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学锦(1923年5月21日-2017年2月24日)生于
北平市(今北京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
1941年8月,谢学锦在
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7年毕业于
重庆大学化学系,在南京
永利铔厂化工研究部任技术员,1949年在南京矿产测勘处化验室任技术员,1953年在地质部化探室、地球物理探矿处(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室主任;1957年2月至2017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原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副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2月24日逝世,享年94岁。
谢学锦毕生从事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曾任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委员,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副主编、编委等职务。曾获
何梁何利基金奖、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质奖章,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80余篇,著有《区域化探》《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等著作。
生平
早年经历
1923年5月21日,谢学锦生于
北平市(今北京市)。父亲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55),中国现代矿产勘查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母亲吴镜侬毕业于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擅长绘画和音乐。受父母影响,谢学锦从小喜爱阅读。1928年,谢学锦就读
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1934年考入
台湾辅仁大学附属中学(今北京第十三中学),
启功教授国文,阅读了《
古文观止》、
唐诗和大量的现代小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停课在家的谢学锦在父亲指导下阅读英文报纸和英文小说。第二年,谢学锦因病休学一年,阅读了大量英文小说。1940年,谢学锦跟随父亲辗转于
昆明市、
昭通市,完成
高中学业。于1941年考入
浙江大学。1942年转到
重庆大学化学系,并于1947年从重庆大学毕业。
工作经历
谢学锦大学毕业后进入南京
永利铔厂(永利化工公司),从事工业分析,任技术员。两年后,南京解放,谢学锦参加了“西南服务团”。1950年,谢学锦进入矿产测勘处从事分析工作。从1947年到1950年间,在父亲推荐下,谢学锦阅读了国际上大量关于地球化学探矿的书籍和文章。
1951年,谢学锦选择
地球化学为终生事业。同年,他受父亲委派赴安徽安庆月山进行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首次试验,根据土壤、岩石分析成果,发现了
铜矿的指示植物
铜草(学名海洲香)。第二年,由他和
徐邦梁署名的中国第一篇勘查地球化学论文《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在《
地质学报》发表,标志着中国勘查地球化学正式奠基。
1953年年初,谢学锦调到北京,进入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筹备组(后改名为地球化学探矿室,简称化探室)。这年5月到9月,选择陕西安康牛山为第一个地球化学探矿试验点,做了6km2试验测量。次年,任化探室主任。
1957年,谢学锦参与“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第二年,谢学锦指导李美生研制冷提取分析方法首先在南岭地区水系
沉积物测量中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9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原生晕
找矿方法研究,在辽宁青城子矿区,根据已知矿段总结的原生晕评价准则,在矿区外围进行评价预测,成功地找到了铅、锌盲矿体,推动了地质及冶金系统原生晕的研究及其在找矿中的应用。次年5月,完成近10万字的专著《原生晕找矿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但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出版。
1963年,谢学锦参与“
长江中下游平原矽卡岩型
铜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的研究,该项研究在1978年3月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1964年,参与的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他把对热液矿床原生晕理论研究成果写成约16万字的《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但后因人为原因,书稿未能出版,还散失了四章内容,保存下来的两章以《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工作方法与解释推断方法》为题,于1965年发表在内刊《物探化探研究报导(道)》上,成为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化探工作者必读的文章和工作手册。
1965年,谢学锦制备了中国第一个地球化学标准样——
石灰岩地球化学标准样。与杨竹溪等赴四川物探大队检查
米易县幅区域化探试验是成功的,圈出了许多找矿远景区,截至1965年底,在这些远景区内查明了大型锡矿床一个,大型矿床一个以及钨和铅矿床各一个,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谢学锦的研究工作停顿了七年。1973年,谢学锦应聘到国家地质总局科技组在
邵阳市举办化探学习班授课。1975年到1978年,谢学锦承担 “我国山区区域化探方法研究”项目,并负责该项目的第三课题“区域化探工作手册编写”。同时,于1975年之后,谢学锦开始“周游列省”大力宣传水系
沉积物测量分析。1978年开始,谢学锦宣传解释进行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具体指导这一工作的进行。1980年开始,谢学锦带领研究小组与其他四十几个实验室一起进行水系沉积物标准样的研制工作。同年,谢学锦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起,谢学锦任物探所名誉所长。1987年,谢学锦赴法国奥尔良参加第12届国际
地球化学勘查学术讨论会和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专题讨论会,随后与导委员会其他委员共同起草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 (IGCP-259)研究项目申请书。
1992年,他主持地矿部“八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全国环境地球化学监控网络与全国动态地球化学图”。经4年努力,分析65种元素,制作100张全国超低密度彩色环境地球化学图,建立了基本覆盖中国大陆全境的地球化学监控网络,并将中国的区域化探样品多元素分析系统由39 种元素增加为49种元素,以纳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分析系统中。
1995年,谢学锦与
王学求一起提出成矿可利用金属的
地球化学定量评价方法,实现“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目标。2001年,谢学锦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CCOP在北京合办的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授课,将中国地球化学填图20多年的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推广到东南亚及
东北亚国家。2002年,谢学锦获
何梁何利基金奖。2007年,谢学锦获得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AAG)最高奖项——
AAG金奖。他是全世界获此奖项的第四人。
2009年,谢学锦在物化探所科技交流会上讲话,阐述五年工作计划,寄语青年化探工作者。2012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为谢学锦举办“90寿辰暨从事化探工作60年会议”。同年,他获得
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所著《中国地球化学图集》由
地质出版社出版。
逝世
2017年2月24日,谢学锦逝世,享年94岁。
任职情况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谢学锦开创了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引导中国勘查地球化学逐渐发展到若干领域领先于世界。50年代对矿床原生晕进行了开拓性研究;60年代开始研究
地球化学填图的理论与方法。他提出并全面部署和系统指导了
中原地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完成全国700多万平方千米的扫面工作,据此共发现各类矿床近2000处,使金的找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提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制定了“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全新找矿战略;建议开展调查与科学相结合的地质大调查计划,提出了中国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和多目标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发现了
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与前苏联学者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热液矿床
原生晕分带序列,提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
地球化学填图和
金矿勘查理论与方法技术、泛滥平原
沉积物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采样介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油气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
谢学锦广泛联络国外勘查地球化学家,共同倡议在中国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研究中心,在他全力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于2016年5月12日在中国成立,成为中国地球化学研究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
人才培养
谢学锦在
河南省地质局承办的全国区域化探学习班任教,学员100多人。他主讲区域化探,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化探技术骨干。
谢学锦周游各省区,宣传解释进行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具体指导这一工作的进行。
主要论著
谢学锦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8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区域化探》《金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战略与战术》《Some problems,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等。
荣誉与获奖
荣誉称号
科研获奖
人物评价
谢学锦先生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奋探索、为人师表,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科学事业,培养了一批
地球化学杰出人才,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的杰出典范。他的一生是开拓创新的一生,是殚精竭虑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中国科学院评价)
国际应用
地球化学家协会高度评价了谢学锦在勘查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称他是“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之父”,指出“他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提出并技术指导了‘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RGNR)’,该计划使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全国范围的地球化学数据库”。
谢学锦是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他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勘查地球化学事业,为祖国的矿产勘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中国矿业报》评)
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AAG)主席R.Bowel在颁奖词中称谢学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之父”,“国家性地球化学填图的领路人”,“在全球地球化学填图计划的制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谢学锦出身于一个学术世家,其父亲
谢家荣是在矿床学、石油地质学和经济地质学领域广受尊敬的专家。他的母亲吴镜侬,曾在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接受教育,并在绘画与音乐上有着精深的修养。在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谢学锦继承家族学术传统,为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康状况
在1998年4月13日,谢学锦经历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他遭到车辆撞击,导致骨盆和双腿发生
粉碎性骨折,失血量超过3000毫升,情况危急。尽管高龄75岁,谢学锦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他在接受了大量输血和复杂的手术治疗后,其中包括置入钢板和钢钉,最终幸运地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康复期间,即便身体尚未能够自由移动,他已经开始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并审阅资料,随着恢复的进展,当他能够在床上靠坐时,便安排了一张特制的小桌子以便在病床上继续工作,被称为“工作狂”。
参考资料
1952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57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5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64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73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7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8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87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92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199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200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2002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200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
2012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