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中国2021年出台的基础教育政策
“双减”,是指中国于2021年7月出台的基础教育改革举措,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党组将其作为“一号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关注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从1955年《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开始,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业负担,涉及学生身体健康、片面追求升学率、儿童青少年近视等问题,并制定了相关的辅助性文件,但“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负”之路任重道远。经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后,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教育部牵头建立由中宣部、网信办、发改委等19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并单独或会同多个部门快速密集出台30多个配套文件,建立起“1+N”政策制度体系。
“双减”的总体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政策明确,对于义务教育,要压减作业总量、时长,减轻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对于校外培训,则规定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双减”实施以来,校内减负提质,切实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成为推动政策落实的治本之策。教育部调研数据显示,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第三方调查显示,85%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72%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90%以上学生表示学业负担有所减轻。
出台背景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大问题之一。党中央一直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课外负担工作。“减负”问题是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体现,即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从1955年中国第一个“减负令”——《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开始,国家和地方层面颁布多道“减负令”,引导中小学育人方式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注减负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精英人才,重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活动负担。1950年代初期,针对该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减负”基本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学生健康问题的决定》《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关于取消给小学生统一布置假期作业的通知》《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通知》《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的指示》《关于最近学生负担过重,患病人数增多的情况报告》《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关于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3个文件》等文件,对学生负担过重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并制定了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具体措施,如规定了大、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从事教学活动,不得任意增减教学内容等,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减负”政策中被多次重申。
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1990年代出现的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相关高频词汇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减负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期间颁布的《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各项“减负”措施通常比较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也被写入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了从根本上“减负”,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放在重要地位,明确了如何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措施。2013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小学不留书面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意味着小学生迎来新一轮的“减负”热潮。
党的十九大以后,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人民群众“上学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因此这一时期关注减负问题,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发展。2021年4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将“作业管理”作为“五项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十条具体措施,并对各地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变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减负问责制等问题上加强了“减负”政策的落实,对于遏制学生负担过重倾向的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
发展历程
起草准备
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先后赴北京、上海市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部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专家和培训机构代表座谈会,摸清基本情况,并迅速梳理了近几年来校内学生减负工作,开展了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对校内和校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研判,搞清因果链,理清责任链,弄清路径链。《意见》的主要政策经过充分论证,广泛吸收采纳了各方的意见建议。
审议出台
202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6月9日,经中央编委批准,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及时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会。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
贯彻落实
2021年7月28日,为贯彻落实《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相关问责程序。8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通知》,明确“营转非”各项工作要求。9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指导各地坚决查处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9月9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规范机构和从业人员培训行为。10月2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11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广电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综合运用舆论引导、企业自律、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监管执法、社会共治等多种手段,确保“双减”政策要求落实到位。11月8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鉴别工作,督促加快完善制度和建立专家队伍,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1月30日,教育部举行行政执法证颁证仪式,为教育部机关首批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的人员颁发证件。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全体同志取得了执法证。
巩固成果
2022年1月5日,为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演。2月8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了2022年的工作要点,特别提出要指导各地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区分,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3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制度,减轻因竞赛带来的学生过重负担。5月,教育部首次公布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收到的校外培训问题投诉举报处置情况,并表示每件投诉举报由专人认真甄别,转交各地核查处置。次年6月,教育部对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收到的前10批次校外培训问题投诉举报问题已核查处置完毕,实现动态清零。2022年11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整治工作,着力解决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不断变种,预防、发现和查处工作机制不健全,协同治理合力不够等问题。
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成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成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提供校外培训监管决策咨询。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7月21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双减”工作推进会暨“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全体会议,指出“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会议强调,“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将党中央“双减”决策部署最新指示要求落到实处。7月24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正式上线,平台帮助家长甄别选择证照齐全的合规机构,确保交费安全、退费方便、投诉举报渠道畅通。8月23日,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立规定则,旨在加强校外培训监管,使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政策解读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总体目标
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工作进度方面,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根本目的是倒逼学校,加快实现优质均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考试评价,实现基础教育教学整体性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基本思路
管理范围
《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
工作指向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在总结以往工作基础上,此次“双减”工作提出的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教育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规范机构和从业人员培训行为: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不仅要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更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缓解社会焦虑,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
实施措施
学校、家长和社会协调配合
“双减”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协调配合:
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统筹合作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必须由党委和政府高位统筹、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一是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二是明确部门工作责任,对涉及“双减”工作的各部门提出了明确工作要求,健全相关部门责任落实机制,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协调配合。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将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问责。
开展试点工作
“双减”工作牵涉面广,十分复杂,为此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治市、威海市、南通市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一是因为试点地区影响相对较大,关系全局成效。二是因为试点地区开展“双减”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三是先行先试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通过部分地区的试点工作,可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后期在全国逐步推广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试点地区在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试点:一是对现有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全面排查,重新审核登记,解决过多过滥的问题;二是可探索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三是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将学科类培训纳入政府指导价,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北京市“双减”文件的核心是减负提质多措并举,校内校外同时发力,坚持首善标准,不仅要“治乱、减负、防风险”,更要“改革、转型、促提升”,逐条逐项抓好落实。主要措施包括:对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情况以“四不两直”等方式每周开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转办;建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科学管理,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深化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按需轮岗,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等。
上海市作为全国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9个试点地区之一,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一标准两办法”,依法规范、分类施策、稳慎有序开展专项治理。上海市就“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进行了详细部署,着力从严审批培训机构、严格机构投融资、严格限定培训时间、强化培训内容管理、严格机构收费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完善培训机构监管,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并统一登记为双重管理的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沈阳市作为全国九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出台了“1+1+N”系列文件,从快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沈阳市围绕安全、乐学、成长等主要内涵,出台“幸福课堂”教学指南,深入推进思政、体育、美育、劳育等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程核心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教和学的方式。其中,和平区积极实施课程升级行动,编写区域课程整合教材;苏家屯区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法库县全面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广州市教育局重磅推出“双减”公益广告,在广州大道南方报业大厦和环市东路世贸中心大厦户外电子大屏滚动展播,在校外培训机构报名注意事项、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红色研学等方面,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双减”政策、关注孩子成长鼓与呼。为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广告管控,市教育局强调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同时要求各校外培训机构按要求做好招生简章备案工作,按照招生简章开设培训课程,保证培训质量,不得进行虚假不实宣传,误导学员及其监护人。
成都市从人的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出发,为成都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增设川剧四川省曲艺民族舞蹈等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郑州市按照试点城市要求,升级课后服务品牌,高质量满足学生及家长的多样化需求。各学校充分结合所在区域实际,向社会“寻”资源、向社会“找”场地、向社会“借”人才,丰富学校服务资源供给,扩充学生活动场地,弥补学校人员不足。“寻”资源是指寻求公安、医疗等政府部门,书协、曲协会等行业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以及各类公益组织参与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如邀请非遗传承组织到校开展非遗类课程。“找”场地是指加强同妇联、共青团、科协等群团组织沟通,挖掘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红色景点、研学基地等校外青少年活动场所,共同开展课后服务,探索开设假期服务场所,如带领学生走进河南省气象局、区党史馆等场所,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借”人才是指邀请优秀党员、道德模范、退休专家学者,优秀家长代表等,如聘请奥运冠军孙甜甜、国家一级演员虎美玲等40名特聘辅导员参与全区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工作。
长治市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全国试点城市以来,探索“5+2+1”菜单式“双选”模式课后服务,打造“双减”背景下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组建联盟校、集团校等发展共同体133个,覆盖全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市中小学校专职保安员配备率、封闭化管理率、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联网率、公安机关护学岗设置实现“四个100%”,学生在校参加课后服务安全更有保障。同时,利用电视播放和网络平台推送两个渠道,开通“空中云课堂”,遴选和征集全市优秀教师录制高质量课程辅导视频,在工作日晚上及双休日播出,供学生自主观看;建成覆盖全市各县区、各学校的城域网,推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教育研究方式实现深度变革,切实推动全市中小学校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升级换代。
威海市将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推动新建改扩建项目,加大力度扩增城镇及重点开发区域教育资源,健全完善消除大班额长效机制,系统推进解决中小学大校额问题,逐步满足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家长及孩子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资源布局,加快推进教育“双减”工作试点。优化中小学“双减”课后服务,实施科普、文体、艺术等素质拓展行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优化中小学“双减”课后服务方面,威海市遴选出57家(13家科技类、21家体育类和23家艺术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推出轮滑、乐器、舞蹈等多种素质类课程,进一步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体系,成为山东省首个出台课后服务第三方引入和退出机制的地级城市。
南通市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作业管理提出“四精四必”要求。“四精”,是指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四必”,是指有练必躬、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即让学生练的,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发给学生做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收上来;收上来的作业必须及时批阅;批阅的作业必须认真讲评。另外,修订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从2022年起,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需提供上一年度作业布置清单、教师自练自做作业本以及班级学生作业本,作为评审佐证材料。以备课组为单位,统一作业布置,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做好学生作业辅导,鼓励教师面批作业,力争每天各科作业的面批率20%左右,确保每周面批学生全覆盖。并从2021年9月1日起,全市100%小学开展“5+2”课后服务,100%初中提供夜自习服务,以“课后服务”缓解家长的“后顾之忧”。
加强广告管控
针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过度营销、制造家长焦虑的现象,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广告管控。《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要求各地制定广告管控工作方案,加强对当地主要校外培训机构、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网络平台等的重点监管,做好对学校、商业楼宇、居民小区等区域的日常监管。及时研判形势、更新管控措施,有效应对变相发布校外培训广告等新问题。
政策意义
“双减”政策的落实落细,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形成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创新思维、提升能力、深化社会认知的重大决策、长远之举。“双减”政策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综合治理,舒缓中小学生过早过重面临的育人与应试之间的矛盾,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释放学生的主体活力,让学生有意愿、有时间、有空间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健全人格,更加凸显学校、家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引导中小学生以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处理好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学科成绩和课外活动、知识积累和核心素养、知识点和求知欲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才能、身体、精神、个性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凸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力遏制日益功利化的培训市场,有效降低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投入,使更多家庭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相对平和的心态让孩子接受教育。“双减”不仅在“减”上用力,而且在“增”上创新,指向都是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取得良好效果,如: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推动教学教育理念变革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其次,引导教师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要求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把握课堂教学规律,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握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智慧性、艺术性,实现作业布置、批改、辅导调结构、提质量,真正成为大先生,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再次,家长要发挥应有作用。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育儿观,不是仅仅培养一个亲戚邻里称赞的孩子,培养一个埋进书堆、纯粹追求高分的学生,更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要更加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鸣、人生共进,有效做好孩子从学校到家庭的衔接工作,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使孩子在校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实践效果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全面强化学科类培训监管,围绕学科类培训压减目标任务,不再审批新机构,按期完成“营转非”“备改审”、实行政府指导价三项重点任务,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在快速压减后,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又迅速开展了“回头看”工作,部署各地围绕“假注销、真运营”等七类问题,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7.2万个、人员40.5万人,推动完成了4614个问题机构整改。为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巡查执法,核查举报线索,对40983条群众投诉举报线索进行了核查处理。同时,全国近11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机构资质审查、收费行为规范、预收费资金监管等关键环节全面加强。
截至2022年2月20日,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全国在寒假期间共查处了1.01万个证照不全的机构、918个证照齐全的学科类机构和4218个非学科类机构违规培训行为,并对1042人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进行了处理,共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查处了违规培训行为503起,通报违规机构2个。总体来看,以往的寒假“补习热”不再显现,变相违规培训问题得到有力整治。
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控制
各地各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超过90%,促进了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了课后服务方案,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项目质量有效提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并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在课后服务时间,学校不仅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书面作业,做好答疑辅导,还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体育、艺术、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根据家长需要,各地各校还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调查显示,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在课后服务工作中,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91.9%。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
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高度重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建立了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学校普遍更加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规范。99%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调查显示,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教育观念转变
“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教育观念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同,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与校外体育运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额外增加孩子课业负担,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义务教育发展进程加快
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深入落实“双减”的重大举措。面对“十四五”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妥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同时,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社会评价
专家研究
2022年3月初,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双减”政策受到学生和校长的普遍赞同,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满意度高,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睡眠时间增加,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建立。但仍面临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亟待提高、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家长对教育期望值较高五大困难和挑战。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认为,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基础教育工作的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学生学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双减”使得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能够各司其职,并不断凝聚和形成教育共识,在育人合力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分析认为,“双减”正在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格局的整体性变革。推进“双减”,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提高政府的教育治理效能,必须坚持多元合作共治。“双减”工作涉及政府、学校、家长、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从业者等多方利益主体,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行动。
江西省青年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丁君朋认为,减负并非“放养”,学习本就是一个竞争、拼搏的过程,合理的压力反而能促进学生成长。我们反对的是无视孩子成长规律,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因此,既要严惩贩卖教育焦虑的不良培训机构,也要保障正规培训机构的合法权益,真正让教育回归本源初心。教育改革的路途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意见》的印发实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意见》传递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这是一份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目标,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方向的重要文件。这也是党中央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所作的重要决策部署。
光明日报》评论,“双减”新政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革,而是具有政策组合拳攻势的系统性改革。《意见》既是国家下定决心推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也是给中国人民群众争取教育共识的一封公开信。“双减”之后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是推进教育均衡,比如多地大力推行区域内教师轮岗制度,学校和教师发展都面临大变局。这其实也是希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再在“择校”“择师”以及“唯分数”“唯升学”的路上狂奔。“双减”新政列出了负面清单,但破后如何立,则更加需要建立对学校的信任并坚定推行校本改革,让校长和教师等对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最了解和专业的人在其中真正发挥力量,让更多学校办出特色达致更好均衡。
大众观点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表示:“双减”背景下,教师面临工作压力增大和综合能力提升要求的双重困境,建议减轻教师负担,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达10—11个小时以上,较“双减”政策前明显延长。“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工作责任大、节奏快、任务重,教师普遍反映精神压力较大。江西金溪县教体局提到,在“双减”工作推动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教师更累了”“教师的焦虑情绪明显比之前增加了”等问题。
《云南日报》根据云南省多地中小学校的“双减”落实情况,发现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群体对“双减”政策感受不一:乡村学校受客观条件所限,离“双减”目标还有一些差距,但有所收获;而城市学校,因需求多样,对政策评价有一定落差。云南省昆明市夕阳乡民族小学的多位学生说:“老师们会在课后延时班上带着我们玩老鹰抓小鸡、跳绳、跳操。”昭通市鲁甸县文屏街道中心小学校长甄兰芳谈到,“双减”后,学校在县政府支持下,开办了网球、足球等特色项目,学生学习热情更高,厌学的情况越来越少。曲靖、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部分乡村教师也谈到,对于农村学校来说,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是制约“双减”落实的关键因素,有的学校想开展声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课程只能外聘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办学负担。一些低年级的家长认为,“双减”后学校通过更加灵活、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从题山卷海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能活动、研学活动,从而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双减”确实达到了减轻家长和学生负担的目的。而一些受访的高年级家长则认为,“双减”之后,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压力并没有减,家长们为应对压力即使不去培训机构也会在家为孩子请家教,培训价格不菲,因而对于面临升学压力的家庭来说,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都进一步增大,这让家长和学生都更加焦虑。
热点事件
2021年12月6日,“双减”入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12月10日,“双减”被选入由《语言文字周报》主办的2021年“十大网络热议语”名单之内;12月13日,“双减”被选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榜单;12月30日,“双减”入选由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年度十大热词”。
2022年1月4日,《中国名牌》发布“2021年度品牌十大热词”名单,“双减”入选。
相关文件
参考资料
读懂“双减”背后的教育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切实推进校外培训监管法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双减”明白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1-15
..2023-11-16
小学生“减负”政策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3-11-15
..2023-11-15
教育部:今年​“双减”仍是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上海精准发力推“双减”.中青在线.2023-10-30
双减一周年!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沈阳市教育局.2023-10-30
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教育部:数读2021年度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推动“双减”落地 让教育回归本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28
汉语盘点: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0-30
目录
概述
出台背景
发展历程
起草准备
审议出台
贯彻落实
巩固成果
政策解读
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
基本思路
管理范围
工作指向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实施措施
学校、家长和社会协调配合
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统筹合作
开展试点工作
加强广告管控
政策意义
形成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凸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推动教学教育理念变革
实践效果
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
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控制
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观念转变
义务教育发展进程加快
社会评价
专家研究
媒体评论
大众观点
热点事件
相关文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