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
清代康熙年间
吴楚材和他的侄子
吴调侯共同编选的一部古代散文选集,用于供学塾中的初学古文者启蒙。《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共十二卷,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按历史先后顺序选录
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余年间的222篇散文名作。在文学方面,《古文观止》选材广泛,兼顾各种文学风格,基本上反映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体现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政治方面,《古文观止》包含封建知识分子立世修身之理、为官牧民之道及治国安邦之策,符合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成为
清代统治者教子化民的启蒙教材。科举考试被取消之后,《古文观止》成为教授
文言文的基础教材,继续影响着一代代读书人,成为今天古文初学者重要的入门读物。
书名
“古文”一词的含义则更加复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古文”是一个宽泛且多变的概念。
唐朝之前,文坛以诗赋、骈文为中心。中唐
韩愈、
柳宗元“古文运动”首次提出“古文”这个概念,至宋代,古文文体成为文坛主流。“古文运动”提倡的“古文”是用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之散体文的古文,来抵制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又称时文或今文)。“古文”与“今文”的区别在于,古文文体特征为“散”,不讲究格式,而“时文”更注重对偶和韵律,于是“散文”是古文的俗称。《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大部分是散体文,用于帮助初学者积累古文素养,在科举考试写出优秀的
八股文,故以“古文”命名。
“观止”一词来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
季札观乐”的典故。
吴国公子季札在
鲁国观赏乐舞,舜《韶箭》演出之后,他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古文观止》序言中称,此书原为教导私塾弟子的教材,被他人抄录传播后,同乡先生赞叹此书“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观止”就是好到极点的意思。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以“观止”来表示本书已经集历代
文言文之大成,读者己经观赏到最高水平的文选读本,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成书
成书背景
《古文观止》成书于
清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这一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军事方面镇压
李自成等农民
起义军,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通过
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并签订《
尼布楚条约》;在文化方面重开科举,推行
儒家“温柔敦厚”的文学理念,提倡“清正”“端雅”的文章风格,通过“以古文为时文”来纠正八股文板滞、繁冗、脱离现实的问题,以拉拢
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日益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因此,大量
文言文选本在民间流传开来。《古文观止》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吴楚材、
吴调侯通过评点来梳理经典古文的技巧、文法,帮助科举应试者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时文写作中,以提高八股文的品格。
成书过程
《古文观止》由
浙江省山阴县(一说
会稽县,均属今
绍兴市)的吴楚材和吴调侯编而成。他们二人是叔侄关系。叔叔吴楚材,名乘权,年少多病,博览群书,编有《
纲鉴易知录》,《乾隆绍兴府志》和《嘉庆山阴县志》都有其小传。侄子吴调侯,名大职,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二人共同在家乡教书,在这个过程中为学堂中的学生选择古文进行讲授,逐步形成《古文观止》的雏形。
《古文观止》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编成后,吴家叔侄将此书寄给
吴楚材的叔父、
吴调侯的叔祖
吴兴祚。吴兴字伯成,号留村,官至两广总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他在归化城(今
呼和浩特市)
右派汉军副都统任上,收到吴楚才、吴调侯寄来的《古文观止》后认真审阅,认为此书选文简明概要,评注详而不繁,审音、辨字也精切而确当,于是让吴家叔侄在当年
端午节端午节进行首次刊刻,这就是《古文观止》成书的过程。
内容
《古文观止》的选文上自先秦,下讫明末,共计12卷,选文222篇。按时代统计,先秦部分73篇,两汉部分31篇,
魏晋南北朝6篇,
唐朝43篇,宋代51篇,明代18篇。选文多集中在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按文章出处统计,选自《左传》的有34篇,选自《
史记》的有15篇,唐代
韩愈24篇、
柳宗元11篇,宋代
欧阳修13篇,
苏轼17篇。选文多集中在《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汉书》等先秦两汉典籍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古文观止》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从先秦到明代期间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整体脉络。
此外,《古文观止》在字句间有简明注释,帮助读者增强古汉语阅读能力。如《左传·郑伯克段于》中“寤生”,注“言生之难,绝而复苏也;“亟请”,注“不一请也”。
吴楚材、
吴调侯又在文章中加入句下批、篇末总批,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本意、提高欣赏水平。
版本
《古文观止》自
清代编定以来,为世所关注,被各个出版社不断刊印,版本情况纷繁复杂,综合来看,其版本分为
吴兴祚序本、二吴序本两大系统,版本流传大约分为清刻版—民国刻版—新中国时期刻版三个阶段。
清代刻版
吴兴祚序本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吴楚材、吴调侯编定《古文观止》,吴楚材
伯父吴兴祚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五月
端午节将之刊印,此本仅有吴兴祚序言,无吴楚材、吴调侯自序,无体例编言,
安平秋先生认为此为《古文观止》初刻本(关于《古文观止》的初刻本,学界存在争论,安平秋以康熙三十四年吴兴祚刊本为初刻本,而葛兆光、
金开诚则认为,谷邑文会堂本才是
吴兴祚序本系统最早刊本)。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锡山怀泾堂刊本、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鸿文堂本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映雪堂本皆依据此本刊刻。
二吴序本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吴兴祚去世,三十七年仲冬(1698年),吴楚材、
吴调侯在
浙江省重刻《古文观止》,即文富堂本,此本删吴兴祚序,增二吴自序及吴楚材所撰例言,故亦称二吴序本,此本内容上较初刻本亦有少许改动,但刻工粗糙且讹误较多。
民国时期刻版
民国以来,《古文观止》热度未减,但随着社会变迁,其印刻方式和内容出现了新变。就印刻方式而言,出现木刻本、石印本和铅印本;就内容上,出现断句、标点、增批及
文言文对照白话注释本。
就翻刻系统来看,鸿文堂本、映雪堂本翻刻较多,民国五年(1916年)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民国七年(1918年)扫叶山房木刻本,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有书局铅印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上海新文化书社断句铅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
广益书局附白话释文铅印本其渊源均为鸿文堂本、映雪堂本;而文富堂本翻刻较少,仅有民国元年(1912年)绍兴墨润堂本一种。
就翻刻新形势而言,“五四”以后,出现了多种“言文对照”本《古文观止》,有上海沈鹤记书店出版署做肃房编译室著的一种,广益书局印行、署名为陆文昭的一种。
新中国以来出版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文观止》出现多种译注本、评点本,加上儿童读经热的兴起,大量注音本和插图本相继出版,以下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比较权威的版本:
特色
思想特色
古文观止是为当时的科举考试选编的古文读本,深受
清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社会风气和文艺思潮的影响,二吴在自序中指出,其选文“一义之未合于古勿敢登也,一理之未慊于心勿敢载也”,二吴提出的义合于古,理慊于心,概括来说就是追求思想的雅、醇、正。从所选之文的时代来看,《古文观止》只选录周、秦、汉、六朝、唐、宋、明等
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时代之文,而对于分裂时代或由非汉族所建立的大一统时代如
北朝、辽、金、元等朝之文,二吴要么将其并入年代较近的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时代,要么直接抹去。从选文的具体篇目来看,其编选注重以文载道,其首三卷选春秋三传和《
礼记》四部包含儒教忠孝礼义的文章,而唐宋八大家选目也多取其“文以载道”功能之文。此外,编者有意从儒家道德观念的角度去梳理全文,用义理来教化学子心灵。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尾批突出“孝”,《左传·周郑交质》的尾批强调“信”“礼”,在评点注重突出
儒家纲常伦理所倡导的礼仪、忠孝等大义。
编选特色
兼收并蓄
《古文观止》的选编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收录从先秦到明末各个时代的文章,并注重突出每个时代的重点作品,以展现文章典型风貌,如先秦时期以《左传》为重点,
秦汉以《史记》为重点,
魏晋六朝时期主要选入骈文,而
唐朝以
韩愈、
柳宗元等古文运动主将为重点,宋代突出
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欧阳修和重要散文家
苏轼,兼选
范仲淹、
王安石等散文名家作品。明代则收录两位开国文臣与唐宋派、后七子、性灵派、复社等流派的重要人物作品。《古文观止》涵盖了山水漫游、为国捐躯、规讽劝谏、怀才不遇、说理论道等多种主题,体现了论、书、序、记、传等丰富多彩的体裁,展现了风格,具有文包众体、兼收并蓄的文学思想。
轨于法度
《古文观止》作为科举的教材,是为写作时文服务的,因此,在选录古文的标准上尽量以时文的规则法度要求去选择切近的古文,从而避免出现时文和古文的偏差。其编选在艺术上强调“一段落、一勾勒之不轨于法度勿敢袭也,一声音、一点画之不协于正韵勿敢书也”,在选文篇幅和体裁上,注重简而该,其选取篇目与八股文要求的字数相符,以短篇为主,字数往往在500-700字,体裁上以议论和叙事文为主,注重文章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方便举子取法;其次,注重“谐于正韵”,注重语言的锤炼。
评点特色
《古文观止》的评点有句中评和总评,评点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分为:细析层次结构;概括文章内容,发掘言外深意;评点文法精妙之处三种模式,其评点简洁省净,切中肯綮,极具概括力。综合而言,其评点有两大特点,一是遍采名家旧注而参以己私,《古文观止》评点内容徧参
吕祖谦《
古文关键》、
楼昉《
崇古文诀》、
谢枋得《
文章轨范》、
唐顺之《
文编》、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抄》和
金圣叹《才子古文》等多书评语,而多取其评价文法之精要者,且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前代未有的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交代和言外之意的阐发;二是评点注重文道兼顾,一方面,不死板说教,而是在深入分析文章后,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儒家伦理纲常所倡导的理、义;另一方面,注重散文艺术形式的探讨,其评注中涉及到遣词用句、写作手法、行文思路等的文章艺术形式的讨论,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展现出编选者对文章精神实质、多变文法的追求。
影响
清代
与同类型选本相比,《古文观止》作为为科举服务的选本,编选篇幅恰当,评注简洁精炼,为古文初学者搭建了一条快速吸取历代古文精华的捷径,因此,在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初版后,《古文观止》便作为乡村私塾的科举参考书开始流行,在民间有很高的接受度和影响力。而文人墨客虽然因《古文观止》编者身份低微,格调不如其他选本高雅,对其评价不高,但出于现实性、经济性的考虑,也往往阅读此书以获取古文知识。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考试,《古文观止》也失去了其作为科举考试教材的功用。但长久以来的私塾教育仍然存在;而新兴的新式学堂仍要求学生了解
文言文字句和传统文学知识,在此条件下,《古文观止》作为一本历代经典散文选本,连接新、旧两种教育模式,成为国文课堂中的主要读物。
民国时期
五四时期,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为适应时代潮流,《古文观止》出现多种文言对照本标点本。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文人学者开始反思五四时期矫枉过正的倾向,《古文观止》的价值被重新审视,重新成为国文教学的教材,民国中后期,《古文观止》的阅读受众涵盖广大城乡学生,并渗透于
家庭教育中。巴金就曾称《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古文是其真正的“启蒙先生”,此外,许多名家,如
余光中、
梁羽生等人的童年都曾受到《古文观止》的影响。
新中国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时间沉淀,其价值早已得到认可,虽然已经脱离原来的科举、国文教材性质,但其热度并未消退,反而作为一种热门的国文经典读物留存下来。其次,《古文观止》选篇经典恰当,对写作技巧、风格的鉴赏和品评,简洁精炼,是古文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时间为序的编排,也便于读者获得一种对中国散文史的整体认知,这些特点对语文
文言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有诸多启示,因此逐渐为当代教育研究者所重视。
争论与评价
文体争论
《古文观止》收录的文章以散文为主,其中也有些历史上极著名的骈文,如《
滕王阁序》《
阿房宫赋》等。今人评论《古文观止》的缺点,有些人认为《古文观止》没有收录先秦诸子、建安七子以及金元两代的重要散文,又收录了非散体的骈文,这实际上没有理解《古文观止》的编选动机。
吴楚材和
吴调侯编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读书方法与古文素养,进而写出优秀的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做准备。所以其选录文章的标准是展现各个时期文章风格与特点,并在内容上合乎雅正的义理,形式上对八股文有指导意义,而非严格遵循“
文言文”文体。
各时期点评
《古文观止》的评价在不同时期褒贬不一。在清中后期,虽然《古文观止》在民间市场出版繁荣,但是中上层学者并不认可其价值。《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这些古文评注本是“村塾俗书”“为场屋而作”“书肆射利之本”,难登大雅之堂。“雅人读《古文辞类纂》,俗人读《古文观止》”成为普遍共识。
在民国时期,《古文观止》作为读经讲经的课本,成为旧式教育的代表。许多受到
新文化运动的学子批评这种教育缺乏新思想。比如,陈启文批评使用《古文观止》的国文教育“是由人胡说的史论和
代圣人立言的经义”。周寒梅也指出,中学国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太多是从《古文观止》中移来的,编选者不能用新的文字眼光去选取。但是,一些具有深厚国学修养的知识分子也认识到《古文观止》的文学意义,如
鲁迅提出:“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象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的不可轻视。”朱自清也建议青少年读一读古文学,尤其是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这些知名人士对《古文观止》的高度评价,提高了它在古文选本中的地位。
在现当代,《古文观止》作为国学经典被重新提倡。贾平凹提到自己在大学期间虽然没有系统看过《四书五经》,但是通读了《古文观止》。王蒙认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是从《古文观止》开始的,感慨“现在好的信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可以通过E-mail用最简单的符号传递信息。我不知道今后的散文是否还能像《古文观止》里的散文那样优美”。
篇目与出处