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Leap)是一部剧情运动片,原名《中国女排》。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于2020年9月25日18:00在中国内地首映。次年6月26日,《夺冠》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2022年4月27日,《夺冠》发布台版预告和定档海报,宣布将于5月13日在中国台湾上映。
电影以女排为原型,讲述了自上世纪
改革开放起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30多年间,中国几代女排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故事。通过还原女排训练场景和生活环境,展现了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一路发展、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历程,向观众传达了真实生动的不朽的女排精神。但由于其艺术体裁的局限性,影片对人物塑造不足和剧情的删减与取舍导致其并无法完整呈现中国女排波澜壮阔的兴衰历史。
《夺冠》上映后获得社会广泛好评,上映一个月突破8亿票房。2020年获得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项,并获多项提名。2023年5月23日,
张冀凭借此片获得第19届
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
影片剧情
2008年8月15日,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上,
陈忠和(
黄渤 饰)带领的中国女排队即将对战
郎平(
巩俐 饰)带领的美国女排。随着哨落球起,镜头回转到30年前……
1979年的
漳州市排球训练基地,女排队员们正在为备战第三届日本女排世界杯在馆内集训。青年陈忠和(
彭昱畅 饰)作为陪打教练加入女排队的训练,见识了队员们艰苦拼搏,顽强不屈的训练精气神,并与青年郎平(白浪 饰)结下友谊。1981年11月16日,在魔鬼教练袁伟民(
吴刚 饰)的带领下,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在日本大阪捧起第三届
女排世界杯冠军奖杯。
1982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五连冠队伍,女排精神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1987年,
郎平远赴美国留学,
陈忠和则留在国家队效力。陈忠和在2003年率中国女排夺得第九届女排世界杯冠军,时隔十七年重返世界之巅;2004年以3:2战胜俄罗斯队,夺得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冠军。
2005年,郎平受邀成为美国排球史上首位国家队女性主教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排总决赛上,陈忠和带领的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最终不敌郎平执导的美国女排。
中国女排前队员
陈招娣病危,郎平等前去探望,陈招娣在病床上告诉郎平,希望她能够回国执导中国女排。2013年,
郎平正式成为国家队新任主教练,为改变女排现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郎平不断尝试新阵容,测试选手间适配性。在输掉一次又一次的比赛后,女排回到漳州训练基地集训。在这里,郎平和
陈忠和帮助女排队员们重新自我审视,寻找初心。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小组赛接连输给
荷兰、
塞尔维亚和美国队,以第四名的成绩勉强进入淘汰赛,即将对战世界排名第一的东道主巴西队。纵观08年以来两队的交手记录,巴西队以18:1占据优势,因此面对这次比赛,中国女排压力巨大,并不被看好。但中国女排顶住了对战东道主强队的巨大压力,最终以3:2逆袭战胜巴西队,并分别在
半决赛和决赛中战胜荷兰和塞尔维亚,再次夺得奥运会女排冠军。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配乐梅林茂在接到导演
陈可辛邀请时问他:“没有做过排球运动电影的配乐,为什么要找我呢”,陈导回答道:“我也没有做过,正是因为没有做过,所以最后才会想怎么做,这不正是好玩的地方吗?”梅林茂在读了剧本后发现虽然是体育题材的电影,但实际上是人文
剧情,写的是人的故事,这一点令他非常感兴趣,也觉得压力消失了。
拍摄前期准备工作期间,导演和剧组工作人员在北京顺义搭设训练馆场景,将漳州老女排馆二馆刚拆的木地板全部经长途运输送来布置片场。漳州体育馆是一个伴随着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诞生了诸多传奇的地方,孕育出荣获世界“五连冠”的中国女排英雄群体,被世界体坛誉为“冠军摇篮”。老旧的木地板布满了当年女排队员们日复一日大量训练留下的血与汗,场馆内的窗户、天花板、地板和整体结构全都一比一还原当年老排球馆的样式。不止训练馆,场外、食堂、办公室、女排雕像、澡堂、宿舍也按照80年代女排训练基地的外观搭建场景。
选角过程
巩俐在受导演
陈可辛三次邀请下才接下
郎平这一角色,原因是认为演绎女排界标杆人物郎平十分有难度。为演好这一角色,53岁的巩俐提前数月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察,并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为了演好郎平,一直随郎平导出比赛观摩,用本子把郎平的神情和姿态都记录下来,比如按眼镜的小细节、干练的语气、走路站立的姿势等。
陈可辛导演带领剧组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演员,以追求高度还原女排形象,展现时代变迁和真正的女排精神。起初打算用1米8以上的演员,但由于没有排球功底,现教现拍的效果不够好,于是又从全国大、中学校队、省队,甚至前国家队成员等近万名运动员中进行挑选。历时半年经过数轮淘汰、表演训练,最后确定出十二位饰演老女排的演员。
陈可辛导演从各种角度衡量,坚持认为青年
郎平扮演者非
白浪莫属。而白浪在母亲郎平的两次鼓励下,经过慎重思考才接下扮演年轻郎平的角色。为还原母亲郎平年轻时偏瘦的体型,白浪在四个星期内减肥30斤。在美国期间她努力学习中文台词和表演,并将学习成果录像发给导演。
拍摄细节
摄影导演
赵晓时在拍摄老女排戏份时,为找到80年代特有的氛围感,亲自去商店购买肉色丝袜来套在镜头上。
为重现2016中巴经典之战,摄影组采用13个机位,全方位无死角地同时拍摄。并邀请了国内顶尖的体育直播团队进行高清录像采集。该部分戏光剪辑时间就花了两个月,希望还原当年比赛现场。
《夺冠》与影院系统品牌CINITY合作,采用48帧拍摄,部分场景采用96帧拍摄。CINITY名源于“Cinema+Infinity”,号称融合了电影放映领域的最新技术:4K、3D、
高亮度、高帧率、广色域、高动态范围、沉浸式声音,并以高帧率放映为其最大卖点。
影片开拍前,
彭昱畅进行了半个月的排球训练。一场临时增加的戏中需要陈忠和“鱼跃”救球,彭昱畅用了两个小时,重复练习扑倒在地的动作,才练出镜头里那个技术性较强的“鱼跃”动作。
在拍摄老女排对战
江苏男排队的比赛中,剧组工作人员将地板打了蜡,从而营造出反光效果,但造成地板过滑,演员们频频摔跤。在拍摄过程中,
摄影道具组的工作人员因频繁被球砸中,竟练就了一身接球技能。
青年
郎平扮演者
白浪在准备阶段反复观看母亲选手时期的比赛录像,研究从扣球动作到表情、庆祝方式等各种细节。白浪透露自己有一次拍完戏,曾被群演误认为是郎平。
由于运动员们不是专业的演员,对动作的精确度、情绪的把控,都需要下更多功夫去学习。为了拍摄进度,她们要配合高强度工作,经常拍摄到凌晨。
朱婷在采访时透露自己平时作息规律,没有熬夜习惯,拍戏到凌晨三四点十分辛苦。队员
王媛媛感叹到,“拍电影一点也不比我们打球轻松。”“每天早上7点多去剧组,要拍到晚上甚至次日凌晨三四点,时间特别长,中间也没有什么休息时间。”
张常宁在电影里有一组打沙排比赛的场景,需要还原打沙排时期的黑皮肤。而她本人在实际拍摄前都没想到是,剧组要求全身都要涂很黑的粉,包括每个手指缝里都是黑的,然后回到沙地,同曾经的战友一起,完成镜头的拍摄。
非专业演员出身的运动员们的努力付出,最终给影片增加的是珍贵的真实感,导演
陈可辛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运动员们在拿到剧组为她们撰写的台词后还会主动将其修改为自己平时语言习惯中的用语,因此在电影中呈现出了运动员生活中真实贴切的一面。
配乐
主题特色
故事背景
《夺冠》以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数十年间克服困难、顽强拼搏,一次次夺得世界级大赛冠军的故事为原型,将观影的人们重新带回那个
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的时代。影片重点刻画了1981年中日女排大战的戏份,镜头给到万人空巷、家家户户凑在一起看比赛的场景和夺冠后人们奔走于大街小巷欢呼庆祝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那个时代全国人民对于体育赛事冠军的渴望。这次夺冠不仅是中国“篮足排”三大球的首冠,也成为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契机,女排精神成为了鼓舞鞭策了一代人奋进拼搏的精神力量。
摄影剪辑
《夺冠》包含80年代老女排和新时代女排的故事、跨度长达40年,影片抽选展现的比赛包括对战
江苏男排队训练赛、1981年世界杯中日大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和2016里约奥运会中巴对战。而由于体育赛事的特性,即使是专业球员也很难将一场赛事里每一次扣球、传球、球员的站位等细节全部还原,为了尽可能还原比赛细节,剧组使用多台机器,耗时数日拍下大量镜头,再整合剪辑,并重点复刻
开球和结尾拿分的部分,为影片创造出犹如观看赛事直播般的真实感。
女排精神
如
郎平所讲,“女排精神不在于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要一分一分地把它‘咬’回来”。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体现出强烈的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振兴“三大球”的潮流下,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代表坚韧不拔与热血奋进的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进步的象征,成为一代代中国人中记忆的符号。新时代下女排精神的内容在原有的集体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即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影片中
郎平所提到的“为什么打球”、“你们爱排球吗”等部分,显示出女排精神随时代发展,从“追求胜利、祖国至上”进化为“享受体育、自我实现”。
荣誉奖项
2020年12月3日,电影夺冠官微(
新浪微博)宣布《夺冠》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3届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原最佳外语奖),但并未获得提名。
作品票房
截至2020年9月25日下午13时30分,《夺冠》票房已超3000万元;9月26日14点35分,票房突破1亿元;9月26日20时30分,票房达1.24亿元;9月27日零点,票房达16766.42万元;9月28日,票房达1.78亿元;10月2日11时,票房为3.56亿元;10月7日17点28分56秒,
美团猫眼电影专业版实时见证了电影《夺冠》总票房破6亿;
影片评价
专业评价
“电影《夺冠》诠释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精神,带领观众重温了中国女排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
杨洪涛评)
“《夺冠》展现近40年几代中国女排历经沉浮不屈不挠为国拼搏的传奇经历,经过三次关键赛事,中女排队员及教练内心的徘徊选择与真实渴望,写出了女排精神的不屈不挠,为女排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新内容,使其更丰富更有深度。人物鲜活生动,情感饱满有力,是一部震撼人心、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
金鸡奖组委会对影片的影像风格、叙事模式的创新给予高度评价:“为三个时代选择不同的影像风格,以精准的镜头运动、丰富的视觉节奏,配合女排比赛的身体动作,最大程度地呈现出体育比赛的美感、节奏感与韵律感;以三场关键赛事作为主线,讲述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取得冠军的艰辛历过程,以及女排队员及教练内心的真实渴望与坚定信念。人物饱满立体,戏剧结构复杂有深度,是一部有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的作品。”
“《夺冠》的最大成就在于严肃地思考了体育对于运动员的意义,运动员在离开了体育项目之后的人生方向。影片通过一名运动员和一位陪练近40年的体育人生,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人生如何因体育而更为丰盈,自我如何因体育而完成成长。影片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女排波澜壮阔的成长与起伏历程,用中规中矩的手法,复现了比赛现场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还在几代女排姑娘和教练身上,形象地突出了女排精神那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但遗憾的是,影片迷失在纪录片、传记片、情节剧的模糊界限中,进退失据。影片将重头戏放在比赛现场,而将人物的心理起伏等尽量省略。虽然偶有精彩细节,却没有连贯的情节冲突设置与人物刻画,故难以真正打动人心。”(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龚金平评)
局限性
《夺冠》作为中国体育题材电影一次商业上的突破,也存在许多问题。电影上映于2020年9月25日,在此之前经历了删减、更名、延期等坎坷,原型人物陈忠和也认为自己形象被丑化,表示不满并要求删减本人相关情节。陈忠和教练在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史上功不可没,
漳州市排球队出身,后进入女排做陪打教练,将多年跟队经验用于执教,带领女排多次夺冠,与女排取得的辉煌荣誉密不可分。在1981年世界杯到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跨度期间,电影仅以字幕形式简单处理了陈忠和带领女排所取得的优异成绩,重点放在2008年输给
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上。影片对陈忠和的成就描写用墨极少,导致人物与故事产生断层,人物形象单薄而工具化,整体形象塑造的作用偏向于给郎平执教中国女排让路。《夺冠》以电影为体裁,其有限的时长和所追求的艺术性与夸张性注定使之无法完全展现出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丰富内涵,未能呈现女排波澜壮阔的兴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