分鲜明,牛津大学教授,文艺批评家——安·塞·布拉德雷甚至直言,《傲慢与偏见》中的某些情节若是用在戏剧之中将更为合适,如柯林斯自说自话的向伊丽莎白求婚的片段,“简直像一出滑稽剧”。
对于奥斯汀作品进行批判的也大有人在。夏绿蒂·勃朗特在给乔·亨·刘易斯的书信中评价,《傲慢与偏见》人物形象平凡刻板,描写的不过是一座围墙高筑,由人精心侍弄的花园,全无阔达的风景,对于奥斯汀“固步自封、脱离社会”的评价是批评界的主流声音。男性作者们则普遍认为奥斯汀的小说“不够宏大”,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戏谑的称奥斯汀决不会走出起居室一步,拉尔夫·爱默生的言辞则更为尖锐,他直言,不明白《傲慢与偏见》这种婚嫁小说怎么会有这么多读者。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小说于1813年1月首次出版,次年再版,1817年第三次再版。著有《月亮和六便士》的英国小说家威廉·毛姆,曾将《傲慢与偏见》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2017年,为了纪念奥斯汀逝世200周年,英国央行发行了新版10英镑纸币,上面印有奥斯汀头像以及《傲慢与偏见》中的一句话——“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我敢说,没有比读书更令人愉悦的事了!)”央行行长马克·卡尼同时提及了奥斯汀作品享誉全球的地位。
中文译本
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杨缤翻译,吴宓校译的《傲慢与偏见》,吴宓随后将小说原文和杨缤的中译本列入了自己所授课程的“必读书目”。同年,北京的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董仲篪译本《骄傲与偏见》。
1956年由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出版,译者序详细介绍了作家的生平经历并评价了作品。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重印了该译本,引发的阅读浪潮受到了新华社和《纽约时报》的关注。1988年底,孙致礼译林出版社相邀,开始翻译《傲慢与偏见》,该版本于1990年8月底出版。译者本人称小说原著是他最喜爱的一本,“因有王科一先生译本在先,压力比较大”。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傲慢与偏见》一书,约有35家出版社推出了30余种译本。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3年7月出版的张玲、张扬的译本,豆瓣评价人数超过22万人。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2023-01-20
傲慢与偏见.豆瓣阅读.2023-01-20
..2023-01-20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内容情节
人物角色
伊丽莎白·班纳特
达西
简·班纳特
宾利
夏绿蒂
柯林斯
莉迪亚·班纳特
威克汉姆
班纳特太太
班纳特先生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婚姻观念
女性意识
反讽艺术
书信价值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中文译本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