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1962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城县,分子神经生物学家,西湖大学的共同发起者之一。
饶毅于1978年至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学习,毕业后考入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国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习,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91年起,先后在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和
神经科学系从事研究,2004年任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返回中国,获聘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担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至2013年;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饶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2018年4月,任
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2019年调任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2023年11月,饶毅获颁授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饶毅在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和细胞机理方面,发现脊椎动物胚胎两眼来自胚胎早期同一形态发生场,揭示Slit蛋白质的化学排斥性导向作用,研究化学排斥分子Slit和化学吸引分子Netrin的信号转导通路等,在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方面也有独到的建树,并于2019年首次提出化学连接组(CCT)的概念。2010年1月8日,饶毅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十年影响力之科学教育人物,2015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十大科学传播人”。
人物经历
教育与出国深造
1962年,饶毅出生于
南城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8年参加高考被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录取,1983年大学毕业获
学士,考入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接受研究生教育。
1985年,饶毅获得上海第一医学院硕士学位,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撰写毕业论文“果蝇神经发育中细胞间交流的分子和遗传分析”,获得
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从1994年起,饶毅在
圣路易斯的
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10年,在此期间,他设计实验证明轴突调控分子Slit通过Robo介导神经轴突的生长,并于1999年,饶毅实验室报告了第一个调控
神经元迁移的分子Slit,发现了众多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神经元迁移的分子机制,属开创性成果,并将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引起科学界关注。同年协助
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成立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2002年,饶毅指导中国研究生通过实验证明,细胞内的信号分子 GSK3β具有抑制轴突形成的功能, 这是发育
神经科学的一项重大发现,成果于2005年在《细胞》上发表,也是该刊25年来第一篇全部在中国国内做实验出成果的论文,并参与组建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2004年,饶毅到
美国西北大学任教,兼任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建立了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两年后他成为讲席教授,直至返回中国。在此期间,他发现
脊椎动物胚胎两眼来自胚胎早期同一形态发生场,提出了“眼形态发生场”的概念。
回国任职
2007年,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辞职回到中国,获聘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建立实验室,把研究方向从神经发育分子机制转到社会神经生物学,即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并取得一系列成果。2012年4月当选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首任院长。2013年1月,饶毅获选“2012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2013年9月,饶毅卸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一职。
2015年3月,饶毅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等倡议人提出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获批,2018年他出任
西湖大学创校董事会董事。
2016年4月,饶毅出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是中国“
未来科学大奖”发起科学家之一。12月,饶毅任西湖大学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高研院)负责人之一。2018年与
杨振宁等 14 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
科学探索奖”,遴选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予以奖励。2018年,饶毅组建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并担任创始主任。
2019年,饶毅调任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其实验室在《
神经元》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化学连接组(CCT)的概念。 2020年5月30日,饶毅发起成立
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2023年11月,杰出科学家饶毅获颁授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神经细胞轴突生长的调控。饶毅实验室采用不同的体系,设计实验证明轴突调控分子Slit通过Robo介导神经轴突的生长,打破该研究领域一直由美国科学家实验室主导的局面。1999年,饶毅与两家美国知名实验室在同一期《细胞》刊物上分别发表论文,报告Slit对轴突生长的调控,成为当时科学界的重大突破,饶毅也在与国际一流大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神经元迁移的分子机制。饶毅实验室报告了第一个调控神经元迁移分子Slit,并精准设计实验证明,迁移神经元能够感受Slit的浓度梯度来决定其走向。这项研究成果是开创性的工作,对细胞迁移理论具有普遍意义。
神经元
极性的形成。饶毅指导研究生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明,
细胞内的信号分子GSK3β具有抑制轴突形成的功能,从而证实一条控制轴突发起的信号通路,这项成果是发育神经生物学的一项重大发现。
分子社会生物学研究。在《自然—神经科学》《自然》上发表三篇有影响的论文,揭示了胺神经递质对
果蝇之间争斗的作用,发现群养的
雄性果蝇能释放cVA,起到抑制争斗的作用;此外,第一次在哺乳类发现了脑中控制性选择的分子机制,无论对生物学知识的扩充,还是对社会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首次提出
化学连接组。饶毅实验室发明化学连接组学的途径,制备必需的遗传工具,研究CCT中基因和细胞的功能作用、操纵化学传递、揭示神经环路,并将研究成果在《神经元》发表,创造了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强有力资源三者合一的范例。
主要论著
饶毅一贯注重科研质量,坚持回归科学本质,在学术研究上秉持“慢”的理念,论文数量服从质量,因此在中国科技领域,他的学术论著数量并不算多,1999年至2009年发表约20篇论文,回到中国后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尽管如此,他坚信在中国的科研会比在美国出色,2005年,饶毅带领在中国的学生,发表了25年来中国第一篇《细胞》论文。
出版著作
学术论文
人才培养
推动人才体系建设。2007年,饶毅与施一公建议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建立创新基地。他组织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共同培养研究生,以此推动中国建立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还多方面促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生命科学学科间强化合作交流,共同建立了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作为倡议人之一,饶毅参与创建西湖大学,自2018年起,已连任两届校董事会董事。
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在担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饶毅进行一系列教学体制改革,推行教授预聘制、实验室交接制,改变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每年开设新课,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授课;调整过去一成不变的讲课方式,提出本科生导师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加交叉学科教育等,这些改革措施给学科建设带来了活力。
创设专项奖励基金。2020年5月,饶毅夫妇与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浙江大学教授
王立铭夫妇联合发起设立“赛先生”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奖,面向华语世界,对积极开展科学和医学知识技能普及、传播、教育、培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民间机构予以奖励,截至2022年12月18日已评选出两届共四位获奖者。
荣誉奖项
社会任职
评价与轶事
饶毅是分子神经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评价饶毅是“在科研上最富有创新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思维总是比普通科学家多想两个跨度,聚焦在一些重大的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上”,并称赞:“他是一个正直、有远见、心口一致、忠于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家。”
针对外界议论他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饶毅说:“我公开发表的批判都是知道怎么解决,凡是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绝对不公开批判。”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评价说:“饶毅的说就是做。”
批评中国科研体制。2010年9月,饶毅与时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在美国《科学》周刊上联合撰文,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在中国科技界掀起轩然大波,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宣布不再候选院士。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时,饶毅未能进入初选名单,随即他对外宣布“今后不再候选院士”,并表示愿以十年为期,与同领域的院士开展一场公开的良性竞赛。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东对此评价说: “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不仅远在同领域的第二轮候选人之上,也高于部分院士。 ”
在学术领域和科普界,饶毅屡次炮轰学术虚构,实名举报顶尖科研院校院士、教授论文造假,轮番质疑社会上热销的益生菌产品等,均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饶毅的身边有很多支持者与拥,也存在一些反对声音和争议。
参考资料
饶毅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3-01-26
上医院史.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3-01-26
饶毅.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2023-01-27
饶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3-01-26
王晓东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2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