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光,作家。祖籍广东中山,生于越南海防。1947年回国。1948年入
中山大学天文系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科学大众》编辑、编辑主任、编审,《
文艺报》记者,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科普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著有长篇科学文艺读物《
飞出地球去》、《
飞向人马座》、《
神翼》等。逝世于2003年,享年74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物简介
郑文光(1929-2003)中国科幻文学之父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
特别贡献奖。郑文光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不幸的是,2003年6月17日清晨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享年74岁。
1929年生于
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
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
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人物特点
郑文光为人谦虚、朴实、真诚、正直。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所从事的科学和文学事业,从来抱有宗教般的情感和专注。他还热衷于鼓励和提携青年作家。从1979年到1985年,他牺牲个人创作时间,主持了大型科学文艺杂志《智慧树》,为发掘新作家,繁荣科学文艺的多种门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新中国科幻开创者
郑文光1929年4月9日出生于越南海防。
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即回国。后来,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
1954年,郑文光发表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
从地球到火星》,由此把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的视线拉向了
宇宙,并用精确的技术语言,描述了惟妙惟肖的“小康”和“大同”社会理想。他的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在20世纪50年代年获得“
莫斯科世界青年电影节科幻大奖”,这使他成为迄今唯一荣获国际科幻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50年代,郑文光的主要作品有科幻小说集《太阳探险记》)、大型科学文艺读物《
飞出地球去》、科普译文集《宇宙》。他撰写的纪念
意大利科学家
布鲁诺·鲍威尔的传记文学《火刑》,多年来一直是全日制中学课本中的语文教材。
文革期间,郑文光停止了文学活动,并被迫下放。粉碎“四人帮”以后,从1978年起,他出版了《
飞向人马座》、《大洋深处》、《神翼》和《战神的后裔》等4部长篇小说和《命运夜总会》、《
地球的镜像》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飞向人马座》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
一等奖”,成为中国科幻的史诗性作品。
郑文光还是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主要探索者。1998年,他由于对科幻文学的重要贡献,获得了至今为止中国科幻领域惟一的“
特别贡献奖”。
郑文光在读者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的会员,作品曾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日、
捷克等多种文字。
与西方科幻异趣,郑文光把注意力放在对
共产主义社会进行美好的预言上。他说,“我的作品主要反映中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欢乐、痛苦、爱情、挫折、胜利、斗争……”不过,他在晚年,也用科幻来抨击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郑文光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有的人因此选择了航天事业,如今就在
神舟飞船的发射现场工作;还有的人毕生致力普及现代科学和倡导想像力,以消除几千年封建文化残留的愚昧和固步自封。
郑文光那一代科幻作家大都把美好社会到来的年限设定在2000年前后。有悼念文章说:“那些作品描写的世界成为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未来。”科幻作家和研究者
吴岩说,“郑文光在开创新中国的科幻事业、在探索科幻小说的多种可能性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轮椅上的预言家
郑文光:(1929~2003)生于越南海防,北京天文台研究员,科幻作家,被称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中国最负盛名的科幻文学大师,一度容身在两个普通的钢制车轮之间。
那是1983年。中国科幻文学遭遇了一场猛烈的批判。批判者们把这种新兴的文学形态,贴上了“伪科学”和“精神污染”的标签。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改行,科幻小说甚至出现了“零出版”的尴尬,郑文光一气之下
中风瘫痪,坐上了轮椅。
在中国科幻文学的版图上,这个疲惫不堪的身体,曾拥有许多个第一:1954年创作的《从地球到火星》,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78年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
飞向人马座》,是“文革”后迄今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幻作品;同时,他还是唯一一名获得国际科幻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他的作品曾引发这样的热潮——北京地区的人们,在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队,等待着观测
火星;
新华书店总店的柜台前,到处都有人在询问他的作品何时能到;
上海市某个少年宫往只有三五个会员的天文小组,突然涌进了成百上千带着孩子的家长……尽管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科幻文学都被视为一种主流的文学形态,被称为“向普通民众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促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最好工具”。然而,自从它进入
中原地区以来,一直命运多桀,屡遭打击。
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那种狂热的政治氛围里,对于一部讲述未来世界的文学作品来说,该怎么样处理伟大领袖的位置?又比如,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学说都遭到批判,被贴上“反
马克思主义”的标签时,科幻文学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
也时常有人问郑文光:“你为什么要从事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学创作?”
老先生回答道:“我始终觉得,我的生命是和一个极有希望的事业相联系的……他们将看到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一切,看到我们世界的明天,看到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未来。”
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始终在思考人类未来”的作家,是个话语不多,内向而朴素的人,有时候还带着些许“孩子气”。在患病之前,他很喜欢请年轻的科幻作者吃饭,称他们“贤弟”。
可自从患病后,郑文光的生活起居都由妻子照顾。老先生原本好烟酒,但这时妻子管得严,他只能在朋友聚会时过上一会儿小瘾。曾有一次集会,上菜时啤酒迟迟没拿来,他就指着桌子焦急地问:“酒呢酒呢?”然后把脸一扭,露出“一副小孩子没得到玩具的不悦神情”。
大多数时候,老先生的生活就是由读书和写作组成。妻子曾经半开玩笑地问他:“你每天写的都是那些中国人飞入太空的故事,写了那么多,你这辈子能看见吗?”
“能的。”他认真地点了点头。
但这个“中国科幻文学之父”并没有等到那一天。2003年6月,郑文光去世。包括世界科幻协会在内的许多海外机构和传媒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而中国的媒体,却对此保持了沉默。
在为郑文光举行追悼会的八宝山兰花厅,主厅里已放不下如此之多的花圈,许多不得不摆在过道上。大多数花圈是喜欢郑文光作品的科幻迷送的。在排成长队自发前来送别的人群里,既有头发花白的拄杖老者,也有
北京大学和
清华大学的学生。
而他笔下预言的科幻故事,也正在一点点变作现实。在郑文光离世后4个月,中国第一艘
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就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百年来的
宇宙梦想。
在举国关注“神舟5号”升空的时刻,人们也用各自的方式怀念着郑文光。
在一个科幻迷聚集的论坛上,一个网友这样写道:“也许会有一天,人们认为
火星已经是一个无趣的地方,人们会觉得《
飞向人马座》里的
光子飞船,是非常过时的构想……可到那个时候,对预言家和启迪者逝世的悲痛,并不会因为作品的久远而衰退;对他的崇敬,更会因为未来的到来而愈加强烈,因为那些生活在遥远的未来的人类,会发现某些曾被称为‘精神污染’的文字,实际上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最佳引言。”
这一天,他的妻子搜集了所有相关的报道,然后把这些报纸叠成
航天飞机的形状,放在他的遗像旁。
创作生涯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中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
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
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
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
莫斯科世界青年电影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
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
艰辛历程
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
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辩。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
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创作年谱
1929年4月9日出生于越南海防。
1940年3月,发表处女作抗日杂文《
孔尚任与桃花扇》。
1947年2月开始返回中国的行程;临别海防之际,发表爱国杂文《别了,海防》;途中曾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
广东省等地教学和撰写科普文章。
1951年2月到达北京,进入中国科协科普局任编辑。
1954年5月,发表新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
1957年,任《
文艺报》记者。发表《火刑》,后被收入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火星建设者》荣获
莫斯科世界青年电影节大奖。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1959年,任《新观察》记者,赴
西沙群岛采访,创作大量报告文学。
1974—1975年,《康德
星云说的哲学意义》和《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两部天文史专著发表。
1978年,《
飞向人马座》出版,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
一等奖;10月,《太平洋人》发表。
1980年,《大洋深处》出版。
1982年,《
命运夜总会》、《猴王乌呼鲁》出版并荣获
北京作家协会少年儿童文学一等奖;《
神翼》出版,后荣获1980—1985年
中国作家协会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1990年获全国第二届
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银质奖(金质奖空缺)。
1983年,《战神的后裔》出版。同年4月因病停止科幻创作。
1993年,《郑文光科幻小说全集》(4卷)出版。
文学成就
郑文光的主要文学成就,在科幻小说方面。他的科幻创作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50年代到60年代,他主要致力于在新中国的环境中引入科幻文学,此时的作品主要供儿童阅读。从70年代起,他开始全方位探索科幻文学的成人化,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转轨期,他试图将科幻小说与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相互融合,并用科幻文学触及中国的当代现实,并取得了读者的完全认可。
郑文光还是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主要探索者。早在50年代,他就撰写过研究
儒勒·凡尔纳和
鲁迅科学文艺思想的文章。80年代之后,他与
童恩正、
叶永烈、
金涛等人共同提出的科幻文学新观念,实现了中国科幻从儿童读物和科普读物领域的全面突围,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更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物贡献
郑文光是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
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
地球形成以前
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郑文光的创作生涯,给中国科普带来了如下贡献:首先,他倡导的以文字的美感书写科学和自然美丽的做法,给中国科普作品的文学档次提升,带去了良好的影响。其次,郑文光认为,科普作品应该
讴歌伟大的祖国,应该让青年喜爱科学,喜爱大自然。第三,郑文光和
童恩正等大胆地将科幻作品与科普作品分离开,并热切地通过理论和实践去寻找科幻读物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为科幻小说在中国语境中的全面突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将科普与科幻读物分开的想法,不但对科幻文学的繁荣带去了好处,也为中国科普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帮助。第四,郑文光不单单自身创作,他还大力地推广科普和科幻事业,关心、扶持青年作家的成长,几乎所有有成就的青年作家都曾经受到过他的邀请并曾经与他畅谈。郑文光的最后20年,是与疾病斗争的20年。他留下了45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科幻小说大约在100万字左右。这些作品,为研究一位新中国科幻的奠基者、科普创作的积极分子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来源。据悉,《郑文光传》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品
获奖作品
《火星建设者》荣获
莫斯科世界青年电影节大奖,长篇《
飞向人马座》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
一等奖,长篇《
神翼》1982年荣获1980-1985年
中国作家协会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90年全国第二届宋庆龄基金会银质奖,《猴王乌呼鲁》1980年获北京作协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长篇《大洋深处》(1980)、长篇《战神的后裔》(1984)、八部中篇。1993年,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郑文光科幻小说全集》1-4卷。《地球的镜像》等翻译成英文、俄文、
日语、
德语、
瑞典文、
捷克语等。天文史著作有《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1974)、《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与
席泽宗合著,1975)、《中国
天文学源流》(1979)等。
翻译作品
《
地球的镜像》等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等。天文史著作有《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1974)、《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与席泽宗合著,1975)、《中国天文学源流》(1979)等。
长篇科幻
中国科幻的拓荒先行者郑文光在1979年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
飞向人马座》,嗣后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接连发表20多篇短篇科幻小说和出版了5部中长篇科幻作品。这位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以其科幻作品的实力成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科幻巨星。郑文光是我国以科幻作家身份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把他的中国科幻小说“冲出
亚洲,走向世界”的先行者,美国刊物《ASIA2000》称郑文光为“驰骋于科学与文学两大领域的少数亚洲科学家之一”,
日本电视台曾在1981年9月播映长达半小时的专题节目《中国的科学家兼文学家郑文光》。郑文光的科幻代表作有《古庙奇人》、《
神翼》、《大洋深处》、《
命运夜总会》《战神的后裔》、《鲨鱼侦察兵》、《太平洋人》、《地球的镜像》、《天梯》等。2003年6月,中国科幻一代宗师终于放下了60年没停止过的笔与世长逝。
代表作
作品介绍
海豚之神
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
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
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
本书是《
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飞向人马座
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速度的故事:3个因为某一种速度被抛在
太阳系外的少年,凭借另一种速度在5年后回到了地球。5年的
外层空间流浪涉及悲伤、忠诚、坚定、涉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人类的成长,因为这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广阔性的故事。
中国科幻的拓荒先行者郑文光在1979年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
飞向人马座》,嗣后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接连发表20多篇短篇科幻小说和出版了5部中长篇科幻作品。这位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以其科幻作品的实力成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科幻巨星。郑文光是我国以科幻作家身份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把他的中国科幻小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先行者,美国刊物《ASIA2000》称郑文光为“驰骋于科学与文学两大领域的少数亚洲科学家之一”,
日本电视台曾在1981年9月播映长达半小时的专题节目《中国的科学家兼文学家郑文光》。郑文光的科幻代表作有《古庙奇人》、《神翼》、《大洋深处》、《
命运夜总会》《战神的后裔》、《鲨鱼侦察兵》、《太平洋人》、《地球的镜像》、《天梯》等。2003年6月,中国科幻一代宗师终于放下了60年没停止过的笔与世长逝。
还有,他创作的《
宇宙里有些什么》被选进语文课本,选自《飞出地球去》。
课文内容
还有,他创作的《宇宙里有些什么》被选进语文课本,选自《飞出
地球去》。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穷无尽的宇宙。
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
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
太阳。汹涌的
热浪不断地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向广漠的宇宙空间。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
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叫做
萤火虫呢。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也有一些
恒星非常小,有的比
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
铂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里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
引力是那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这样的小星星发出强烈的炫目的白光,它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
摄氏度。
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的恒星,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
太阳的密度是水的1.4倍),表而温度也不十分高,只有几千摄氏度。
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这些星星里,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
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固然,今天凭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还不能直接看见别的恒星世界的行星,但是有什么理由能说
太阳系的构成是
宇宙中独—无二的呢?太阳可以有行星,为什么别的恒星就不能有呢?
从这颗星星到那颗星星的距离,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
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得走几万年,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
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这此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也许还要小。
还难于计算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
星云,浮游在星星和星星之间,浮游在宇宙空间里,阻碍星光的通过。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
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黑暗的,叫做暗星云。
这样就可以知道,
宇宙里有发光的星星,还有亮星云、暗星云等。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
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
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
宇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
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
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我们肉眼能看到
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它距离我们那样远,光线从它那里到地球上得走二百二十万年。在每一个恒星系里,光线从这—头到那一头也得走几万以至十几万年。不要忘汜,光线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若是
宇宙飞船,不知道要走多少万万年呢。我们已经发现数以亿计的恒星系,可是不要以为我们已经看透整个宇宙了。要知道数以亿计的
恒星系仍然只是茫茫宁宙的一个极小部分。随着望远镜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仪器的不断发明,我们将会看到更远的世界。
所有的星星和恒星系全都在飞快地运动着。太阳也带着地球和其他
行星以每秒十九公里的速度飞奔,同时,
太阳系也参加银河系的自转运动。在这运动中,
太阳系每秒钟要走二百五十公里。
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
宁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
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
载人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书籍介绍
飞向人马座(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经典)
图书信息
市场价:¥15.00元
本店价:¥15.00元
书籍作者:郑文光
书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书籍ISBN:9787020044146
市场定价:15.00元
书籍页数:294页
书籍版次:第1版
书籍装帧:平装
书籍开本:32
书籍标识:asinB0011ARG6Y
作者介绍
郑文光(1929-2003),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开创者,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幻小说家。主要科幻作品有:《从地球到火星》(1954)、《太阳探险记》(1955)、《
飞出地球去》(1957)、《火星建设者》(1957)、《
飞向人马座》(1978)、《地球景像》(1980)、《大洋深处》(1980)、《神翼》(1982)、《命运夜总会》(1982)、《战神的后裔》(1983)等。其前期作品以天文学范畴内的时空可能性为主要母题,后期作品则深入人的思维、命运及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探究,更多心理学和哲学的激情。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小说
特别贡献奖。
目录
第01章风雪的黄昏
第03章宇航时代的奇迹
第04章总工程师邵子安
第05章三个意外的乘客
第06章严峻的道路
第07章一场争论
第08章“东方号”上的图书馆
第09章一堂天文课
第10章在宇宙船外面
第11章岳兰的实习飞行
第12章抢救
第14章天文台
第16章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
第17章稠密的星际云
第18章中微子电讯机
第19章遥远的太阳
第21章女飞行员程若
第22章亚光速飞行
第23章“H”
第24章秋天?还是春天?
后记
内容提要
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速度的故事:3个因为某一种速度被抛在
太阳系外的少年,凭借另一种速度在5年后回到了地球。5年的
外层空间流浪涉及悲伤、忠诚、坚定、涉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人类的成长,因为这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广阔性的故事。
个人荣誉
1998年,他由于对科幻文学的重要贡献,获得了至今为止中国科幻领域惟一的“
特别贡献奖”。
人物评价
中国“科幻小说之父”郑文光在6月17日去世。26日上午,科幻爱好者们冒雨纷纷来到八宝山兰花厅为郑文光送别,主厅里放不下如此之多的花圈,许多不得不摆在过道上。告别的人里面,有头发花白的拄杖者,也有
北京大学和
清华大学的学生。
享年74岁的中国“科幻之父”戴着黑框眼镜,着深色西服躺在花丛中。他在半个世纪前首度预言了中国的
载人飞船,这即将成为现实。“前辈走了,他创造的世界却留了下来。”网上的一篇悼念文章说。
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科幻,在中国地位仍然很低。郑文光17日心脏病突发去世后,绝大部分人是从互联网上得到消息的,中国的大小媒体悉数保持沉默,使郑文光的去世显得异常冷清孤寂。
郑文光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有的人因此选择了航天事业。他的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在20世纪50年代年获得“
莫斯科世界青年电影节科幻大奖”,这使他成为迄今惟一荣获国际科幻奖的中国科幻作家。而他的《
飞向人马座》更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史诗性作品。
一位网友说,“中国的媒体只要有个小艺人的花边,可能就有大量报道。”一位科幻迷说,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体追逐的偶像,是财富的象征,“美国一位科幻大师去世了,那是轰动世界的新闻。”
但中国科幻却一直命运多。1904年,作为西方工业革命副产品的科幻首次被
鲁迅从国外引进,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样式可以“导中国人群以力行”,是改变国民劣根性的一剂良药。然而,此后,就在西方科幻进入黄金时代以后,中国科幻却地位尴尬,颇受打击。在西方,科幻已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人类后现代焦虑的“
先锋文学”,但在中国,仅仅被当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儿童文学”。
科幻作家和研究者
吴岩说,如今,虽然中国科幻目前正走向复苏,但作为一个五千年来习惯于从历史和经典中寻找答案的民族,还一时难以适应科幻那种对未来的神奇想像、对无尽可能性的洒脱描述以及对权威的颠覆。吴岩说,郑文光更应该属于那种科学技术、
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能产生伟大作用的时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