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良(1930年7月14日-2022年12月28日),生于
山东省掖县(今
莱州市),中国共产党员、液体火箭发动机与
运载火箭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上海航天局研究员、
航天科工集团第八研究院原科技委主任。
1958年毕业于
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飞机与航空发动机专业,主要从事运载火箭总体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曾任职于空军锦州第三航空学校、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局等单位,先后担任
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
遥感卫星一号、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特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
科技成果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获
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奖。
2022年12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生平
早年及受教育经历
1930年7月14日,孙敬良出生于
山东省掖县(今
莱州市),父亲在东北做小生意,孙敬良姐弟四个与母亲相依为命。五岁半,孙敬良由私塾老师启蒙,1936年进入山东掖县朱由村小学就读,1940年,母亲带着他们到
哈尔滨市和父亲团聚,孙敬良转到
黑龙江省省哈尔滨市插班就读于新城小学。 1942年考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园优级小学,毕业后考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高等学校。1947年高中毕业,孙敬良在哈尔滨
第一百货公司当了半年售货员。
1947年,孙敬良考入
哈尔滨工业大学两年制预科班,孙敬良白天上学,晚上卖药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养活家人。1948年,孙敬良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更名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年8月,想考航空系的孙敬良没有如愿,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矿学系。1950年毕业后,以为要去采矿的孙敬良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锦州第三航空学校担任
俄语翻译,后担任俄语翻译组组长。一年的翻译工作,孙敬良表现优异,被选送到
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飞机与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6年2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尉军衔。195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孙敬良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58年,孙敬良回到中国,被分配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分院一部任第三设计部研究室主任, 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第二天转到
发动机研究所。 1961年3月,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三部七室副主任。1965年到1978年,按型号分院,孙敬良到二分院21所, 任副所长、总工程师。二分院21所后改称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1所(新新机器厂)任副所长、副厂长、总工程师。
1978年,孙敬良随单位迁到
上海市。国家决定在上海的航天单位也搞大型火箭和大发动机,于是孙敬良先后任上海航天局副总工程师、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风云一号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局科技委主任(1989年-1993年)、 711工程副总设计师、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局研究员、技术顾问(1993年-)、
微波成像遥感卫星工程总设计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研究院(1993年-2022年)。
1993年至1998年,孙敬良当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988年和 1992年,孙敬良先后被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1996年被
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突出贡献个人”“上海市第三届军队转业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逝世与悼念
2022年12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孙敬良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2023年1月5日,孙敬良追思会在沪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孙敬良早期从事
液态火箭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主持多种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关键技术问题。70年代后期起从事
运载火箭研制,主持研制的
风暴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了"一箭三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参与主持长征三号火箭研制,攻克大型运载火箭纵向糯合振动的技术关键,确保成功发射通信
卫星;主持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火箭研制,创下首发和连续发射成功的业绩。长征四号、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被命名为“
金牌火箭”。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所领导和协调指导研制的全部航天型号,首飞成功,连续成功,多次首次应用国内最新技术,20年间无一败绩。孙敬良主持研制的项目,先后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
特等奖等多个奖项,是首批中国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在国、内外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撰写和审查了大量型号研制技术文件,培养了十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一大批优秀
航天科工集团接班人。
长征四号
1988年9月7日北京时间4时30分,由孙敬良主持、负责设计研制的长征四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颗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上太空。这是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气象
卫星,也是首发火箭发射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也使
长征系列火箭成为能够发射
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三种不同轨道卫星的“全能”火箭。
长征二号丁
1992年8月9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新一代
返回式卫星。1994年7月3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简称小平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准确地将中国第一颗新型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96年10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三颗新一代返回式卫星。鉴于长征二号丁的突出表现,当时的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优质
运载火箭”称号。
遥感卫星
2006年4月27日,遥感卫星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08年5月27日,中国新一代
极轨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准确入轨。2010年11月5日,中国首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下午星——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13年9月23日,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与正在轨运行的两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组网运行。
主要论著
人才培养
孙敬良重视人才培养。1988年和1992年,孙敬良先后受聘于国防科技大学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兼职教授;1996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十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一大批优秀
航天科工集团接班人。学生包括宣晓萍、连仁志、
洪鑫、沈建铭(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姿控
发动机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林庆国等。
获奖与荣誉
影响与评价
1992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孙敬良和他的助手为原型,由上海电视台拍摄的8集电视剧《天梦》,2016年,《孙敬良院士传记》由
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2018年,《孙敬良传》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
《瞭望周刊》评论:几十年来,孙敬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奉献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执著的毅力和追求,默默地为中国的大型
运载火箭事业作出一项又一项的贡献 。
《
新闻晚报》评论:“和很多老科学家相比,孙敬良院士并没有很强的“气场”,也没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老航天人,就像一块其貌不扬但工艺精湛的机械手表,让人感觉可信、可靠。”
中共
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评价孙敬良“1992年、1994年和1996年该火箭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取得了发射成功的优异成绩,为
航天科工集团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评价孙敬良:一个慈祥的老人,一个严厉的老人,一个为了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一个用成功铸造了许多次共和国辉煌的老人。
参考资料
孙敬良.国家政信(政务)智库.2023-01-09
孙敬良.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会总会.2023-01-07
孙敬良.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评价中心.2023-01-09
孙敬良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