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supply chain,SC)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
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最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
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是以全球一体化变革、
信息时代横向产业模式和企业流程再造等思想提出的背景下产生,其概念来源于波特的价值链、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以及组织理论等三个方面,供应链与
供应链管理是不可分的有机体,供应链可划分为供应链孤岛、供应链环、内部供应链集成和扩展供应链四个发展阶段。
供应链具有增值性、复杂性、动态性、面向客户需求和交叉性等特性,且每个供应链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企业,是横跨企业内多个部门与企业间、存在整体目的或宗旨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结构模型主要有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模型,其主要类型可按供应链范围、复杂程度、稳定性、容量需求及功能不同分成不同的类型。在产业、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下,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新型市场的运营,均会对未来的供应链产生不同影响,供应链主要表现为横向一体化和网络化等特征。
基本概念
供应链(supply chain,SC)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也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形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
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供应链概念是在生产的专业化和全球化发展需求下提出的,以供应链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化的生产系统,制造仅仅是链上的一个环或一个节点,运输、库存问题更加突出,产品的成本、质量、服务不仅仅与自己企业有关,同时与上下游供应链关联企业有关,当今社会已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先进制造业必须要有高效的供应链作支撑,一个持久不衰的
制造企业背后必有一个高效的供应链。
发展历程
供应链是在全球一体化变革、
信息时代横向产业模式和企业流程再造思想提出的背景下产生,其概念有波特的价值链、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和组织理论三个来源,供应链与
供应链管理是不可分的有机体。供应链可划分为供应链萌芽、供应链初级、供应链形成和供应链成熟与全面发展四个发展阶段。
供应链萌芽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供应链萌芽阶段,也称为供应链孤岛阶段。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职责定义和信息沟通,企业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缺乏长期规划,执行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由于没有销售预测管理,仓库经常有大量库存,作业计划性差,效率低下,在信息管理方面只有简单的物料需求系统,生产计划仅制订到月度计划,数据方面也只有物流清单和订单完成情况等简单数据。企业和外部企业只有简单的交易关系。
供应链初级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供应链初级阶段,也称为供应供应环阶段。高级计划排程(APS)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迅速传播和广泛采用,以及后来与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相结合,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部分流程已经打通,但是跨部门的沟通还不是非常顺畅,部门间还缺乏紧密合作。此阶段企业主要表现为企业能够初步地控制库存,仓库中的人工操作被半自动或全自动设备替代,销售部门可以获取并分析预测信息,能实现基本物料需求,采购需求和仓库管理功能的系统软件系统开始应用。此时,每个部门都是一个环,但是没有形成整体的链条,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没有形成伙伴的关系,市场部对于未来趋势预测的信息无法有效地与其他部门进行对接。
供应链形成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供应链形成阶段,也称为内部供应链集成阶段,企业开始关注业务流程集成,开始打破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使得内部流程整体化。此时企业ERP软件开始应用,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容易,产品设计引入了更多部门参与,包括市场销售和采购等,库存水平得到更好的控制,需求预测变得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完成客户订单,物流费用得到进一步优化,更好地平衡物流费用和客户满意度,仓库管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步联合外部供应商,比如物流第三方供应商来优化物流费用。
供应链成熟与全面发展阶段
21世纪,供应链成熟与全面发展阶段,也称为供应链扩展阶段,作为全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打破了企业之间的边界,实现了协同计划、设计、补货和配送的整合。此时,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的客户和供应商,针对某些产品开展了协同合作,大量新的信息技术和软件被应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单个公司之间的竞争,升级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已经完成了内部各个部门的整合,并和一些
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协同合作,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
供应链融合了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供应链随着时代而进化。在产业、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下,不管是现在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新型市场的运营模式,均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供应链主要表现为横向一体和网络化特征。
主要特征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体系,不仅仅是将供应商到用户之间的物料、信息、资金连接起来,它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因流通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的实现而增值,给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带来了收益。
供应链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且这些企业类型不同、跨度不同、规模不同,所以由这些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模式比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要复杂得多。
在供应链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会不断发生变化,用户的需求也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样会导致生产型企业的日常运转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的经营状态,供应链的稳定状态也会很容易地被打破。这种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节点企业的变动,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等操作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因此,供应链必须是面向特定的客户需求而存在的。
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员。节点企业在这个供应链中,可能处于核心企业的上游,作为供应商或者供应商的供应商;在另外一个供应链中,可能处于核心企业下游,作为用户或者用户的用户存在。因此,现实中,众多供应链交叉缠绕,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结构模型
供应链从其结构而言,是一个供应网链,其都是横跨企业多个部门和企业间的。物品在跨越供应链中的企业时必有一个增值过程,所以又称为增值链。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因不单独计算增值,一般不属于供应链研究的范畴。任何一个供应链的建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宗旨,就是要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达到整体最优。其中,核心企业的最优是优化的出发点。对一个长期合作的、稳定的供应链而言,整体最优是通过核心企业上传和下延的。
一条供应链中(见图1),每个企业构成一个节点,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需求向下游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节点企业之间构成供需关系从而形成交易,由此形成的环环相扣的业务流程网络即是供应链,供应链是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的供需关系中形成的。
供应链实际结构较复杂,一般可划分为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
链状结构模型
根据供应链的实际运行情况,在一个供应链系统中,有一个企业处于核心地位。该企业起着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调度和协调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可以具体地表示为图2所示的形状。从图2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有一个核心企业,可以是制造型企业(如
通用汽车汽车公司),也可以是零售型企业(如美国的
沃尔玛公司),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各项业务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
分销、零售、物流等),以资金流、物流或(和)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网状结构模型
从图3可以看出,供应链实际上不是链状的,而是呈现复杂的网状结构。它是一个“供应”和“需求”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可以有许多供应商,也可以有许多用户。
在现实中,产品供需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供应链中的任一节点企业都会与多个节点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易关系。企业并不只是参与一个供应链,还会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再加上市场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现实生活中的供应链实际上比理论的更复杂、更令人难以捉摸。该种结构从理论方面来看,能够覆盖全世界所有的企业。在
网状模型中,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各企业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某个企业仅与有限个企业进行贸易往来,并不会改变供应链网状模型的理论假设。
主要类型
按供应链的范围分类
(1)内部供应链
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
(2)外部供应链
外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外部的,与企业相关的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商、储运商、
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
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二者共同组成了企业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消费者的供应链。内部供应链是外部供应链的缩小化。二者的区别在于外部供应链范围大,涉及的企业众多,企业间的协调更困难。
按供应链的复杂程度分类
(1)直接供应链
直接供应链是产品、服务、资金和信息在往上游和下游流动的过程中,由公司、公司的供应商和公司的客户组成的供应链。
(2)扩展供应链
扩展供应链是把直接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直接客户的客户包含在内,操控这些成员均参与产品、服务、资金和信息往上游和下游的流动过程所形成的供应链。
(3)终端供应链
终端供应链是包括参与产品、服务、资金、信息从终端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所有往上游和下游的流动过程中所有节点企业形成的供应链。
按供应链的稳定性分类
(1)稳定的供应链
稳定的供应链是指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这种形态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不易发生变化,维护起来比较简单。
(2)动态的供应链
动态的供应链是指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供应链变动系数较高,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改变供应链的组成。
按供应链的容量需求分类
(1)平衡的供应链。
平衡的供应链是指具有一定设备容量且相对稳定的生产能力的供应链。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
零售商等所有节点企业在内的中间商互相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供应链。此时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包括采购/低采购成本、生产/规模效益、
分销/低运输成本、市场/产品多样化和财务/资金运转快)之间的均衡。
(2)动态的供应链
动态的供应链是指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出现时,各节点企业互相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处于最优状态,供应链在此时是处于倾斜状态。
按供应链的功能不同分类
(1)有效性供应链
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物理功能上,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的运输过程等环节中。
(2)反应性供应链
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市场中介的功能上,是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等。
(3)创新性供应链
创新性供应链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客户需求功能上,是指根据最终消费者的喜好或时尚的引导,进而调整产品内容与形式来满足市场需求。
按供应链中企业地位不同分类
(1)有核心企业的供应链
有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某一成员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成员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通常称该企业为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
(2)无核心企业的供应链
无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企业的地位彼此差距不大,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